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罪,负罪而活。罪孽深重,万劫不复——《七宗罪》

在天主教中,人类的恶行分为七类——贪食、贪财、懒惰、贪色、傲慢、嫉妒和愤怒。当然由于翻译的不同,各个版本的罪名也会有细小的差别。不过我们今天谈论的并不是这七宗罪的宗教意义,而是一本同名小说《七宗罪》。

这本书由安东尼·布鲁诺所写,并由导演大卫·芬奇拍摄成电影。影片于1992年上映,可以说是当年,也是史上最经典的惊悚影片之一。不过这里我们不谈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两位主角精湛的演技(虽然没看过电影,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脑中浮现的就是摩根的身影),我们要谈的是这本原著。
虽然影片1995年就已经上映,但是小说在20年后的2015年才在国内出版,而5年之后我才开始写它的专栏,算得上是懒惰之罪吧。

威廉·沙摩塞警督在纽约警察局供职三十二年,还有七天就要退休了。正当老沙规划着退休后的美好生活是,一个人和一件事将他的美好梦想打得稀碎。 这个人,是他的新搭档大卫·米尔斯,这件事,是一场凶杀案。也许是上天注定,威廉只有七天的时间破解这场凶杀案,因为七天后他就要退、休、了!
虽然没有某位黑脸的三天同志惨,但是老威廉心里还是有一丝丝的不快。但是职责在召唤,老威廉毅然决然披挂上阵,和新搭档米尔斯开始了探案过程。按理说搭档的脾气性格应该是比较相近的,然而威廉沉稳老练,大卫性格急躁,因此在办案过程中时不时会闹出一点小矛盾。
但随着办案的深入,两人意识到这件凶杀案绝对没有预想的那么简单。 凶手,是以七宗罪的顺序杀人的。
凶手杀完人后不仅会留下罪名而且会留下下一场凶杀案的线索,让警察们循着线索发现一场又一场凶案,一具又一具尸体,一尊又一尊罪名。与其说是警探二人组和凶手上演“猫捉老鼠”的好戏,不如说是凶手用凶案和线索和警探们玩着一场“老鼠斗猫”游戏,凶手在暗处观察着警探们的一举一动,掌握着警察的下一步行动,而且凶手十分贴心地考虑到了谜题太难而警察解不出来游戏就卡关无法进行的问题,线索虽然难找,但是凶手对威廉的办案能力很有信心。
在历经了贪食的胖子,贪财的黑律师后,威廉和大卫在一间出租屋内找到了懒惰之罪的受害者——一具死尸般的活人。此时一名记者冲破了楼下警察的封锁线,开始了他的问题:“董先生是不是你们钦定的?”
大卫轻松打发走了这名违背基本法的记者,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名记者,就是凶手!
而凶手登场的方式十分戏剧化——自首! 而他自首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最后两宗罪——嫉妒与愤怒。 关于这个凶手书中给了他一个意为无名氏的姓名——约翰·窦,我们暂且称他为窦。
老窦告诉二位警探,还有两具尸体会出现,而且他要求二位跟随着自己,前往最终的应许之地。
此时一位不知名的快递小哥登场了,而他运输的是一件极为关键的道具,是一件能够让老窦完成计划的道具——大卫妻子翠西的人头。而且凶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是一尸两命——因为翠西她怀、孕、啦!
现在的场面完全在老窦的设想之中——自己嫉妒翠西的美丽,由此生出了嫉妒之罪;翠西的死激起了大卫的愤怒,联想到大卫平时的脾气,愤怒之罪是谁应该不难猜。老窦的目的就是激怒大卫杀死自己,嫉妒之罪由此被清除;而一名愤怒的警探未经批准杀死了凶杀案的凶手,其后果可想而知。
最终,老窦倒在了愤怒的子弹下,而大卫交出了配枪。威廉知道,他的退休生活结束了,自己终将摆脱不了这些风风雨雨,这座城市还是需要一些人来守护。

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关于电影的影评网上有很多,而且小说改编电影基本上都不会有多大的改动。但是书中还是有一些有趣的地方。
老窦杀死翠西在书中专门有描写,就在书第十一章的最后一部分。虽然没有进行正面描写,但读者仍然可以感觉到凶手的压迫感和翠西的无助。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最后两罪。老窦为了消除人世间一切罪孽,以七宗罪制定了谋杀计划。但是在最后两罪出现了问题。按照计划老窦应该是杀掉大卫的妻子激怒大卫,利用他自身的愤怒清除愤怒之罪,而后寻找嫉妒之罪。但是由于自己嫉妒翠西的美丽因而产生了嫉妒之罪,自己成为了嫉妒的载体,成为了清除对象,于是他不得不调整计划,重新制定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
老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十分了解二位警探的秉性:既可以借威廉的知识和沉着冷静 让游戏进行下去,又能够利用大卫的急躁和愤怒完成他的计划。但是在老窦的意料之外,还有一个人清除了他的罪孽——威廉·沙摩塞警督。
威廉的罪孽是嫉妒。关于威廉的生活书中有着大量细致的描写。他独身一人,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小说中描写过威廉的两次失眠,借此烘托他孤独的心境。他的生活中充满血雨腥风,每天与死尸打交道,基本没有什么私生活。他嫉妒大卫和翠西温馨的小家庭,他嫉妒大卫虽然急躁但是纯洁的内心。纽约这座复杂的城市消磨掉了许多东西,威廉学会了忍耐,学会了隐藏,失去了真挚,失去了真我。
而在最后,老窦死了,大卫的家庭毁了,前途没了,威廉决定重出江湖,此时的他心中的嫉妒同时烟消云散。自己的嫉妒造成了一个破碎的家庭,而这座城市还需要多少破碎的家庭呢?
现在让我们回到原点,谈一谈为什么最后两罪是书中的重点。 在天主教中,七宗罪的顺序由重到轻依次为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这和老窦额度杀人顺序完全不一样。下面完全是我个人的解读。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吃饱了才有力气思考更加高级的问题。一切的社会思想都是建立在吃饱饭的基础上,而吃的太多就成了贪食。因此贪食成了第一罪。满足了温饱就该奔小康,求富裕。而现阶段财富的衡量标准就是货币,亦或是金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过分追求财富就成了贪财,因此贪财成了第二罪。吃得饱,又有钱,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自然不想劳动。能混吃混喝干嘛还要努力呢?因此懒惰成了第三罪。有吃的,有钱花,不用劳动,还缺什么?女人。色欲本身是一个很正常的欲望,但是闲来无事容易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是不受规则束缚的。没有了规则的束缚人就是高级的动物,此时人的动物性会显露出来,会将脑中的胡思乱想付诸实际。色欲成为了贪色,因此贪色是第四罪。有钱,有吃,有女人,一人如此而其他人过着贫穷的生活,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是傲慢,因此傲慢是第五罪。当这个状态上升到复数人群时,指望他们和谐相处基本是不可能的。当自己不如他人时会产生嫉妒,因此嫉妒是第六罪。嫉妒产生攀比,总有一方胜利一方输。常年比不过人会加深嫉妒的程度,长时间的嫉妒扭曲心灵便会产生对他人优越生活的愤怒。因此愤怒是第七罪。
好了胡扯到此结束。 前五罪中贪食对应食物,贪财对应金钱,贪色对应女色,要消除这三罪必须清除食物,金钱和女色,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懒惰和傲慢是根植于人心的罪孽,亦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整天的劳动,都愿意享受生活;而傲慢源自于自身的优越感,你能杀死本性,杀死优越感吗?
但是嫉妒和愤怒则是因为外界的刺激导致心态的负向转变。杀死罪孽之人能杀死罪孽,杀死外界的刺激亦能杀死罪孽。就像老窦杀死翠西时他的嫉妒已经被杀死,刺激大卫成为愤怒之载体杀死愤怒变成了杀死老窦就可以杀死愤怒,当威廉看到翠西的人头后,自己额度嫉妒亦被杀死。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随着环境和自身额度改变我们或多或少的背负着罪孽,纯洁的圣人寥寥无几。但是不能因为身负罪孽就要自杀或者杀人清除罪孽,因为罪孽是无法清除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罪孽。这个世界并不美好,但值得去守护。我们背负着自己的罪孽,努力改变着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