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决策系统
自单细胞生物以来,就存在有刺激-反射。而不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射,这样的反射弧一个个建立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包括接收信息,分析信息,做出反应的决策系统。文首所说到的单细胞生物的反应机理,也已经可以称作一个系统,因为它已经对当前需要做出了解决方案。
一路发展到人类,一直都存在有一个决策系统,它是为大自然而特别打造的,拥有着成熟的感知系统以及反应系统,并且反应系统所做出的反应十分大众化,可以说是大自然内最受欢迎的语言。这个系统被称为感性系统。
在生理学原理中,这个系统主要由各种各样的激素以及化学反应所组成,在接受器收到信息后,这些元素可以以极快的速递传送至身体的各个部分,从而指导身体进行一系列的反应。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使这个系统有快速,全面等优势,但是感性系统并不容易进行定量控制。即使有理性系统的加持,如果遇到了重大事件,那么与之相关的情感因素就会产生变异。
最原始的反应,就是恐惧。恐惧的存在让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的时候有着一股紧迫感,一方面,能提高抓捕猎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被抓捕的可能性。是在资源紧缺情况下的优良的解决方案。
当生存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恐惧便会渐渐被另一种情感所代替,这种情感会引导生物保持当前的状态。这种情感被称为:高兴。
这两个情感的存在不仅仅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定势思维的建立:记忆。有高兴元素的记忆会更令生物所向往,而有恐惧元素的记忆则会令生物趋向于远离。
当出现资源过剩之时,就会有更多的元素加入,当然,这些建立的前提是前两个因素的产生。高兴在时间尺度上并不仅仅包括现在的高兴,更包括了未来的高兴,即保存高兴的情感。当这种情感遭遇到了资源获取的不稳定性,就会出现两个方向:重归恐惧,拒绝时间尺度,不断获取资源;或者是降低不稳定性,获得稳定获取资源的方式。第二个方向又会引申出两个方向:第一个是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这个方向需要感性系统的进化,属于硬标准,不过这就是后话了。第二个方向就是资源的分配,从而就衍生出了两个新的因素:自私和爱。
当资源再次不足时,选择并不只有一个“恐惧”,而是有机会继续远离恐惧,继续高兴的方法:自我占用资源。但是曾经因为恐惧而集合在一起进行生存的生物意识到,多人生存所得到的存活率远大于个体。至此,因为生存方式的不同,所衍生的情感也不相同。以自私为驱动的生物会和其他生物竞争资源。在这里,自私的概念似乎与恐惧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区别:恐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而自私是自我所赋予的,这表明了,自私可以随着自我的进化而进化,而大自然的适者生存,食物链等等的规则却不会有大的进化,也就是说,恐惧的进化会远远慢于自私的进化。
不过,恐惧的进化仍然会随着认识事物的不断增多而演变成不同形式。同时还可以根据认识事物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演变:初次认识时,会将曾经的恐惧类比进这个事物上,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就是对于其所暗含资源的兴奋,合称为“好奇心”。
但无论如何,自私仍然可以说与恐惧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爱本身并没有载体。因为爱并不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所以自私的进化是相对于爱是更快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私与爱全无交集。在实际中,自私与爱这两种情感的载体会不断相遇,其所代表的理性系统会不断对这两种情感进行审视。甚至一个生物可能在自私与爱的边缘不断徘徊,但最终会趋向于二者都有的局面,而让这两个情感元素得以在自身之中同时存在的保证就是不断进化的理性系统。同时,在这期间,也会诞生一种链接不同生物的情感的行为:共情。
共情,是不同生物的感性系统所交流的直接工具。是超脱于基本的反应刺激的一种抽象的,间接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读取对方的想法,从而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更有效的信息。
至此,便是关于感性系统的基本信息。这几类基本的元素会在不同的极端条件下发生变异,值得我们进行继续研究。
而对于理性系统的分析早已有了成熟的解释,即电脑。包括是非(0和1),如果那么,计算(CPU,GPU),存储调用等等,其中存储方面有记忆(内存),基本观点,也称三观(bios),调用(cpu)。更多的是理性系统对于周围事物的交互。
理性系统和感性系统两者并不是相互独立进行,而是相互适应的同时相互区别。在当今社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是两者均可使用,甚至需要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