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列宁《怎么办》的思考——当自觉性群体占工人群众的主要部分,革命才会成功。

读列宁的文章首先要梳理其写作时的背景,明白列宁批驳的是什么,倡导的是什么。《怎么办》写作时期,工人自发性运动高涨,但作为领导者的社会民主党不仅在理论方面(倡导批评自由——即改良主义)和实践方面(手工业方式)都落在了群众自发性运动后面,革命出现了工联主义倾向,列宁从源头上分析了工联主义即经济主义发生的原因,并指明了社会民主党应该前进的方向。
笔者尝试用唯物辩证的方式讲述列宁《怎么办》论点和架构,并以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来展开全篇的论述。
列宁认为经济主义和革命主义的源起和发展分别是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两者在整体工人运动中对立统一。在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义和革命主义互相矛盾,并且从发展一开始就存在,将运动导向失败和成功不同方向。
首先是矛盾的统一性,运动需要工人群体自发性和自觉性同时上升,才能真正实现发展。如果没有工人阶级自发性的运动,就像没有船的舵,航行不起来,没有工人阶级自觉性,就像没有舵的船,会行驶到错误的方向。
怎么理解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和自觉性?先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个人选择刷抖音玩手游、酒精麻醉、甚至躺平,那他是自由的吗?显然我们认为这不是自由,这是受困于压力下的自发性抵抗,工联主义的起点也是这样,举行游行示威罢工活动是工人运动群体意志对不合理的制度和压迫做出的偏生理性的抵抗,会导向以追求短暂利益为核心的改良主义,而其本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思想体系的认同。这也是我们马列毛主义者为什么批判未明子及其代表的“工益”运动的根本原因,他所做的事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必然导致革命走向失败。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否定困惑并自觉学习了解认识社会运转的规律,并努力做出自己的改变,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这其实是革命主义的起点,它是工人运动群体自我阶级意识的逐渐觉醒,并偏理性做出自觉性选择,是学习理解了客观规律,并使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从打破原有现存的一切制度的斗争中实现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革命,这背后是对社会民主主义制度和思想体系的认同。
工人运动革命主义战胜经济主义实现革命成功的过程,本质是工人运动群众中自觉性群体战胜自发性群体的过程,是运动的自发性高潮(被奴役的反抗)转变为运动的自觉性高潮(自我阶级意识的觉醒)的过程,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制度战胜资本主义思想及制度的过程。
只有完成对革命主义的扬,与经济主义的弃,才能实现工人运动的真正发展。
那么如何完成扬弃呢?革命主义的扬来自哪里?
源自对工人阶级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的灌输。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是并列地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它们是在不同的前提下产生的。如果说通过工人运动的发展就会自发产生社会主义,这是大错特错,社会主义学说是从资产阶级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群众运动自发性高潮,可以做到从骚乱到罢工经济斗争,但他们基本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我们拿自然科学举例,就像是数学,群众通过自己的推导,可以学会加减乘除,甚至有可能自己推导出勾股定理。但微积分靠自身基本不可能,这些理论知识需要灌输才能学会。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同样如此,但工人运动的发展绝不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群体压倒自发性的工人群体的过程,我们始终要铭记革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工人群众,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当学习理解社会民主主义理念思想的人即一部分知识分子到工人群众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工人运动脱离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吸引到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羽翼下来,让工人群众以斗争实现扬弃,革命才会成功。
那么知识分子先锋队要到工人群众中做些什么?融工究竟要完成的是什么工作?答案是政治鼓动。有些同志(如今依然如此)认为要通过经济斗争逐渐转化为政治斗争,列宁对此做了有力的批判,“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做法?不,这往往是国家暴力机关所做的事。我们无论怎样努力来完成‘赋予经济斗争本身以政治性质’的任务,也永远不能在这个任务范围内发展工人的政治意识(发展到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意识的程度),因为这个范围本身就是很狭隘的。”
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到工人中去,向工人灌输政治知识,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应当派出自己的队伍分赴各个方面,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概括的说是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不仅仅是揭露工厂和职业方面工人的贫困生活、无比艰苦的劳动和无权地位的全部真实情况,这方面只是工联主义的运动,还要揭露压迫表现在生活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职业、教育、个人、家庭、科学及其他等等方面,例如列宁举例:“地方官横行不法,农民遭受体罚,官吏贪污受贿,警察欺压城市‘老百姓’,摧残饥民,压制人民追求光明和知识的愿望,横征暴敛,迫害教派信徒,虐待士兵,侮辱学生和自由派知识分子,那么连文化水平最低的工人也会懂得或者感觉到:辱骂和欺压学生、教派信徒、农民和作家的,也就是那种随时随地都在蹂躏和压迫他们的黑暗势力。工人一感觉到这一点,自己就会愿意而且十分愿意有所反应。”
那么要怎么到工人群众中去,单枪匹马去就行了吗,这种融工往往会变成体验生活。列宁批判了这种做法,把这种做法叫做手工业方式——他们像种地的庄稼汉那样,只操起一根木棒就去作战。这个学生小组同运动中的老的活动家们毫无联系,同其他地方的甚至本城其他地区(或其他学校)的小组也毫无联系,丝毫没有把革命工作的各个部分组织起来,根本没有一个较为长期而有步骤的活动计划,就去同工人建立联系,着手工作起来。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列宁认为我们首要的最迫切的实际任务是要建立一个能使政治斗争具有力量、具有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革命家组织。而建立这个革命家组织的主线任务是创办全俄政治报——阐明实际生活的各方面、深入广大群众并在全俄范围内统一进行的政治鼓动工作,在这个报纸周围自然地形成起来的组织,由这个报纸的同志构成的组织,就会真能应付一切,从在革命最“低沉”的时期挽救党的名誉、威望和继承性起,一直到准备、决定和实行全民武装起义,这是随时都准备支持一切抗议和一切发动的革命组织得以不断发展、加深和扩大的一条基线。也是锻炼锤炼先锋队的手段。
同时要以组织的形式到工人中去,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成为人民的代言人,对所有一切专横和压迫的现象作出反应,不管这种现象发生在什么地方,涉及哪一个阶层或哪一个阶级;把所有这些现象综合成为一幅警察暴行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图画;利用每一件小事来向大家说明自己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自己的民主主义要求,向大家解释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世界历史意义。
最后是我读《怎么办》的一些私人感受,也与大家分享,阅读的过程是心中迷惑被一点点破除的过程,跨越时空和他心意相通,有些想法不谋而合,而他更进一步更深刻的解答了心中的困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巨大欣喜与愉悦,也让我明白了导师一词的真正含义。
同志们,当自己沉溺于过去,抬头看看周围吧,还有千千万万工农劳动者同胞在压迫下挣扎喘息。当自己痛苦于当下,恐惧于未来,去读读导师们的书吧,看清想通运转的规律才不会迷茫,才能真正的预言未来,才能真正的做到革命乐观,然后怀抱这份乐观与希望去斗争,去奋斗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