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位女性友人(姑且这么称呼)
Want flys to the happy planet.
(某种奇特的暗语)
自己听到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深呼吸?
我呢,想起来了一些故事。
我记得以前和你提过一嘴,我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在童年里,还有一些让我有所记忆的场景。
我爸坐在桌前摆弄着笔记本电脑炒股。这种东西呢,相当于在赌博,人的心情总会随着红绿色的浮动数字而变幻。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他不懂什么是钱什么是生活压力,他只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情绪不稳的人,是一个比起自己的孩子更喜欢电脑的人。
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学过生物(你生物不好啊哈哈哈哈)(以前给你买的题不知道你做了多少)就应该知道,条件反射这个东西,嘛,可以简单的这么去理解。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孩子可能因为感受到自己的父母不开心而去尝试哄哄他们(在我看来这是个时代病,因为这种时候孩子和父母的位置颠倒了,其实是一种一代人的爱护能力的缺乏),之后有两个结果——哄好了,没哄好。
如果每次都能哄好还好。如果哄不好,一个小孩子就会把这当成是他自己的问题。
他会发现自己无法影响到自己的父母亲,自己也不明白父母每天在因为什么而矛盾不断,最后又为什么迁怒于自己(小孩子没有人权~受气筒挺常见的)。
是的,一个小孩怎么都不可能帮助家庭解决生存压力的问题,从这一点上说,小孩是无力的。这种无力感有时候会一直保留,成为成年的创伤。
更糟的情况是,一个小孩发现貌似自己怎么做都影响不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和自己活在两个世界里,两边的人烦恼着不同的事。这就不仅仅是无力了,甚至是无价值——因为自己无法给他们带来好的影响。小孩是会内疚的。这种内疚感也会保留。
小孩子可能第一次会满脸笑容地去找自己的父母聊天,但是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感冒,还是冷冰冰的。第二次还是如此,第三次还是如此。长此以往,一个小孩就会放弃这个主动给父母带来欢笑的想法,而是选择一个人待着,尝试和他们保持距离。
这种策略通常是有效的,因为父母再怎么样一般也会对看起来不太开心的孩子进行一些关爱。但是,父母是偏执的。他们会把小孩子当成自己心里期待的样子,糟糕一点的,这个“心里的期待”甚至每时每刻也都在变化。
于是小孩接受了两个事实:1、我无法安抚愤怒的父母,他们不开心了我影响不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开心,但他们不开心了我可能受到伤害。
这意味着一种焦虑和恐惧,因为无法得知父母为何不开心,也就无法得知自己何时会受到伤害。
2、我只要表现出自己父母喜欢的样子,我就有可能得到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尽管我有时候是在演戏。但这至少有效,总比我之前的尝试要强。
于是小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性,变乖了,希望以此取得父母亲的关心和爱护。还会变得有些无力,因为自己只有在表演的时候才能“有用”,不表演就没用了(自己无法影响父母,只能通过特殊表现来影响)。所以会形成一层壳,壳是一个要强的自己,而内在有一个脆弱的自己。
创伤需要被看到,才能尝试去治愈。
但是治愈自己,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通过压抑自己来实现。不要抱着改变自己这个想法,不要抱着给自己提要求的想法,不要抱着一副评价自己、审视自己的目光。不要像自己想象中的,最不可理解但又最亲的父母一样,看待自己。
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去理解自己。去理解自己,理解自己。
任何变化,只能从理解自己开始。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有些事情虽然是你的问题,但不是你的错误。因为人是被塑造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是固定的样子。
就像是歪脖子树,就是因为还在幼苗时期就顶住了过大的压力,才会变歪。压力是它自己选择的吗?不是的,是被逼的。所有的痛苦都是被逼出来的。
但是哪怕是歪脖子树,在黄山上也能被万人围观,也有人愿意为此吟诗作画。即使不在黄山上,也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更何况,我们是人。
最后,过去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是无可挽回的。
世界上没有时间机器,没有大雄和哆啦A梦~
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让一切变成没发生过的样子。
但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会在未来去寻找一个弥补。我们需要的也不是那个弥补,不是贴在伤口上的创可贴,而是激励你去寻找创可贴的,那份力量本身。
这份力量,是属于人自己的。在你不自觉中,它就发挥了作用,引导着你朝着某个方向前进。
所以,对我们这代人的一部分群体来说,能给他人带来笑容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可以这么理解吧。
不过,照顾别人的情绪不是一个责任,让别人不开心也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情。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世界上也还有法律和善良的人保护和呵护我们。
还请你理解自己。理解自己为何恐惧,不安,焦虑,逃避。
过往并不一定如同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不过,我偶尔也会想要写一些激励人心的句子。我相信语言的力量。
还请安心。
我生命中的重要之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