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岩谈“六合力量,六合板身” ---查阜西

查阜西先生抚琴
月前偶遇白君凤岩论琴艺,提及蒋风之谓余抚琴下指间可以看出力出自肩膀,凤岩谓功力深者不仅恃肩臂,臀力亦不可少,余滋惑焉。久之,始悟琴在案,故主力必自看臂,三弦在手,则不得不借力于臀,此可解也。不然,将谓吹箫亦须臀力,有是理耶?
余又论纶音奥妙在于轻重疾徐,古琴多出吟猱绰注之胜,或即琴自古称胜之故。凤岩谓三弦有刚柔迟急之说,即琴之轻重急徐,更有所谓顿垛,即在功深中求之。
今日白来,复互相讨论,余问顿垛之义,始知即顿挫也,为之哑然,因得琴与三弦对应各点如次:
三弦:刚、柔、阴、阳,加“缩力”、“寸劲”,谓之“六合力道”;迟、急、顿,加“三眼”、“一眼”,谓之“六合板身”。
以上十二无形技法属于深功。
琴:轻、重、抑、扬,加“紧慢”、“跌宕”,相当于其“六合力量”;疾、徐、顿、挫,加“缓作”、“急连”,亦即其“六合板身”
至于无形技法,则不止十二,盖琴声十六法演至二十四况,何止千言万语;琴左手各法非三弦所能尽,琴实胜焉。
凤岩之三弦称国手,余下琴亦不弱。然而凤岩操弦四十年,饥寒之压力迫之, 韩、刘之演唱挟之,群众之爱憎鞭之,故功深有自。余之于琴,适兴、求乐、好奇、逞能,徒号识多,更有为人为己之别。方之凤岩,何足道耶?至于三弦之于琴则反是,以其历史久暂不同,群众智慧加于琴者过三弦岂止十倍?而琴之精累有文献足徴,皆三弦所不及。谓琴胜三弦乃辩证所得,非自诩也。
1958年2月5日
楣注:经一年之深入体会,又觉凤岩此说于琴甚合。弹琴之力须有三个支点,一曰腕、一曰肩臂、一曰臀。处理不同技法入指支点不在此范围。臀部为支点,其理甚明,良以肩臂腕指,均是悬空,如云使力必赖有支点,则支点不得不在臀也。
1959年2月19日
摘自《查阜西琴学文萃》(吉善居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