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入场

2021-02-03 10:25 作者:篝火智能  | 我要投稿


    “…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开始伟大。”——任正非

    最近时常翻看这段话,我清楚地知道,我还没摸到灰度哲学的门槛,“团结就是力量”的政治内涵也没有渗透进我的言行,我对它的明白,更多的停留在团结就是力量这六个字上。疫情、污染、火灾需要团结的力量,研发、生产、竞争也需要团结的力量,需要组织。

    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我知道这句挺废话的,但很重要,因为这既是这个命题的起点,也是终点。那回身看看,现在的组织是什么样的?个人又是什么样的?

    组织的概念太大了,挑个窄一点的——企业

    企业是成员间“目标社交”的结果,一个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带有确定的商业目标,对目标进行管理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在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承载“目标社交”的主体更广泛了,不仅仅是企业成员,又扩充了像KK的将技术看作一种新生命形态的“社会生物学”概念、去年国务院提出的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并加快培育的《意见》、还有AI的快速成熟、走向应用等等,但是说到底事情是人主导去做的,科技、数据和AI也是靠人在发展的,所以企业成员的目标管理是头等大事同样成立。

    再者,由于通讯、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社交方式的改造,效率极大提高,范围极大扩展,迫使产品服务的营销和交付形态跟着改造,生产形态也跟着改造,这就迎来了当前企业的关键词:数字化

    那什么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说你配套了软件升级了技术就算完成了转型,数字化是一个过程,数字化的的胜利是企业能否更敏捷地洞察、更敏捷地决策和更敏捷地适应,因为随着整体数字化的推进,信息会越来越被打平,无差别呈现在每个需要的人面前。在这个过程当中无从预判哪项技术会被更广泛使用,哪种组织架构更有优势,哪种绩效方案更有效,但是我认为有三点是一定的:

    (1)衡量一个企业未来的价值,最主要看它的目标是否稀缺,能否激发社会活力。

    (2)企业数字化的第一步,是对企业目标和每个成员本身进行的数字化。

    (3)我们平时定义的企业,边界一定会被溶解,从一个封闭组织变成一个开放组织。

    第一点暂且按下。第二点直接证明难,但是反向证伪容易,多搜集研究几个转型失败的案例;在第三点上,市场已经出现并逐渐成熟的远程办公、数字员工、零工经济等就是一叶知秋的叶。

    说完企业,再说个人

    人跟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很难总结出什么共性,但是有一个维度倒是大家切身感受并且津津乐道的,那就是60后、70后、80后、90后、Z世代…,年代还是给个体们集体打上了印记。

    如果每个印记有生命,那我觉得是这样子的:

    6070会说“人嘛,就是一套房子,一个铁饭碗,一辈子就过来了。”然后手把手地把子辈们领到国家机关单位的门口。

    8090会说“别傻了,生存和发展从来都是两个问题。”然后再讲一些斜杠青年的故事,推理下副业刚需。

    Z世代们会说“No!我只做第一个我,不做第二个谁。”无论你接下来是什么反应,他们都带上了耳机。

    车马很慢的年代,可能五十岁了谈到去外地依然新奇,而现在,有记录美好生活的抖音,有24小时的直播,有VR。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代沟,除了所谓的稚嫩和成熟,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我们还无从定义的东西,让个人之间的相处合作,变得更难了。在我看来,Z世代们更忠诚于自己,这是特点,客观存在,不会因为道德层面的讨论而消失,甚至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天然地离阳明心学更近。但是无论如何,科技会像和面一样把我们翻来覆去,最后揉到一起。

    (公司一个月前入职了个Z世代员工,我觉得挺典型,做IT,刚来公司我只是告诉他我们要做什么,并没有给具体的任务,也没做任何要求,前几天,他中午总会睡一觉,晚上正常踩点下班,但我观察到他每次都会背着电脑,有一次我实在好奇就问他晚上回去是有什么事吗?他告诉我是以前用的技术框架跟我们现在的不同,他晚上回去得请教他的小伙伴。最近一段时间吃完晚饭回到公司,他不会问是否打扰到我,就会打开音乐,放着比我年龄还大的经典歌曲,然后coding,偶尔会跟着哼唱,时不时打个响指,自言自语地说一声“可以!牛逼!”有那么一两天我睡公司的时候,要催他下班。)

    我相信组织和个人是互构的。去年四月份的时候,老东家组织了一次中高层管理培训,当时会议中我向培训讲师提了个问题:“在技术的加持下,如果公司出现了10倍效率或者10倍成果的超级员工,应该如何管理?”其实这不是个好问题,因为内部问题总是线性发生,线性处理,再以线性为由去解释的,这个问题应该更尖锐一些“如果公司门口现在就来了一个10倍效率或者10倍成果于我们员工的人,公司准备怎么办?”“100倍呢?”“来意不明呢?”

    旁观总是无趣,瞎猜也大可不必,此刻我只想躬身入场,拿什么入场呢?

    OKR


入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