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长篇小说】洞与源:第一章Part 3

2022-05-01 14:31 作者:yidnid  | 我要投稿

卢青看着胡乱堆砌的砖瓦,不知从何处下手。即使是号称“铁墙”的超级基地,也抵不过炮火的摧残和时间的磨练。墙面已经东倒西歪,破败不堪。石灰粉在风的驱动下升腾而起,如同战场上的硝烟。卢青坐在一旁,看着底下的“白衣”们跟随着王大鱼的指挥飞速地忙碌起来,他总觉得自己不太适应,于是从他坐的那块破石头上跳了下来,敏捷地窜到废墟之中。

“卢老师你也来啊!”那人举着手中的砖,挤出了一个笑容。

“是啊,总觉得在一旁没事干。”卢青撸起了双袖,把头发往后一甩。

“好啊!按我们这效率,不到一周就能完成!”那人抛下了手中的砖,举起右手,抹了一把汗说道。

卢青也搬起了一块转,在这荒郊野岭,他们又无法动用太多的资金,买不起大型的运输机器,只能靠着一双双手,一块块砖和瓦,一分一秒地重建着。

过程当然很艰苦,但“白衣”有着共同的目标,他们是团结的,原本预计需要一周的工作量,“白衣”只用了四天就完成了。

完工的那天,卢青和王大鱼在各个楼房之间穿梭着,大部分的房间都是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还有一小部分中只摆了一张桌子。

“这些房间还都太空了,我们现在资金也够了,可以慢慢考虑把设施都引进来了。”

“是的,这事一定要迅速,不然员工们等得急了,就会闹得人心惶惶。”

“同为物理学家,哪有什么总领和员工之分?互相之间,还是以同志称呼比较好。”

王大鱼点了点头,又继续说道:“给基地起个名字吧。”

“就叫原初基地吧。”卢青看着洋溢在夕阳下的基地后,缓缓说道。

“嗯,这名字好。”王大鱼点着头,面带微笑地说道,“原初既表示着‘白衣’事业的起源,也表示着我们的研究在物理学中有着起源性质的影响。”

两人在缓缓落下的太阳前,面带着微笑向前望去。

 

两天之后,大部分器材都已经运输进了基地,空荡荡的房间瞬间都被填满。卢青拿着一个大喇叭,站在那块石头上喊着:“所有人听好!在你们左手边的,是研究大楼,你们平时所进行的研究都在这栋楼里。你们右手边的,是宿舍。至于你们面前的这一小栋楼,是记录中心,一旦你们的实验出现了什么问题,记录你们实验的记录仪就会送到那里。所有人听清楚了的话,按照你们的编号,去研究大楼里找到你们的位置,然后一切照旧。”底下的人一听到这话,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兴奋地带着小跑进入了大楼。卢青也和王大鱼一起进入了大楼。

“你们把机器改了是吗?”王大鱼仔细研究着那台崭新的机器,对卢青问道。后者站在他身后,露出了惊异的表情。

“你怎么知道我们原来的机器长什么样子?”

“上次你们机器运进WPSC之后,我仔细研究过。”

“真是认真啊!”卢青叹服说道,“没错,新机器相比原来的要高级不少,电线和里面的零件都是翻新过的。然后还解决了顶板的问题。原来的顶板只有一排铆钉,很容易被炸掉,现在的顶板有三排铆钉。”

“那么,有没有计算过成功率?”

卢青点了点头,板着脸说道:“提升了不少,但我们还无法确定,只知道大概是十的八次方分之一到十的十次方分之一之间。”

“真是伟大!”

“大部分情况,原子在高压下都会分散成更小的单元,但是有那么几亿分之一的概率……”卢青顿了顿,随后说,“如我们所料,他会坍缩成黑洞。”

“为何不考虑用粒子当做压缩的对象?”

“原子的质量已经很极限了,再小,我们无能为力。同样,再大,我们也无能为力。”

 

每个“白衣”的任务就是日复一日地摁下机器上的按钮,然后观察原子在高压下的变化。他们坚持了三年这样枯燥的生活,但从未有任何改变。许多“白衣”都是沮丧和无奈交织在一起。他们多想离开这里,回到他们原来的生活啊!但他们知道,他们所有的希望和财富,都投入了这个项目,在项目没有成功之前就离开,其结果并不会比失败要好到哪里去。

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它的难度不比操作机器要高,但仍要经过千万重的筛选,这就是监视员。他们需要坐在监控室,每天都盯着上百个屏幕一动不动,不能有丝毫的分神。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基地信息的泄露,监视员的数量被压缩到了三个,分别在早、中、晚饭时换班,如此循环往复。基地的人们给他们起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微眼。

微眼的选拔非常严苛,自从基地最开始选拔过一轮后,微眼的人员从未换过。选拔的内容从抗压方面、心理方面一直贯穿到体能方面,最终有三个人突破了重重考验。按照他们值班的时间,值早班的称为眼一,值午班的称为眼二,值夜班的称为眼三。

基地的所有情况他们都尽收眼底,一旦当基地某处发生了什么情况,他们有一个广播,可以及时报告整个基地。一般来说,当任何广播响起时,都会出现什么紧急或是悲哀的事情出现,人们都不希望有什么广播会出现。但基地的人不一样,他们都非常期待有这个广播出现,因为这至少表示着他们的探究出现了什么情况,不管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情况,当然,对研究有突破的当然是最好的。很可惜,直到研究开始三年后,也没有这样的广播出现。

这天中午,卢青如往常一样散步去往食堂,但他的脸上已经完全没有当时的雄心壮志。他坐在眼二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今天别去了,好好休息。”

“我记得你说过,基地能活下去一天,我就要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一天。”

卢青瞪大了眼睛,震惊地盯着眼二,后者对他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筷子,便离开了。卢青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又迅速回过头,拿着筷子夹起了一篇菜叶,但右手仍停留在那里,右手微微抖动着,菜叶掉落到了地上。他已经对基地不抱有任何希望了。

眼二再一次默默地回到他的岗位上,此时大部分屏幕上都还是空无一人,饭点还没有过去,不过他已经习惯一整个下午空着肚子。因为消化食物需要他额外的器官进行工作,这样会带走他的部分精力,虽然这点精力微不足道,但他还是坚持不吃午饭。另外,他习惯麻木的感觉,在麻木之中,他能更好的集中注意,这也是三个微眼都有的特点。

人们都逐渐回来了,眼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通常会加速自己眨眼的频率,这样会使先前的线条短暂地停留在他的视线里。时间一分一秒地溜去了,那上万个屏幕还是静悄悄的。他又从末尾的几个屏幕扫回了上方。这时那个屏幕里的员工正像往常一样按下了开始实验的按钮,并拿起了手中的纸和笔,准备记录数据。在开始的几秒中,一切都还正常。但大约过了十秒之后,画面中的那人突然双手捂着头,想要努力站起身子,但他的脚跌了一下,他用手扶了一下墙,但还是缓缓靠在了墙边,眼二起身凑近了屏幕,但是画面太糊,他无法看清那人是否晕倒。但过了一分钟的等待,他仍然靠在墙边,一动不动。他无法离开岗位,情急之下,他拉起了警报。

呜——呜——

警报声响彻整个基地,所有人都开始忙乱起来,有人停下了手中的事务,双手合十,有人举起双手开始欢呼。几人冲进了监控室,眼二回过头,手指颤抖着指着屏幕,嘴里慌乱地断断续续地念叨着:“二……二号房。”那几人听到这活,迅速奔向了眼二所指的二号房。他们破开那所实验室的门,画面中的那人靠在墙边,闭着眼睛。来者其中的一人迅速冲进了实验室,但刚进去没几秒就捂着头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这时,卢青从远处小跑走来,身后跟着一个提着大箱子的人。

“都让开!都让开!”他冲着聚集在门口的那一群人大喊着。

“先把同志送往急救室!”卢青大声地喊道。随后,他身后的两位医生抬着担架,迅速地把那位研究人员抬上担架,也跌跌撞撞地跑出来,向急救室奔去。

他走向前去,但有一个人急忙伸手拦住了他,在他耳边低语道:“卢老师,这里面好像有什么气体,我们的人一进去就头晕。”

卢青站在原地思索着,把情况告诉了他身后的那个人,然后对他吩咐道:“你现在门口检查检查,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怪异的东西。”

那人听到这话,打开了他那个大箱子,从里面掏出了一个类似于温度计的仪器,一边操作着一边说:“如果是无故头晕的话,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缺氧。”说着,他将那个仪器伸进了房间,按下了手柄上的按键,然后又将它缩回。那人扫了一眼仪表,随后一本正经地说道:“果然,空气中的其他指数是正常的,但氧气全都没了。”

其他人都大受震撼,纷纷议论着,有人甚至惊叫了起来。卢青又扶着头思索着,随后转身说道:“你能帮我看看那台机器里的东西吗?”他指了指那台靠在墙角的机器。

那人又从箱子里掏出一个望远镜,递给了卢青。卢青举起望远镜,对准了机器下方的那块玻璃。

“什么都看不到,但我有预感,那里应该是有什么东西。”

人们听到这话,又躁动起来了。其中一人兴奋地喊着:“卢老师,您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成功了?”

“不好说,得先把记录仪取出来分析。”

每个房间都装有一个记录仪,能够记录房间内的画面、声音以及各项数据。相较于监控,记录仪中的画面更清晰,并且可以通过剥离来进行透视。记录仪中的数据需要使用计算机来破解,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使用。

一般为了防止当实验室发生严重破坏导致记录仪受损,记录仪都不会放在实验室内。就比如这个二号房,他的记录仪放在了房间的侧面,离机器最远的那堵墙。卢青请人来卸下记录仪后,便急忙送去了记录中心。卢青叫上了几位会提取数据的人员,又叫上了王大鱼,一行人径直朝着记录中心走去。

 

坐在电脑前的那位人员滑动着鼠标的滚轮,嘴里念念叨叨着。

“先把视频调出来看。”卢青指着屏幕吩咐道。

那人调出了视频,点击了播放键。

二号房的员工等待着上一轮的实验结果,他起身看着刚刚停止运转的机器,又是一轮平平无奇的数据。他随手记录了数据,然后就把笔记本和笔扔到了一旁。又从箱子里拿出了一个瓶子,随意地扔到了操作箱里。

“停!”卢青突然说道,“看一下他手中的瓶子。”

那人放大了画面,对准了那个瓶子,上面的白色贴纸上写着:O。

“接着放。”卢青滑动了一下手指。

接下来的画面就和眼二看到的一样了。那人捂着头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把数据打开。”卢青命令道。

鼠标“嘚嘚”地点着,那人拖出了一个窗口,上面会实时显示实验室中的数据。按照他们的预计,在机器运作后,空气中的含氧量会突然骤降到零。但出人意料的是,直到卢青赶到二号房的时候,含氧量仍然维持着正常。

“它计算的是平均值吗?”

“是平均值。”

随后卢青又让操作员透视机器的内部,但当机器的外壁被剥离后,仍然看不到任何东西。他们然后向上滑动着滚轮,放大,再放大。直到放大到十的二十七次方倍后,屏幕上出现了一点微微的痕迹。两人就此停下了,他们开始观察着微观世界下的一切。有一个淡淡的圆若隐若现在屏幕上,圆内部的颜色和外界的颜色几乎一模一样,只有那一圈淡淡的圆周,像是二维下的肥皂泡。

“这就是黑洞了。”卢青释然地说。

“但这……这是透明的。”王大鱼疑惑地说道。

“谁和你说黑洞一定是黑色的?它当然可以是五彩缤纷的,只不过人类被局限了。”

“这不对吧,按照黑洞的定义,他周围所有的光都逃不出去,他一定是黑色的。”

“呵呵。”卢青笑道,然后继续说,“你难道不奇怪为什么只有氧气消失了吗?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它只会吸引与它相同的物质。”

“这……这已经与物理学相违背了……”王大鱼断断续续地说。

“呵呵,物理学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卢青说完这话,两人一起眺望着远方,不知在思索着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操作员打破了沉静。他战战兢兢地问道:“所以……氧气其实不是消失了,而是被吸引到了黑洞周围?”

卢青转过身子,乐呵呵地说道:“这话不严谨,应该是氧气受到了引力后,被阻挡在了机器四周。”

“伟大!我叹服了,物理太伟大!”王大鱼瘫在座椅上感叹道。

“给它起个名字吧。”

“什么?”王大鱼转过头问道。

“我们制造的黑洞。”卢青指了指屏幕,上面是放大了十的二十七次方倍的由氧原子压缩的黑洞。

王大鱼又低下头思索着,随后说道:“就叫微黑洞吧。”

“好。”卢青迅速地回答,随后默默点着头。

三人一起呆在记录中心,见证着这一崭新的物理格局的开端。操作员紧张地坐在电脑前手足无措,后两人一人瘫在椅子上低头思索着,一人站在另两人前面,面对着一面墙,抬着头仰望着前方,下午强烈的阳光打在他身上,照出了千万憧憬与希望。

“还有一件事。”卢青回过头,王大鱼停止了思索,抬起头对他说道。

“什么?”

“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非常有力地证明微黑洞的存在?”王大鱼的语气非常迫切,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

“有。”卢青异常坚定地说。

“什么方法?”王大鱼激动地站起身子,等待着他的回答。

对方故作玄虚,让剩下的两人等待了十秒之久。

“史瓦西半径。”在看到对方不解的表情之后,卢青又补充道,“计算那个原子的史瓦西半径,如果屏幕上的这个‘肥皂泡’的半径刚好与之相等的话,那么,它就是我们要找的微黑洞。”


【长篇小说】洞与源:第一章Part 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