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你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却推崇学习古文?
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的原因,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在古人身上学到一些经验教训,这样或许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发展有所启示。因为事物发展的本质是有相似点的,正是需要我们在前人身上找到问题,避免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我们还重蹈覆辙。
那么学习古文的思路其实也是这样。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吸收到这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子呢?
任何文明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文字记载,语言的使用和流通,使得文明得以记载和传承,所以,我们要了解文明的发展,就要熟悉语言系统,当我们熟悉了语言系统后,我们才能自然地深入了解古人的思维。
学习古文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很头疼。因为古文是在是太难了。
我们能想到的就是文言文里面的实词虚词,各种句式变化,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等。这是因为我们在解读古文的时候,通常是通过这样肢解的方式把文章切割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像是完成任务一样,把所有的文言文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知识点归类处理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文言文背后的精华和美感。比如,我们学习《陋室铭》是要去感受刘禹锡对人生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虽然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会重点去考查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减少了对文言文背后道理的梳理,但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目的。
学习古文能够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落叶归根”呢?
因为我们都在强调“根”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同样的,我们怎么认识中华大地呢?那肯定是要追根溯源,回到文明最开始的地方去追寻去学习,感受古人的思维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学到很多有益的品质,这些品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们在无形间让我们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
这种认同感就来源于我们平时对古文的了解,在这个了解过程中,我们由文化认同升华到文化自信。因为我们的文明发展是可以追根溯源的,简单来说,我们的文明是有“根”的,这个根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古文的格局扩大一些,这就上升到了国际高度。
不论是从现在流行的“国漫”还是“国风”,都是在强调我们传统文化的美感,这种美感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庸”“以柔克刚”这都是我们传统文化因子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学习古文,并不是为了“古”而“古”,学习古文,正是为了推动时代不断地向前发展。希望在座各位都能明白教科书中的古文究竟能该给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