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将军名号

2023-08-18 09:49 作者:戴草帽的城管  | 我要投稿

一、两汉时期的将军名号

1、西汉将军名号:

  注:以下人物名录不完全,作参考用

1)大将军: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将军同为大司马。韩信、窦婴、卫青、霍光、王凤先后担任此职。

2)骠骑将军:武帝元狩二年置,与大将军同列大司马。霍去病曾任此职。

3)车骑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靳歙、卫青、张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职,掌宫卫禁军。

4)卫将军:汉高帝时就有,王恬启、宋昌、张安世等曾任此职,掌南北军。

5)上将军:吕后七年时以吕禄为之。

6)前将军:武帝时赵信、李广曾为之。

7)左将军:武帝时公孙贺、荀彘曾为之。

8)右将军:武帝时苏建、赵食其曾为之。

9)后将军:武帝时李广、曹襄曾为之。

10)中将军:武帝时公孙敖曾为之。

11)游击将军:汉高帝时就有,陈豨、苏建、韩说曾为之。

12)复土将军:文帝七年以张武为之。

13)将屯将军:文帝七年以属国悍为之,武帝时王恢为之。

14)骁骑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广为之。

15)护军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韩安国为之,诸将皆属之。

16)轻车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孙贺为之,后李蔡曾任此职。

17)材官将军: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为之。

18)骑将军:武帝元光年间以公孙敖为之。

19)伏波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为之,击南越。

20)楼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杨仆为之,先后击南越、朝鲜。

21)戈船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严为之,击南越。

22)下濑将军:武帝元鼎五年以归义越侯甲为之,击南越。

23)横海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韩说为之。

24)浮沮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孙贺为之。

25)匈河将军:武帝元鼎六年以赵破奴为之。

26)十二部将军: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将军伐匈奴(?)。

27)拔胡将军: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为之。

28)因杅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孙敖为之,因杅为地名。

29)贰师将军: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广利为之,征大宛。因贰师城而得名。

30)浚稽将军:武帝太初二年以赵破奴为之,征匈奴。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强弩将军:武帝时李沮曾以左内史为之。

32)度辽将军:昭帝元凤三年以中郎将范明友为之,因度辽水而得名。

33)虎牙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顺为之。

34)蒲类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赵充国为之,因蒲类泽而得名。

35)祈连将军: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广明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将军: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贤为之。

37)护羌将军:王尊曾为之。

38)奋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为之。

39)建威将军:元帝永光二年以韩次君为之。

40)步兵将军:平帝元始五年以执金吾王骏为之。

41)文成将军:武帝元狩中,以少翁为之。

42)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元鼎四年,拜栾大五利将军,并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印。

43)天道将军:封禅书中说,天子刻玉印为“天道将军”。

2、新莽将军名号: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官职改动甚多。新朝以四辅、三公、四将为十一公,其中四将为更始将军(曾改宁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另设置不少杂号将军,如:

  司命将军、五威将军(五威中城、前关、左关、右关、后关将军)、九武将军(九人,均以武为号)、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田禾将军、着武将军、平蛮将军、填外将军、捕盗将军等。

  王莽始建国三年,曾令七公(太师、太傅、国师、国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纳言、作士、秩宗、典乐、共工、予虞)号皆兼称将军。地皇元年又设前后左右中五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

3、东汉将军名号:

  东汉大致沿袭西汉,将军可大致分为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重号将军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职;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将军等。光武帝时,吴汉以大将军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东平王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征之,还后罢。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位在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位在公上;复征西羌,还免官,罢。安帝即位,西羌寇乱,复以舅邓骘为车骑将军征之,还迁大将军,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京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以后,大将军常录尚书事,东汉外戚多以此职而秉朝政,如梁冀、窦武、何进等。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初为大将军,后让大将军位与袁绍。除以上将军外,明帝初所置的度辽将军,职掌护卫南单于众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力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

  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强弩大将军(陈俊)、虎牙大将军(盖延)、征南大将军(岑彭)、征西大将军(冯异)、河西大将军(窦融)、西州大将军(隗嚣)、横野大将军(王常);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建威将军(邓寻)、振威将军(宋登、马武)、强弩将军(陈俊)、积弩将军(马音、傅俊)、积射将军(焦进)、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征虏将军(祭遵)、诛虏将军(刘隆、王霸)、捕虏将军(马武)、威虏将军(冯骏)、越骑将军(刘宏)、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于康)、辅威将军(臧宫)、武威将军(刘尚)、武锋将军(竺曾)、平狄(一作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赤眉将军(耿欣)、中坚将军(杜茂)、宣德将军(梁统)、伏波将军(马援)、汉忠将军(王常)、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荡寇将军(周盛)、讨虏将军(王霸)、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破奸将军(侯进)、刺奸将军(祭遵)、游击将军(邓隆)、楼船将军(段志)、孟津将军(冯异)、都护将军(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忠义将军(陆康)、扬武将军(马成)、威寇将军(杨茂)、偏将军(王霸)、兴义将军(杨奉)、安集将军(董承)等。

  其实以上这些还很不完全,据《通典》记载,还有征东将军(汉献帝初平三年以马腾为之,或云以张辽为之)、征南将军(汉光武建武二年置,以冯异为之)、镇东将军(后汉末曹操为之)、镇南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安东将军(后汉陶谦、曹休曾为之)、安南将军(光武元午以岑彭为之)、安西将军(后汉末段煨为之)、平北将军(汉献帝以张燕为之)、鹰扬将军(后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为之)、讨逆将军(后汉末以孙策为之)、凌江将军(后汉置,以罗献为之)等等。

  二、魏晋时期的将军名号

1、魏国将军名号:

1)第一品

  大将军:夏侯淳、曹仁、曹真、司马懿、曹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曾先后为之。

2)第二品

  骠骑将军:曹洪、司马懿、曹真、赵俨、刘放、孙资、王昶、司马望、石苞、甄阳。

  车骑将军:曹仁、张合、黄权、王凌、郭淮、孙壹、胡遵、陈骞。

  卫将军:曹洪、曹瑜、曹肇、孙资、司马师、司马昭、胡遵、司马望、司马攸。

  中军大将军:曹真。

  上军大将军:曹真。

  镇军大将军:陈群、甄息。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司马师、司马炎。

  南中大将军:吕兴。

  辅国大将军:甄温。

  二品将军还有四征(征南、征东、征西、征北)、四镇(镇南、镇东、镇西、镇北)将军。

3)第三品

  领军将军、四安将军(安南、安东、安西、安北)、四平将军(平南、平东、平西、平北);前、后、左、右将军;诸三品杂号将军(征虏、征蜀、镇军、镇护、安众、安夷、安远、平寇、平虏、龙骧、辅国、都护、轻车、虎牙、冠军、度辽、平狄、平难等)。

4)第四品

  护军将军、武卫将军、中卫将军、中垒将军、诸四品杂号将军(中坚、骁骑、游击、左卫、右卫、前军、左军、右军、后军、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宁朔、左右积弩、积射、强弩等)。

5)第五品

  鹰扬、虎烈、宣威、折冲、凌江、昭烈、宣德、威虏、捕虏、殄虏、扬烈、威远、伏波、虎威、宁远、荡寇、昭武、昭德、讨逆、讨寇、破虏、殄吴、建忠、立义、怀集、横野、楼船、复土、翼卫、讨夷、怀远、横海、忠义、建节、绥边、牙门、偏、裨等杂号将军

2、蜀国将军名号:

  大将军(蒋琬、费袆、姜维)、右大将军(阎宇)、骠骑将军(马超、李严、胡班)、右骠骑将军(胡济)、车骑将军(张飞、刘琰、吴壹、邓芝、夏侯霸)、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卫将军(姜维、诸葛瞻)、镇军大将军(宗预)、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资深者为大将军)、四镇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安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辅国将军、辅汉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安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文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讨寇将军、讨虏将军、秉忠将军、忠节将军、建信将军、安汉将军、军师将军、镇远将军、执慎将军、抚戎将军、绥武将军、翊武将军、兴业将军、副军将军、翊军将军、辅军将军、绥军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3、吴国将军名号:

  上大将军(陆逊、吕岱、施绩)、大将军(诸葛瑾、诸葛恪、孙峻、孙琳、丁奉、孙震)、骠骑将军(步骘、朱据、吕据、施绩、张布、孙韶、朱宣)、车骑将军(朱然、刘篡)、卫将军(全琮、士燮、滕胤、全尚、孙恩、濮阳兴、滕牧)、镇军大将军(孙虑、陆抗)、抚军将军、四征将军(缺征南)、四镇将军、四安将军(缺安西)、四平将军(缺平东)、前后左右将军、虏将军、镇军将军、安远将军、平戎将军、平虏将军、辅国将军、辅吴将军、虎牙将军、冠军将军、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奋威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奋武将军、折冲将军、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绥远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荡魏将军、平魏将军、辅义将军、扶义将军、横江将军、绥南将军、安国将军、抚边将军、抚夷将军、抚越将军、威南将军、威北将军、威武将军、威烈将军、厉武将军、灭寇将军、牙门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4、两晋将军名号:

  西晋开国,立八公,大将军为其中之一。此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开府者皆为位从公。骠骑以下及诸大将军若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则品秩第二。四征镇安平加大将军不开府、持节都督者,亦品秩第二。三品将军秩中二千石。西晋以领军、护军、左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为六军,为宿卫亲军。前后左右军将军为四军,也属京城及宫内外宿卫军。各种杂号将军略同于魏。东晋变化不大。品级为:

  一品:大将军;

  二品: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

  三品:四征镇安平、中军、镇军、抚军、前后左右、征虏、辅国、龙骧将军;

  四品:武卫、左卫、右卫、中坚、中垒、骁骑、游击、前后左右军、宁朔、五威(建威、振威、奋威、扬威、广威)、五武(建武、振武、奋武、扬武、广武)将军;

  五品:鹰扬、折冲、轻车、武牙、威远、宁远、虎威、材官、伏波、凌江将军;

  八品:宣威以下杂号将军。

  十六国的将军设置略同于西晋,如汉―前赵设有上大将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车骑(大)将军、卫(大)将军、抚军(大)将军、龙骧大将军、都护大将军、中军大将军、冠军(大)将军、四征镇安平(大)将军、灭晋大将军、前军大将军、右军将军、忠义大将军、前将军、右将军等以及各杂号将军:建武、虎牙、平晋、左卫、右卫、护军、平虏、辅汉、卫军、征虏、镇远、讨虏、荡晋、冠威、中护军、骑兵、振威、镇军、辅威、安国等将军。其他诸国大同小异,不一一列举。


将军名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