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著名书法家、画家杨秀和:古代好风雅的文人,经常做出一些“围炉煮雪”的雅事

2023-08-23 19:14 作者:文博会掌门人  | 我要投稿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中国功勋书画艺术家之一。

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原文】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①。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②始抽,凌露采焉③。茶之牙者,发于丛薄④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⑤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⑥。

【注释】

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唐历二到四月份相当于现在阳历三月至五月中下旬,与现在的农历基本吻合。这时期,我国的茶农正忙于采春茶。

②薇蕨:薇和蕨两种植物名。这里比喻刚出芽的茶叶。

③凌露采焉:趁着清晨的露水采茶。

④丛薄:葱葱郁郁的草木。

⑤颖拔:直立而高耸。

⑥茶之干矣:茶就制好了。

【翻译】

农历二、三、四月份,正是采摘茶叶的时节。肥大、健壮如春笋般的嫩芽,生长在肥沃的风化碎石土壤中,长四、五寸,当它们破土而出如薇、蕨嫩芽时,趁着清晨的露水开始采摘。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生长着次一等的芽叶,有的老枝上长出三到四枝,选择长势好、挺拔的采摘,下雨天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无云便可采茶,将采摘的芽叶倒入甑中蒸熟,熟后倒出用杵臼捣碎,然后再放到模型里用手压成一定的形状,后焙干,穿成串,密封好,茶叶就制好了。

【延伸阅读】

采茶是茶区农人的农事活动之一,这种活动从茶的种植开始传承了几千年。它繁衍出丰富的茶文化,尤其在民间,茶文化更是展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彩内容。

对于采茶的时令,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都很鲜活地保存在各地的农谚中。江浙一带很多地方有民谣说:“清明一杆枪(茶的芽叶形状),姑娘采茶忙。”湖南茶农中也流传着“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的说法。湖北的说法也很生动有趣:“谷雨前,嫌太早,后三天,刚刚好,再过三天变成草。”

采茶时节,青山翠碧,暖风习习,那些采茶的年轻人劳动之余,便创造出茶歌茶舞,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见于明王骥德《曲律》:“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其到清代则发展得更为完整。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早在十七世纪,采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

【名家杂论】

唐代,人们对于采茶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所以陆羽说采茶时间是农历二到四月,按如今的公历算,是三月到五月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在春天采摘。从唐代很多诗作中,也可以窥见春季采茶的季节特征。杜牧《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有“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的句子;温庭筠《赠隐者》一诗写道:“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绿,煮药石泉清。不问人间事,忘机过此生。”

到了宋代,人们对采茶时间的要求开始严格起来,一般从惊蛰开始,到清明之前为采茶的最好时期。对于采茶的天气、手法等也有了更高要求。采茶时间选在天气晴朗的早晨,太阳未出露水未干之前,如果茶叶被太阳晒到,其蕴含的膏脂就会消耗,也会失去一部分水分,导致芽叶不鲜嫩。采茶的时候,要求用指甲而不用手指,因为手指的汗液会让芽叶受到熏染。唐时人们认为芽叶挺拔的就是好茶叶,但宋人会精益求精,以芽叶的形状来分级。通常的标准是芽越嫩越好,一芽者像莲花含蕊未放,称为莲蕊;二芽如红缨之矛,称为旗枪;三芽如麻雀张口,称为雀舌。名美茶香,闻名而知茶必非凡品,中国古老优雅的韵味,从茶名中可见一斑。

采茶不仅是茶农的乐事,也是一些文人隐者的雅事。唐代皇甫曾写了一首《陆鸿渐采茶相遇》,诗里说:“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其中的隐逸之趣,给采茶这件平常事平添了一层美学色彩。

【原文】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①,如胡人靴②者,蹙③缩然(京锥文也④);犎牛⑤臆⑥者,廉襜然⑦;浮云出山者,轮囷⑧然;轻飙⑨拂水者,涵澹⑩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⑪泚⑫之(谓澄泥⑬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⑭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⑮簁⑯然(上离下师)。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⑰,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⑱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注释】

①卤莽而言:粗鲁、大致地说。卤,通“鲁”。

②胡人靴:古代中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脚上穿的长筒靴子。

③蹙:皱,收缩。

④京锥文也:箭矢刻着的纹理,或大钻子刻的线纹。日本布目潮沨认同大典禅师的说法,认为是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纹样。文:纹理。

⑤犎牛:又叫封牛、峰牛,一种颈、胛肉块隆起的野牛,酷似单峰驼。

⑥臆:胸。

⑦廉襜然:像车上的布帘那样来回起伏。廉:边沿。襜:古代马车上的帘子或系在身上的围裙。

⑧轮囷:盘曲、聚拢。囷:回旋,积聚。

⑨轻飙:微风。

⑩涵澹:水轻轻荡漾起伏的样子。涵:水波动荡。这里指摆动、荡漾。

⑪澄:液体中的杂质沉到最下面,从而使杂质和液体分离。

⑫泚:纯净,透明。

⑬澄泥:陶匠淘洗的泥土。

⑭箨:竹笋皮,俗称笋壳,指包裹在竹笋最外层的叶子,后渐渐脱落。

⑮籭:去粗取细的竹筛。籭,同“筛”。籭,音离。

⑯簁:竹编的筛子。簁,音师。

⑰凋沮:衰败,稀疏。

⑱委悴:干枯萎缩。

【翻译】

茶饼有千姿百态的形状,粗略地说,有的像褶皱很多的胡人靴子(箭矢刻着的纹理);有的像只有细微褶痕的野牛胸部;有的像浮云盘曲聚拢出山的样子;有的像微风掠过河面激起一道道的涟漪;有的像陶匠筛出细土,再用水淘洗、沉淀出的泥膏那么细腻光滑(陶匠淘洗的泥土称为澄泥);还有的像刚修整过的土地,突遇暴雨急流,被冲刷得凹凸不平。这些都是茶中的精品,属上等茶。有的茶叶像笋壳,枝梗坚硬,不易蒸捣,所以制成的茶饼形状如坑坑洼洼的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稀疏,而且改变了原来的相貌,所以制成的茶干枯萎缩,这些茶被称为坏茶、老茶。

【延伸阅读】

唐代初期,茶有四种形态: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觕茶类似今天所说的茶砖,它方便储藏但看起来不精致,是边疆民族的常饮之物。散茶和末茶基本可归为一类,在制作中茶的芽叶不做成饼状而是烘焙后就收藏起来,和现在冲泡的茶叶相同,不过在饮用的时候要研磨成末茶。饼茶出现之前,这三种形态的茶都在民间流行。唐代中期,饼茶开始普及,以上三种茶叶逐渐减少。

宋代贡茶,进一步发展了饼茶的制作工艺,用金银做模具压制饼茶,以龙凤做花式,去掉了唐代饼茶中间的孔眼。这个时期,饼茶又称团茶,茶饼需要研制数次,并添加龙脑香料,外层上蜡,油光可鉴。

团茶类型诸多,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下方上圆形、龙团方形、六角梅花形、六角尖瓣形等,其精致程度令人惊叹。

宋代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说:“茶为物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他在职二十几年,才得到皇帝赐的一块龙饼。苏轼则要幸运得多,“小团得屡次”。后人曾诟病这种茶太过精美奢侈,不符合茶道以俭养德的理念,不过宋时龙凤饼的加工工艺,确有其可取之处。

到了元代,粗犷豪放的北方蒙古族难以接受制作太过精细的团茶,因此统治阶层多饮觕茶,此时民间饮茶则多为散茶。

从明代开始,团茶被正式废除,其他三类茶流传下来。明清时期花茶出现,并在京城风靡一时。

【原文】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①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②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③,存于口诀。

【注释】

①坳垤:高低不平,这里指凸凹不平的茶饼表面。坳:地面最低处。垤:小土丘。

②纵之:敷衍了事,做事不认真。

③否臧:善恶。否:恶,坏。臧:好。

【翻译】

从茶的采摘到封装制好,共需七道工序。从胡人靴子般的皱缩状到经霜荷叶般的衰萎状,分八个等级。下等的鉴别方法是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次等的鉴别方法是把皱缩、黄色、凸凹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最好的鉴别方法是既能指出茶的妙处,又能道出不好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压出了茶汁的表面就光润,含着茶汁的则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平整是因蒸后压得紧,凸凹是任其自然,压得不紧。这是茶和草木叶子的共同特点。关于茶好坏的鉴定,还有一套口口相传的秘诀。

【延伸阅读】

唐代的饮用茶,都是以蒸青团茶为主,按照其品质优劣可以分为八个级别,分别是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胡靴、牛臆这两种是优质茶中的极品,而竹撬圣、霜荷两种最为粗劣。

到了宋代,朝廷对团茶的制作更为讲究,团茶品类不断翻新。团茶里开始加入各种香料,甚至用金银重彩来装饰团茶的外表。这些做法显然起到了“不无夺其真味”的反作用。向来就有一大部分人饮茶是为了追求茶的自然香味,他们自然对这样“打扮”茶饼持反对意见。苏东坡曾在读过前人“姜宜煮更夸”诗后,批评唐人饮茶有股“河朔脂麻气”,就是说唐人让其他食物和茶一起煮,已经导致茶失去了本身的真香——更何况直接在茶饼中加香料呢!《茶录》中也旗帜鲜明地坚持茶“香重者”“非上品也”。连宋徽宗赵佶也在《大观茶论》中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

其实,团茶的这种革新,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据史料记载,饮用加了龙脑香料的茶,不但不能让人“清心”,反而会使人心烦胸闷。后来,朝廷就下令,制作茶时不能再加入香料。

在民间,因为朝廷的引导,也有茶中加香料的习俗,到明清时期,尽管习俗未能全废,但也难以延续发展了。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对制茶有“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的记载。

【原文】

风炉(灰承)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①。凡三足,古文②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③”,一足云“体均五行④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⑤”。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⑥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⑦”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臬⑧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⑨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⑩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⑪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⑫、垂蔓⑬、曲水⑭、方文⑮之类。其炉,或锻铁⑯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⑰台⑱之。

【注释】

①杇墁:本为涂墙时用的一种工具,这里指风炉内壁涂抹的泥粉。杇,涂抹,粉刷。墁,墙壁上的一种涂饰。

②古文:指甲骨文、金文、古籀文、篆文等人类最早使用的文字。

③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都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卦名。坎为水,巽为风,离为火。煮茶时,将坎水放在锅的上部,巽风从炉子底部进入,帮助离火燃烧。

④五行:古时候,人们将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借以解释天地万物变化和构成。

⑤圣唐灭胡明年铸: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是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63)。陆羽铸造风炉是在“圣唐灭胡明年”,就是公元764年。

⑥飙:大风、暴风。

⑦伊公:曾辅佐汤武王灭夏建立殷商王朝的大尹伊挚。他擅长烹调煮羹,据说他“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故人称“伊公羹”。

⑧臬:炉箅子,位于炉膛内,靠近底部位置。

⑨翟:又叫雉,长尾巴的野鸡。

⑩彪:小虎,风兽的一种。古人认为虎属风,故此把虎归为风兽。

⑪水虫:虫、鱼、鸟、兽、人合称五虫。水虫指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⑫连葩:花朵缀成的图案。

⑬垂蔓:缀成的小草蔓藤图案。

⑭曲水:水波弯曲荡漾成的图案。

⑮方文:花纹,方形或几何形。

⑯锻铁:铸造、打铁。

⑰柈:通“盘”。

⑱台:表面光滑,由腿和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物品,样子类似台。

【翻译】

风炉,用铜或铁铸成,形似古代的鼎,壁厚三分,炉口上的边缘九分宽,炉内多出六分,其下虚空,抹以泥土。炉的下方有三只脚,铸上籀文,共二十一个字。一只脚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脚上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脚上写“圣唐灭胡明年铸”。在三只脚间开三个窗口。炉底下一个洞用来通风漏灰。三个窗口上书六个字的籀文,一个窗口上写“伊公”二字,一个窗口上写“羹陆”二字,一个窗口上写“氏茶”二字,意思是“伊公羹,陆氏茶”。炉上设置支撑锅子用的垛,其间分三格。

一格上有只野鸡图形。野鸡是火禽,画一离卦。一格上有只彪的图形,彪是风兽,画一巽卦。一格上有条鱼的图形,鱼是水虫,画一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风能使火烧旺,火能把水煮开,所以要有这三卦。炉身用花卉、流水、方形花纹等图案来装饰。风炉也有用熟铁打的,也有用泥巴做的。灰承(接收炉灰的器具),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托住炉子。

【延伸阅读】

陆羽所说的茶器,并非今人狭义的饮茶器具,而是包括烹茶、品茶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有风炉、筥、炭[木+过]、火䇲等二十四种。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对器具的要求非常讲究。所以,饮茶器具不仅要好用,还要有美感,并能承载某种文化精神。

对古人来说,喝一杯茶,也是完成一种礼仪过程。一杯好茶端至面前,其香令人沉醉,其色赏心悦目,其味回味无穷,这是茶带来的物质享受,而之前的烹茶用器过程,则是一种精神享受。这些看似烦琐的程序,却隐藏着自煎自食的乐趣。

宋代的文人,更是给各种器具起了雅致有趣的别称,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碎茶木槌叫“木待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就连用作清洁茶器的方巾,也被赋予了高雅的官衔“司职方”。卢仝痴迷饮茶,并做了备受茶人推崇的《七碗茶歌》,因此宋时就用他的名字来给茶具命名,称为“大玉川先生”。茶器中浸入这种风趣而文雅的文化内涵,便超脱器物的呆板,变得活泼而耐人回味了。

风炉的出现,要追源到唐代。唐代画家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中所绘茶炉,形状和陆羽所说的风炉大致一样,都是三足、直身、底部有一个风口,口缘处有三个距离相等的支座,可将茶釜置于其上。

宋代以后,煮茶的器具都是用铜所做的茶炉,也被称为“风炉”。陆游在《山行过僧庵不入》中写道:“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可以看出,陆游生活的宋朝已经有茶炉了。到元代,茶炉的制造工艺已是非常精美,当时最著名的茶炉是“姜铸茶炉”,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记载,元代的杭州城里有个姓姜的妇人,还有平江一个叫王吉的人,他们铸造的茶炉上面有精巧似云锦的花纹,且表面光滑美观,深受时人追捧。明代的茶炉传承了前朝的工艺传统,材质上多用铜制材料,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的运用。

明代之后,人们既有专门煮茶的茶炉,也有一种专门用来烧水的汤瓶,当时人们称其为“茶吹”或者“铫子”“镣子”。

【名家杂论】

古代好风雅的文人,经常做出一些“围炉煮雪”“敲冰煮茗”“松峰煮茗竹雨谈诗”的雅事。明代大才子唐寅有《题画》诗曰:“春风修禊忆江南,酒榼茶炉共一担。”魏时敏也有一首《残年书事》诗:“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文人们诗情画意的浪漫情调,和风炉这种器物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然而,有很长一段时间,古人饮茶习惯用煮,煮茶的风炉,从唐代开始又称为“茶灶”。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唐书》中记载,文人陆龟蒙非常喜欢喝茶,但不喜欢和那些庸俗之辈交往,每天就在家中“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唐代诗人陈陶在《题紫竹诗》中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时茶灶已经是生活中常见的器物了。

在《红楼梦》中,风炉的影子随处可见。第二十七回里,贾探春央求贾宝玉给自己出去买些把玩的小物品,说了这么一段话:“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这就好了,我喜欢得什么似的……”这里的风炉是否具有实用性,有待考证,但品味不俗的贾探春都喜欢这样的物件,可知它的魅力。第三十八回里也有一段话:“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边另有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看来,随着不断演进,风炉不但可以煮茶,也可烫酒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和茶结缘的器物,不仅受中国人的喜爱,也流传到了日本。史料记载,宋代一些禅寺中使用了风炉,日本和尚见了颇为喜爱,就把其带到了日本。如今日本已找不到中国传入的风炉宝物,但是茶道中所用的炉子,一直是中国古代风炉的式样。比如鬼面风炉、朝鲜风炉、璃球风炉,而且这种风炉一般会用于高规格场合。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严格的敬茶礼节,奇特的饮茶风俗。中国饮茶,从神农时代开始,有四千七百多年历史。茶礼有缘,古已有之。

客来敬茶,是中国汉族最早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节。直到21世纪,宾客至家,总要沏上一杯香茗。喜庆活动,也喜用茶点招待。开个茶话会,既简便经济,又典雅庄重。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指清香宜人的茶水。

中国汉族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并配以各色细果,馈送亲友毗邻,叫做七家茶。这种风俗,就是在茶杯内放两颗青果即橄榄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礼还是中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的。明·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的谚语。同时,还把整个婚姻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称,即定婚时,男家除送如意压帖外,要回送几缸绍兴酒。婚礼时,还要行三道茶仪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莲子、枣儿;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后,双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后向嘴唇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后才可饮。这是最尊敬的礼仪。这些繁俗,有婚礼的敬茶之礼,仍沿用成习。



著名书法家、画家杨秀和:古代好风雅的文人,经常做出一些“围炉煮雪”的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