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新的路径选择——观王慧斌画作有感
文/梅明
摄影/梅思源

我跟孩子讲,不能因为我家收藏国画就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是没有出路的。

文艺复兴以来,油画已经繁荣了700多年。
在科技的支撑下,材料、技法已经高度成熟,题材和思想不断突破,艺术分支庞大,是中国艺术家值得学习和运用的宝库。

油画与传统国画相比,在造型、构图、色彩上远远胜出,只是在笔墨趣味和写意这些中国特色上涉及不多。

国画该如何突破并引领世界潮流呢?

我初步总结了三个路径。

一、扩大广义国画的外延
国医大师梅国强为患者诊治时,要求患者带齐所有检测报告,既开中药,也开西药。言下之意,中医需要回到为人民治好病的初心,至于手段,不管古今中外,都能拿来用,都是中医不断的发展丰富。

国画也是一样,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既可用油画技法、也可用国画笔墨,存了两幅,都是表现的典型中国题材和中国精神,都可以算作广义的国画。

具体说来,相对于传统狭义的国画,广义国画可以超越技法,是中国人创作的,或者展体现中国美学精神的外国人作品,二者有其一,都算广义上的新国画。

比如文中所用插图,均是中国艺术家王慧斌创作的中国题材,灵感来自于山海经等中国传统神话,融入了新的奇瑰想象,油画技巧顶尖,又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如果列入广义新国画,必将大大丰富国画的技法和题材。

二、多艺术门类跨界融合

国画的优势在于诗书画的融合,极大地丰富了表现形式,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瑰宝。

国画的进一步发展,必定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技法,除诗歌和书法外,进一步融合声光电新技术形态。

梅思源拍摄王慧斌当代艺术局部特写,弹无虚发,49张成品,形成自己第一个摄影作品集。
如果办一个展的话,这是算画展呢?还是算摄影展?
通过新媒体发布,是不是永不谢幕的展呢?

叫什么不重要,观众喜欢就行。

梅思源11岁就能拍出王家兄弟历史最佳摄影作品,源于他自小学习诗词歌赋,长期受楚辞和宋词的滋养。色彩绚烂的画作,充满诗意,反过来也会提高他的摄影水平。

王慧斌不太喜欢用专业画评的文章,却老和我这搞哲学研究的融媒体专家为伍。
学科不同,启发更大一些,学科融合的威力也更大。


三、拥抱国运上升的大势
说句一些自命清高的艺术家不爱听的话,各国买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各个流派的市场价值,而不是反过来。

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好运势在于,个人好运叠加着民族复兴的国运。大多数有真材实学的艺术家,不用等到身后才有荣光。

据估计2025年中国GDP超过美国,2035年时是美国的两倍。届时,眼前的诸位,就如昨日的梵高、毕加索。

忘了说句,我一直觉得蒙娜丽莎如中年村妇、毕加索抽象艺术充斥了审丑。
当然了,我只是观众,说了不算。
不过,不知道日后的中国买家,口味如何呢?

古今多少事,都付后人说;快马再加鞭,佳作自然来。

别把艺术太当回事,宋词当年只是在酒肆传唱。

今日娱乐百姓的通俗流行,很可能就是明天供上庙堂的经典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