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交流与讲好中国故事

中外电影交流与讲好中国故事
摘要:
近年以来,中外文化伴随着摩擦和进步交流不断。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影视电影占据现代文化产业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电影交流追根溯源,探究其发展,了解当下中外电影交流环境,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文艺创作,更好地借助影视电影的媒介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讲好独属我们的中国故事。
关键词:
中外电影交流、电影产业、艺术交流、文化自信、开放交流
习近平同志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曾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以及: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
影视电影在现代文化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外电影的交流不仅有利于影视行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中外电影交流的起源
中外电影的交流最早可追溯至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中外贸易的交流,也是中外艺术和文化的交流。电影最早的雏形是我国的皮影戏,大约在十三世纪元朝蒙古大军的西征使皮影戏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区。从那时起关于中国的文化故事已经开始通过丝绸路和皮影戏开始流传到国外【2】。
二、中外电影交流的发展
中国真正的电影诞生于1905年,到20世纪20-3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与丝路沿线国家也开始有了电影艺术交流,其中大部分是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其中与苏联的交流最具代表性。在当时我们电影产业全面受到苏联的影响,学习和引进了许多苏联电影,如《列宁在1918》《母亲》《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等等,这一系列影片中不但有苏方制片人主动赠送的拷贝,还有双方进行影片交换,我方的《白毛女》和对方的《钢铁战士》就属于中苏交换电影。中苏关系恶化时期,文化交往也逐渐断绝,电影方面的来往也趋于停滞。为了解苏联影片生产情况及政治需要,我国购进了一些“供批判用”的苏联影片,如《第四十—》《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 等一批影片。
随后中国电影也一定收到法国新浪潮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和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在政策上也为中国电影的摄制、译配、对外传播、国际合作提供了各种扶持和保障措施。中国电影人也开始举办自己的电影节向国际电影进行交流,2014年10月20日到25日,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在西安举办,参展影片共涉及丝路沿线26个国家的188部电影。新时代,中国与各国的电影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近几年为大众所周知的国外电影有如美国的《阿凡达》、印度的《摔跤吧爸爸》、日本的宫崎骏动画系列等。后疫情时期中国院线还引进重映了许多国外金典影片,如意大利电影《天堂电影院》。以上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影片在中国上映进行票房盈利的同时,也收获了中国观众的好评与认可。
但自2021年开始,我国中外电影的交流似乎有着逐渐减少的趋势,最显著的一点是中国的年进口片数量急剧下降。
三、中外电影交流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影响
因我国最初电影产业的特殊性质,中外电影交流最开始的作用主要是与国外电影人进行文化交流和技术学习,以及政治的宣传工具,这时期中外电影的交流也培育影响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电影人才。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电影创作也走出文革反思状态,开始了多元化探索。第五代导演崛起,电影制片厂体制改革走向市场,从而不得不关注大众需求。商业价值也开始在中外交流中显现,随着全球联系和全球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进口电影越来越成为我国电影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以近十年进口片在我国的市场占比举例:

由以上表格分析可得,特殊时期除外,近十年进口片在我国的片数占比和票房占比几乎分别保持在20%以上、35%以上。在票房成绩和观众需求角度层面,进口片在中国电影市场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无论关于何种进口片的分账缴税方式,都能使中国院线和中国电影总局获得可观的收益,以更好的维系我国影院和电影产业的生存和运行。
四、中外电影交流推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
(1)中外电影交流拓宽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眼界,丰富了中国观众的内心世界,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素材。如今电影界中许多业内顶梁柱人物知名导演都曾接受采访表示过自己的艺术启蒙极大收到国外电影新浪潮的影响,如张艺谋、陈凯歌、刁易男、贾樟柯等。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是一位国外电影的忠实爱好者。他的学生萧红回忆,鲁迅非常喜欢推荐别人去看电影,除了《夏伯阳》和《城市之光》这种公认的经典,他最爱的是《人猿泰山》,他还专门请家人以及中日友好活动家内山完造夫妇一同观影,其乐融融,他所写的影评也不只电影,更会有关于各国电影背后的社会现状的思考。如今各种中外电影评分平台兴起,中国观众在记录观影情感的,也一直在对比中外电影的不同,接触国外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坚定本国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
(2)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以国外好莱坞为首的商业电影冲击使中国不得不积极寻找出路,改变传统呆板的故事模式。而后一味模仿国外电影的方式被证明无效,中国电影人在中外电影交流的摩擦下开始思考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以及如何讲述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以电影大师张艺谋为例,1988年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上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荣获最佳影片金熊奖,叩开了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大门。随后《英雄》斩获全球票房1.77亿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 。影片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美媒时称“这是中国最成功的一次文化出口”,提名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证明了兼具了艺术与商业的中国故事、中国电影也能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受全球观众喜爱。张艺谋后来延续国风的《影》、中外合拍的《长城》虽然都褒贬不一样,但从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语:
21世纪是中西文化交融、竞争、共存的时代。在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说:电影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全情投人、用心诠释每个角色、每部作品,要坚守艺术底线和道德底线,通过言行影响更多人。要重视中国电影的立业链建设和国际化传播,补齐产业链短板,提高工业化水平,建立符合中国电影创作生产规律的产业模式,用电影传递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3】。时代潮流不可逆,电影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即使其中存在摩擦,存在不利因素,但我们始终需要有一颗保持对外开放、寻求向外交流的心。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八)2017年10月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07/c40531-30507321.html
【2】周仲谋《丝绸之路中外电影艺术交流初探》,2020年,第1页
【3】新华社记者《牢记殷切嘱托 担当使命责任》——电影工作者以积极行动贯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新华日报 》 2019年11月23日
作者:喻湘霓
专栏封面:喻湘霓
该文章仅供交流学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