大兴调查研究要用好三面“镜”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好“三面镜子”,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进一步摸清基层实情、密切联系群众、落实调研成果,从而写好调查研究“大文章”。
用好“望远镜”,破解调研选题难。做好调查研究,选准题目是前提。调查研究的方向必须对准“病灶”、指向精准,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善于围绕中心大局找问题,围绕政策目标实现找问题,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找问题。题目不能照葫芦画瓢、上下一般粗,仅参照上级或外地的课题改个名字、换个抬头,应结合地方实际,瞄准领导关注、群众期盼的焦点内容来确定。聚焦领导关心关注的课题,通过近期领导召开的会议,反复强调的话,作出的批示等,了解领导关注的内容。如果所拟调研选题恰是领导近期重点关注的内容,得到认同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聚焦群众需求期盼的课题,群众关注的事无小事。像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居家养老服务等课题,均是群众期盼强且领导关注高的内容。调研选择这类影响民生的关键选题,并通过调研成果的转化来推动相关工作,那么, 提升百姓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可能就会立竿见影。
用好“透视镜”,破解调研找题难。“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调查研究过程中,找准问题是关键。只有把问题找准,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如何找准问题?多到问题现场,多听一线群众的呼声、喊声,甚至哭声、骂娘声。前期准备要充分,调研目的、调研主题、调研方式、调研对象等内容都要提前谋划好,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应注重听取各个群体、不同层面人员的意见,充分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具体问题要抓准,问题抓不准,就会影响调研实效。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及时刨根挖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天晴,不被表面、浅层次的问题所蒙蔽。数据案例要点透。调研中,分析问题应善于用数据和案例来说话,不仅看本地本部门过去一年、三年如何,也要看看过去五年、十年的情况如何;不仅看全乡情况如何,也要看全县乃至全市的情况如何。
用好“放大镜”,破解调研对策难。调查研究,找准对策是根本。调查研究最终要回归到解决问题上,追求实效,否则就失去了意义。对策找不准,前期工作都白费,问题也无法解决。如何找准对策?既要围绕调研发现的问题,逐条提出应对之策,也要积极争取相关领导批示,并贯彻落实好领导的批示精神。多方问计寻对策,眼睛不仅要向内看,问部门、问基层,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眼睛也要多向外看,看看县外、市外、区外,有没有好办法、好思路、好对策可参考或借鉴。可多措并举抓落实,认真领会领导批示字里行间的意图,做好部门协调和任务交办工作,逐条逐项落实责任主体,限定落实时限,善于“杀回马枪”, 开展“回头看”,及时向领导汇报批示办理和贯彻落实情况等,确保调研取得实效,真正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难点痛点问题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