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1课(上)

一年两熟:根据当地不同的气候,在同一块地里种植的作物一年内正常成长收获的次数为两次。作物熟制一般受维度、地形、热力差异等因素影响。
一年三熟:根据当地不同的气候,在同一块地里种植的作物一年内正常成长收获的次数为三次。
经济结构: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由哪些成分构成和各个成分所占的比例。历史考题中,多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角度考察较多。比如: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和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农业机构(农作物、经济作物的构成和各部分在各自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工业结构(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和各部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等)、分配结构(积累与消费的内部结构和在总的收入中所占比重等),但凡经济结构中构成成分变动、比例变动都属于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趋向的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状况差异很大。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故又称元青花。这种瓷器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器型分五大类:罐、壶、碗、瓶、盘。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青白釉(釉面泛黄泛灰)、白釉(釉面白中泛青)卵白釉(釉面乳浊)纹饰:主纹有麒麟纹、人物故事纹、植物纹,辅助纹以变形莲瓣纹和云肩纹表现最为突出。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几种风格。元代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元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釉里红:釉里红瓷是传统陶瓷中的艺术珍品,属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釉里红瓷制作工序与同时代的青花瓷大体相同。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是以氧化铜作着色剂,于胎上绘画纹饰后,罩施透明釉,在高温1300℃还原焰气氛中烧成。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瓷。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五大名窑:指宋代的汝、官、哥、钧、定窑。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青瓷为主。宋代官窑窑址不明,官府直接营建。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钧窑还有钧民窑。定窑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窑址在河北曲阳。釉面暖白色,微闪黄。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北宋同辽、北宋与夏、南宋与金当时在边境都设立过榷场,榷场是不同政权、中原与少数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文化往来的的重要途径,促进了民族融合,历代其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