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芬芳终须落

关键词:古日语、历史假名遣、契冲假名遣、现代假名遣、伊吕波歌、罗马音、晋音音变
上一期的长文发布后,我一时间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在此我非常感谢大家能够耐住性子,看完我上期的拙作,并且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我本期会特别避免在内容的知识性上过于“硬核”,同时我在上一期埋下的一些伏笔,也将在这一期逐一讲解。
本期的内容会比较轻松、但也比较长,预计阅读时间需要20分钟。在看之前,我推荐大家可以先点开下面这首歌,边听边看。这是我上个月自己作词作曲编曲调教的新歌《花醉梦》,歌曲内容和本期有较大关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i4y1b7A2
【歌曲】花醉梦-长松P/乐正绫
一、假名遣概念
不知道大家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例如在阅读报纸时,会看见标题几近全是汉字,少出现假名,而正文内容才会出现大量假名。其原因是,标题需要做到醒目、正式和简短,于是便会删除助词性假名和一些“无关痛痒”的假名,甚至进行一些主语的省略甚至是宾语等。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陈述句省略第一人称主语和疑问句省略第二人称主语等,但是如同报纸这般“暴力省略”的还是不多见。
我随便用一个标题举个例子:《目立現実主義路線、経済回復方策探る》,想要读懂必须要根据句意,自动补全全句假名:目立つ現実主義の路線について、経済回復へ方策を探る(意为:为了恢复经济,引人注目的探索有关现实主义路线的方法和政策)。这个时候请特别注意到【目立つ】这个词,在转写成正式标题后略去了假名tsu。也就是说,在标题中【立】字便是暗含了其后面的假名Tsu,应当读作Tatsu。这个【立つ】是个动词原型,有N4基础的同学们应该知道其后面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做动词性形容词。如果是其做名词时,便可以是其ます型【立ちます】去掉ます后的【立ち】。

这么看来,立这个字在独自出现后,是隐含了其后面原本跟随的假名(chi)不展现。这种“省略一个汉字跟随的假名,在书面上将该假名续在汉字原本读音后”的语言现象,便是著名的“遣假名”(遣即跟随之意)。同样的动词性遣假名还有很多,比如说有り/成り/歩み/洗い/読み/乗り等,它们汉字后跟随的假名便都是遣假名,这种“使用假名”的语言现象被称为“假名遣”,日语写作“仮名遣”(其实和这个词本身也是个被动词假名遣省略了遣假名的假名遣,补全即是“仮名遣い”)。
至于为何需要使用假名遣,原因很简单。因为汉字是正式的“真名”,使用假名会显得不正式、不书面。再加上日本自古以来在处理正式文件是都需要使用汉字,比如天皇的诏书等。包括现如今日本中学生们学习的汉诗和古文等,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比如日本中学生需要背诵杜甫的诗,甚至是《鸿门宴》也要求默写,其实和我们一样)。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时,便不得不学会这一套假名遣,久而久之对于正式书面语便习惯了。
从中能看出,对于汉字这种中国传来的文化,日本人还是相当重视的,并且由于我国古代之于日本的地位,汉字也是被当作了“文化人”和“正式高贵”的象征。哪怕阅读整片的汉字会非常费功夫,甚至需要补充、倒装,很多时候是逆着日语的语序(主-宾-谓)走的,还是需要熟练掌握。例如在读汉诗时,诗中会在相应位置表上象征阅读顺序的“回点”、“Re点”等标记,在不破坏文言文原文的基础上令其能够日语阅读。假名遣对日本的人名、地名是个必须(比如说地名“吹上”,就不能写作“吹き上げ”),甚至是二战日本投降的天皇诏书,也都是用着文言文写出的。
我们组内的凌寒同学对读汉诗的规则非常熟悉,如果大家对于这一套系统很好奇,可以去咨询他。大家也可以目睹一下日本教材里的杜甫《春望》一诗,可以对这种假名遣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历史假名遣
可能有同学要发问了:假名遣和这次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次的重点:关于假名遣的变迁。我上期层提及,假名遣的发展经历了“历史假名遣”、“契冲假名遣”和“现代假名遣”三个阶段。假名作为日语的“字母”,是象征了日语的标志,也见证了日语长久以来的巨大变化。这次题目的“花朵芬芳终须落”则是来源于一首著名的日本古诗:《伊吕波歌》。
花朵芬芳终须落,人生无常岂奈何。
俗世凡尘今朝脱,不恋旧梦免蹉跎。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在1079年(平安后期)又被空海(くうかい)法师改编出了名垂青史的日语版伊吕波歌。我看过日本有些书籍上记载,《伊吕波歌》是一个死囚临刑前的遗书,里面隐含了自己是被冤枉的的信息(当然这仅是一家之言)。日语版的伊吕波歌用全了日语当时全部的48个假名,如下(上两行为纯假名原文,下两行为由汉字和假名交织的原文):
いろはにほへど ちりぬるを われかよたれそ つねならむ
うゐのおくやま けふこえて あさきゆめみし ゑひもせす
色は匂へど 散りぬるを 我が世谁ぞ 常ならむ
有为の奥山 今日越えて 浅き梦见じ 醉ひもせず

伊吕波是日语的第一首类似于“ABCDEFG”的“字母表”,同时也是日语的第一首“字母歌”。在出现五十音图前甚至一直到现在,这种按照“伊吕波”式的いろは假名顺序,都较“五十音图”式的あいう更为常用。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其中的一些异常:比如出现了一些没见过的假名“ゐ”和“ゑ”等,还有有一些词例如“今日”的发音怪怪的。这便引出接下来要论述的“历史假名遣”。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出“五十音图”这个后来发明的字母表。五十音图由平安末期另一位老和尚明觉(めいかく)发明,他当时受中国汉代时的“反切”理论启发,该理论认为一切音均可以由声母和五个韵母“a/i/u/e/o”拼成。东汉后期,正是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人希望读懂佛经中的梵文,于是尝试用特殊声部和韵部的汉字去“切”梵语读音。明觉于是仿照反切原理,将当时日语的48个假名装进了这个由5*10=50个格子切好的图表中,成为了现代“五十音图”的雏形。
当时的假名还没有浊音、促音拗音的概念,均是由清音假名来拼写。熟悉外语的同学都应该知道,在任何一门外语中,y和w作为“半元音”,可同时当做声母和韵母i和u。在日语这样一门元辅比接近1:1的语言中,自然少不了让y和w五十音图单独成行(即做韵母)。很显然,y与i、w与u自己是可以相拼的,然而拼完之后会和あ行的い/う发音一致。若是两个都存在,就会造成假名的浪费,人们也不知道一个音到底应不应当用あ行。
不过为了保证五十音图的完整性,古代的历史假名遣还是规定,需要存在y行yi和w行wu两个“形式假名”,只不过语言上不使用(这一点上朝鲜语处理还是更加聪明)。但是不仅如此,由于日本人的语言习惯,他们的y行和w行假名发音也有些“大舌头”,爱将ye、wi、we等假名统统发成e、i和e的发音,一度导致假名的使用极其混乱。于是,历史假名遣只好废除了yi、ye和wu三个假名(由于wi和we当时比较重要还是需要保留)。经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考证,当今还能找到古代曾经存在的假名“wu”和“ye”。

当废除了三个不常用的假名后,日语还存在一个问题:由于当时假名是由万叶假名草书进化而成,一个假名可能会对应多种书写存在。于是,历史假名遣也规定了一种“官方的”假名方案,制定了每个假名平/片的特定字草体。然而即使是人为规定后,除官方假名外的异体假名仍然广泛存在。据说大文豪夏目漱石写作时酷爱用异体假名,这样可以使他获得独特感。并且当今日本,在一些追求标新立异的招牌上,仍然能看到这种“异体假名”的踪迹:顾客们虽然身为日本人却看不懂,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是日语假名,还是饱含历史的宝贝。由此招揽顾客,还是挺有趣的。


上文提到,历史假名遣所在的古代日本,只存在清音假名。那时大约是平安时代,然而日语早在奈良时代便有了拗音(实际上是从隋朝传入日本的,东晋最早汉语传入日本时拗音还未出现),也就是说,当时的古代假名遣只能用“特定的假名组合”表示拗音、甚至是长音。
我们都知道,现在日语的拗音是任意一行的i段假名,后续小写的ya、yu和yo,如きゃ、しゅ、ひょ等,当时的古日语也有一套替代方案:用i/e段假名后续ふ,来表示拗音的-yu和-yō,用i段假名后续や,来表示拗音的-ya。举个例子,伊吕波歌中的今日(けふ)便是对应的きょう,和现代日语完全一致。那么现在请大家试着还原一下“逍遥(しょうよう)”一词?答案是“せふえふ”,你答对了吗?
除了上述的拗音“转换关系”以外,还存在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古日语清音组合,经我整理,如下:
① は行的假名は、ひ、ふ、へ、ほ在词中、词尾时,读作わ、い、う、え、お:
如:川原(かはら)→かわら,八百屋(やほや)→やおや
② あ段假名在う前读成お段假名,即做o的长音:
如:浩二(かうじ)→こうじ,扇(あうぎ)→おうぎ
③ くわ、ぐわ读成か、が:
如:光线(くわうせん)→かんせん/こうせん,代官山(だいくわんやま)→だいかんや
④ 推道量助动词む常音便成拨音ん:
如:行かむ(いかむ)→行かん
⑤ わ行的假名ゐ、ゑ、を读作い、え、お(即上文提到的重要假名):
如:恵比寿(ゑびす)→えびす,田舎(ゐなか)→いなか
仔细品一品,这一套感觉和汉语更接近了是不是?就包括这些在现代日语中还有残留:比如ha/he/wo在作助词时仍然要读作wa/e/o,还有五段动词a行否定型要将a行平移至wa行,甚至是我平时打的“ヲタ芸”要读作Otagei。不过要注意的是,当时虽然历史假名遣要“把一些正常假名写成奇奇怪怪的清音形式”,但是发音仍然要按照转换之后的发音读。另外,还是我们组内的凌寒同学对这一套规则仍然有深入研究,大家若是想继续了解,依旧欢迎去找他请教。
当然古日语假名音变远没有如此“公式化”般比容易,其中还包括有诸如“ha行→wi行→a行” 的音变路径中的某一步,发生特殊变化后的产物。比如说“恋”字,古日语读作“こぴ”,后来途径“こゐ”的变化来到了“こい”,这便有了【片恋】(かたこい,意为单相思)写作【加多孤悲(かたこひ)”】这一令人拍案叫绝的典故。
有趣的是,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假名遣,都能保证一个(非西文表音片)假名对应一拍发音。这也为后来日本文学中的俳句与和歌等文学和艺术创作埋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契冲假名遣
契冲(けいちゅう,1640~1701)是个日本江户时代僧人和学者,对于研究日本假名遣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日语由大和时代发展到江户时代的一千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了假名和汉字等音变。上文中的历史假名遣便是最早由契冲提出的概念,同时契冲还根据他所在的江户时代日语假名遣,整理编纂得到了“契冲假名遣”。到了契冲假名遣时,那些历史假名遣中很多奇奇怪怪的拼法已经基本消失,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都已基本成型。
我认为契冲假名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推动日语的表述完成了一词伟大的“改革”。契冲极其注重复古思想,并对待古代学问一丝不苟,对于日语国训和假名遣的一系列来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一手珍贵的考古资料。契冲将日语规范化,同时兼顾实用性和传统性(即他所谓“复古”),将一些表达定型。
如我们现代学习日语熟悉的:a/i/u/e/o后续长音的法则,还有拗音和现代日语几乎一致的改良用法(和现代区别仅在于,ya行假名无需小写)。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他仍痴迷于恢复部分“同音不同假名”的表达方式,比如他坚持日语应使用wi/we/wo,zu/du、发音相同的ji/di和jya/dya均不能书写混用。

契冲的另一大创举就是对于日语音读进行了系统研究,当今的“晋音音变”等理论也都是在他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的。这个我上期埋过伏笔:为何一个拥有良好语感的日语学习者,有时还是会读错一些汉字。比如说,【進化論】一词,按照语感应当读作“しんかりん”,但是实际上读作“しんかろん”,这便是典型的晋音音变例子。
上期提到,日语第一次接触到的汉语是“东晋的古汉语”,东晋定都建康(南京)(日本史称“吴音”),也就是说是当时的“南京官话”。后来经过南北朝并五胡乱华之后进入隋、唐,政治中心北移,首都迁为大兴/长安(西安),日本遣隋/唐使又来学习的便是当时的“西安官话”(日本史称“汉音”)。先是南方话、再是北方话,南腔北调自然大不一样,当遣唐使前后带着两方的汉语回国后,便出现了疑惑乃至混乱:到底音读汉字是要以晋音为准还是唐音为准。
后来经过士族的讨论,决定把少数比较古老、已经习惯晋音的词语仍保留晋音,把大多数其他汉语词语(尤其是隋唐两代传来的大量新事物)以唐音音读。这么说可能比较抽象,还是需要举个例子。比如“論語”(ろんご)这一先秦的事物便要以晋音读,“先進”(せんしん)等一些新兴词语用唐音音读。这样一来,初期在日本确实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后来当人们惯用后,便都习惯了,然而苦了现代的外国人。
经总结,吴音(晋)/汉音(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 一是in/on韵和o/i:
in/on转换的实例除了有刚才提到的“论”字以外,典型的还有“金”字,比如说在晋朝便有的“金(Kon)刚”,和唐代才得知的“金(Kin)星”;o/i转换的留存较少,典型是“期”字go/ki(清浊变化属于③);
② 二是声母m→b(如“米”,mei/bei),n→d(如“泥”,ni/dei),r(n)→z(如“人”,nin/jin),h(w)→k(如“绘”,we(e)/kuai(kai));
③ 三是部分浊音变清音。

还有一部分是“古人误读”的范畴,比如说东京著名的性感地带“五反田”,反田的反字读作“たん”。还包括一些词语比如“输入”(ゆにゅう)、“汗疹”(あせしん)等,大多都是古日本人因为一时认错了一些字(还有少数是因为惯用法等)念错,后人也一溜歪斜跟着一起念错,或是将错就错了。例如上面输入的“输”字,很显然就是某个人“望文生音”,看到右边的俞就把整个形声字念做Yu了。
这里再额外补充一点之前很多同学问我有关日语数字念法的问题,刚好也和契冲的研究有关。日语的数词分为“和制数词”和“汉制数词”,其中后者的“汉制数词”就是大家极其熟悉的“いち/に/さ/んよん”,看见数字按照汉语读法音读即可,即使是成千上亿由于会汉语也不怕。然而前者的“和制数词”便是一大噩梦,它是由日本土著繁琐的数词系统,生搬硬套入汉语训读中的,也就是大家熟悉的“ひ(と)/ふ(た)/み/よん”。
当今日语中,和制数词也仅应用在表示10以内的个数上(比如购物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量词),比如一つ(ひとつ)、二つ(ふたつ)等,还有日期和年龄上的10岁(とお)和20岁(はたち),比如每月的1~10日、14日、20日、24日和30日(如三日(みっか)、五日(いつか)、十日(とおか)、二十日(はつか)等)。由于这个系统过于恶心,我仅做一个肤浅的说明:
① 由于原始日本人没有100以上的概念,所以100以上的数便只有ち和よろづ,意为数不清,大和时代后才将其意思分别衍生到“千”和“万”,再高的数位也不存在了;
② 在数位间有零数时,需要在每个数位间都加“あまり”分隔数位,比如说33就是三十(みそ)あまり三(み),极为繁琐;
③ 数位十百千万分别是“そ/もも(ほ)/ち/よろづ”。
不过由于这种复古的写法会显得有一种文化感,日本人还特别钟意在名字中使用和制数词。比如说被称作是“海军之花”的二战战犯山本五十六,由于他在其父56岁时出生,故将他被以56的数字命名,其中的五十拼作“いそ”,同理还有名为Isuzu的五十铃小轿车。还有著名的“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为日占时期的台湾人,后来前往日本发展,便将其名字中的百拼作“もも”,可以显得更“日本一些”。


前文还提到了八百屋(やおや),实际上意为蔬菜水果店,由于其中菜品种类丰富,便用“八百”来夸张形容,“屋”指商店(例如还有本屋、鱼屋、药屋等)。其中的やおや在历史假名遣中写作やほや,其中【やほ】就是八百的和制数词。契冲在这些问题上还是站在支持汉制数词的立场上,毕竟汉制数词一是表示方便、二是读者口顺,还是更胜一筹。

四、现代假名遣
现代假名遣主要是指二战之后,日本决定洗心革面整改语言时制定的假名遣,于1946年颁布。其中包括废除wa行假名“ゐ-ヰ”(wi)和“ゑ-ヱ”(we),还有改革原有混乱的外来语音译系统。比如说之前用来记录阿伊努语的音节トゥ是写作ト゚,外来语v的统一用ヴ表示(进入21世纪后人们又开始改用ブ)。
这里我不得不插一嘴:阿伊努语是日本北海道阿伊努人的土著语言,阿伊努人(其实也包括住在琉球(现被日本称作冲绳)的琉球人)曾被大和民族屠杀,日本如今也只宣称日本是只有大和民族的单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了阿伊努人民族觉醒和平反运动,并且有许多民间组织开始提倡阿伊努语的复兴。就包括大家熟知的打call里,喊mix里也有阿伊努语的“チャペ、アぺ……”一段的身影。也不知道未来日本的少数民族该何去何从,但我相信这种民族主义的薄纸一定包不住其历史中的罪恶。

现代假名遣还规范了“小写ヵ与小写ヶ(如东京地名霞ヶ関)“、“叠字:々ゝゞヽヾ”和“合字:〆(しめ)ゟ(より)ヿ(こと)”三个用法,这里便不多赘述了。不过现在日本还是存在两派声音,支持现代假名遣的一方认为,现代假名遣表明了假名真实的读音,能做到读音和假名的一一对应,方便学习、认读和使用。而另一方反对者认为,这时对于传统的一种践踏,如此使用的语言是不标准的。并且长此以往,不接触旧有假名遣的新生代便不会知道假名的真实起源以及微妙的区别,变得粗俗。对于学者们来说,古代语言学研究也恐将变得复杂。
我仍然记得前段时间的热播日剧《来世我好好过》里的工作狂桧山透,他在每次签名时都会郑重地签下“桧山トヲル”,而不是“桧山トオル”,可见他应该是一个一丝不苟、追求传统的男子。作为一个外人看来,可能不用现代假名遣只是在作秀,然而这却是很多人在与传统联系的一座重要桥梁,仅仅是通过语言中的假名。传统往往是意味着繁琐和复杂,包括服饰、礼仪、语言等,但是也仅有通过这种生活中签字这种少有的仪式感,才能感受到它厚重美的温度吧。

流水的假名,铁打的真名。这样假名遣的变迁,也再一次证明了汉字在日本的持续性和顽强生命力。不过日本人对于汉字的态度,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到来,可能也不会变得如同他们祖辈一般崇敬。以前的汉字读音,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是严格不能加以改变的。不过现在,日本人逐渐开始把汉字当做一个体现学识的工具,并且开始玩起了汉字的创新。下图是我之前看到网传的一个笑话:日本某一年级班级的稀奇古怪学生名单。

我们用其中的右列倒数第二行“守山心”为例进行分析。由于是姓氏,所以读法必须要保持严肃,按照标准的“もりやま”拼写。但是名字便可以由坑孩子的父母自由发挥,“心”本应拼作“こころ”,但是守山夫妇显然是标新立异,采用了英语中的Heart,将其转写作平假的“はあと”。
如果在中国,这种做法可能会被骂作是“脑子进水”、“好好的汉字为啥不好好读”,然而日本若者可能会认为:“哇,好棒!真是创新!”、“这个操作太有创意了!我学到了!”、“我有朝一日也要这么拼,秀我的朋友一脸”。又此两国人民对于汉字的态度可见一斑:汉字虽都是自己赖以生存语言的一部分,但是一个是以雷打不动的态度对待,另一个是以一个工具(特别是创新的载体)以对待。
这个时候回归标题。“花朵芬芳终须落”,日语虽有着不断发展的假名遣,现代假名遣可能也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将来的历史假名遣,但是日语假名遣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是基本尘埃落定了。在这过程中,“人生无常岂奈何”,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音变、有舎离、有扩充、有复古。这一过程更是一个日语从汉语方言和土著语言的结合体中,层层蜕变、不断发展,“俗世凡尘今朝脱”的历史过程。过去的历史虽然兴盛,但是更要注意眼前的发展,“不恋旧梦免蹉跎”,不要被西风误了本性,要走出自己国家的、民族的、独特的道路。
日语如此,汉语也更要如此。路应由我们年轻一代去探索、去跨越,终有一天能到达的彼方,便是花开的伊吕波。

长松于2020-4-2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