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如此的“仁”是真的?这是北宋衰弱的开始

《清平乐》最近在银幕上热播,为观众朋友展现了一幅北宋全盛时期的画卷。在《清平乐》中的宋仁宗“仁政爱民”,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很多人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在历史上宋仁宗真的如此优秀吗?掌握全天下人性命的皇帝真的如此平易近人?

北宋汴京城人声鼎沸,清晨的阳光照在大街上,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而在帝国的中心,皇宫里发生了奇怪的一幕。皇帝连连拍桌子,跟身边的张贵妃怒气冲冲的喊道:“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哪里知道外面有个黑脸的包拯当御史呢!”为什么皇帝如此生气,包拯又干了怎样的事呢?
这位跟贵妃发火的皇帝是宋仁宗,外面杠他的包拯最近因一件事与他发生了争执。争执?是的,包拯真的跟皇帝吵了起来。张贵妃有个伯父叫张尧佐,由于自己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就想给他的伯父要个官外放。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在别的皇帝那里,可能就过去了,但是在宋仁宗这里就被包拯给揪住了。
包拯此时联合其他几位大臣给宋仁宗上疏,要求罢免了张尧佐。原因就是他平庸无能,当这么大的官不合适。于是乎君臣就开始争吵了起来。宋仁宗对包拯说:“节度使就是一个粗官,至于这么大呼小叫的吗?”包拯直接把宋仁宗给怼了回去:“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节度使,这不能算作粗官吧?”气的宋仁宗直接甩袖子回了后宫,才有了之前的一幕。

包拯如此不给皇帝面子,后面的事情怎么样了呢?看过历史都知道,包拯活的好好的,还成了各大小说里面的主角。掌握着天下所有人生杀予夺大权的宋仁宗,为什么脾气这么好,堪比传达室老大爷的心态呢?
宋仁宗对于皇帝怎么做,一直以李世民为榜样。李世民能虚心纳谏,宋仁宗也学着虚心纳谏。李世民能大骂魏征是“田舍郎”,回头还得跟他一同议政。宋仁宗也就容忍了包拯的那一张超严肃的脸。李世民擅长写飞白,宋仁宗也就练起了飞白。李世民有长孙皇后这么贤惠,宋仁宗没有。那就容忍曹皇后算是凑合吧。虽然宋仁宗学习李世民,但是有一点不同。宋仁宗的治国理念是黄老的“无为而治”。而正是政府的不干预让北宋文治鼎盛。
陈寅恪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北宋文人之多,绝对不亚于唐朝。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中六位都是出在了宋仁宗之时。文化的繁荣反应的也是经济的稳定。北宋时期是中国经济科技都极其发达的时期。

宋仁宗时期北宋进入了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由于宋仁宗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还取消了宵禁,使得汴京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国际大都市。商店可以根据老板的意愿开在任何地方,还有了夜市,使得北宋的经济达到了巅峰。由于经济的发达,宋仁宗时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的人口也超过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唐朝天宝年间,人口最多为八百万户,北宋时期达到了一千二百多万户。
除了经济发达,宋仁宗时期科技也有长足的进步。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即: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造纸术。四大发明虽然很早就已经存在,但是真正运用起来却相对较晚。而在宋仁宗时期,有三大发明都运用起来。火药应用到了边境战争中,指南针应用到了航海,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的改善了印刷的成本与效率。而这一切都由于宋仁宗实行的政策都比较宽松,这也是他有个“仁”字的原因。但是这也是北宋衰弱的原因。
宋仁宗时期是北宋“三冗”问题加剧的重要时期。北宋前三代都在跟辽国对打,虽然宋太宗时期因为太宗军事上的无能进攻战经常失败,但是保证边境安全还是可以的。宋真宗时期也基本保证了边境的稳定。但是到了宋仁宗时期就不一样了,辽国由于与北宋有澶渊之盟不好出面,他找到的代理人西夏可把北宋官军给坑苦了。

由于对西夏战争的屡战屡败使得北宋禁军数量激增。在宋仁宗时期,北宋禁军数量达到了80万人。相较于宋真宗时期涨出几十万,人数的上涨并不代表战力的上升。北宋真正有战力的部队仅仅是与西夏作战的西军,兵力仅仅有十几万。剩下的除了少量有点战力外,大部分都是混饭吃。北宋禁军采用“募兵制”,而招募标准太祖太宗时期还比较严格。到了后来招募了大量灾民,其战力可想而知。
除了军事,政治上同样失败。宋仁宗时期曾经有过一次改革,就是“庆历新政”。这次改革的焦点就是针对北宋的“冗官”问题。由于官员翻倍增长让北宋的财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宋仁宗启用名臣范仲淹实行改革。然而改革实行一年多,就因为范仲淹触及了朝廷利益集团而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如此之快,也就是因为宋仁宗太过于“仁”,根本没有决心改革。而这却为后来留下了隐患。到了宋神宗之时,冗官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虽然有王安石变法,但是也同样激起了党争。而党争伤了北宋的根基,最后毁掉了北宋。

虽然宋仁宗没有采纳范仲淹的改革,却采纳了范仲淹一个馊主意。其实这件事本身是不怪范仲淹自己的。宋仁宗曾经想把范仲淹等四位文臣统帅授予武职,这件事引起了范仲淹极大的反感。最后上疏坚决不接受任命:“观察使班待制下 ,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呼臣为龙图老子。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所轻”。
范仲淹作为一介文人,他当然会有一种归属感。现在让他担任武职,除了主观意愿上不想接受,客观现实也让他不敢接受。从北宋立国以来,以文治武一直都是既定国策。从文官改换到武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在降职或者说是降低了社会地位。这对于范仲淹等人绝对是不想接受的。虽然范仲淹没错,但是宋仁宗却错了。宋仁宗的不坚持,让北宋鄙视武将的风气更加严重。唐代以来出将入相,边疆立功回来当宰相的制度彻底不复存在。文弱的北宋,将接受北方强悍少数民族铁蹄的多次洗礼。
纵观宋仁宗执政四十年,虽然创造了北宋文治的兴盛,却为子孙留下了无数的隐患。这些定时炸弹终于在宋神宗时期爆发,而最终炸掉了北宋的根基。以至于有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的“靖康之耻”。有着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军队,最为充足的税赋却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个锅非背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