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风云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困顿蘖转机
义熙十三年(417)的新年到了。
秦王姚泓照例要在前殿会见百官,首先是君臣上下一概痛哭,感叹东晋军队攻势猛烈。另一方面又庆幸自己的国家还没有亡,又多了几天苟且偷生的机会。于是,在这样君臣和睦的背景下——
征北将军、齐公姚恢反叛!
真是“君臣和睦”,本来都要亡国了,本应说有了姚懿造反这件事之后,后秦内部应当是团结起来。可是由于五胡十六国的优秀匹配机制,让姚家人长了一个个趁火打劫的猪脑子。
苍天不长眼啊。
不过与之前姚懿一拍脑子的造反是不同的是,姚恢的反叛是有自己的缘由的:当初姚泓之所以可以斗得过姚弼,顺利即位,他姚恢也是出过一份力的。结果事后分配奖赏,姚恢一没有进入朝中参与政务,二没有晋升爵位,反而被扔到安定,去黄土高坡上喝西北风。
安定这地方要钱钱没有,要人人稀少,除了直面胡夏的边境以外,区位优势是聊胜于无。这就搞得姚恢很是抑郁了呀,自己辛辛苦苦大半年,结果到祖国的边疆站岗喝风!受不了,实在是受不了啊!
在晋军刚刚杀进河南的时候,就有人提醒姚泓了:姚恢在安定可是个危险分子,应当把他叫回来,省得他万一起了反叛之心,与晋军两面夹击。
姚泓拒绝了:封疆大吏挪位必死,这是千百年来的真理,一下子把姚恢给调进来,非但起不到安定内部的作用,还会直接逼着他造反。
可他不曾想的是,晋军的到来,反成为了姚恢反叛的催化剂——
姚恢身负优秀的祖传基因,看到姚绍向东去征讨的时候,从安定郡起兵,把城中的三万八千老百姓尽数充军,并且破釜沉舟,毁了安定城,毅然地走上了姚懿走过的道路。姚恢用兵神速,很快攻下了阴密城,收编了扬威将军姜纪,直扑长安周围!
姚恢心比天高,目光却不超过十米。偶然取得了个小胜利就忘乎所以了。本来阴密那边降将姜纪和他讲:现在整个国家的兵力都在东边,长安兵力空虚,如果你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赶紧直扑长安,那么一定可以夺取胜利。
姚恢很是不屑:瞧你这说的,风险多大!我就稳扎稳,打先把长安城外了那些地方给拔掉,再去包围长安,不是很稳妥吗?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叛军一路攻下郿城、扶风,一路逼近到灵台。
姚泓早已是焦头烂额。没办法啊,手中唯一的灭火器姚绍还在河东驻扎,那就赶紧把他叫回来吧。姚绍立即回师,前去解救自己的皇帝。
姚家人出手,气度不凡。官军与叛军立马在灵台相持住了。姚泓继续施压,抽调守卫潼关的河东精锐来参加平叛。
大敌当前,姚恢先Hold不住了。大场面没有见过呀!他的手下齐黄等人直接反水,倒戈向了朝廷。姚赞、姚绍等带领军队这才发动反击,斩杀姚恢。
额……有点无语,真感觉他像是晋军打入后秦的间谍。他与姚懿以一己之力硬生生地把后秦所剩不多的精锐又消磨了一番。
后秦在忙于平叛,晋军继续进攻。
东面,王镇恶攻克弘农郡,擒获守将尹雅(这人后来又杀了看守逃了),这很正常,毕竟是晋军攻击计划中的一环,姚泓坏消息看的多了。但是接下来事情,却让姚泓极为振奋。
檀道济、沈林子的晋军渡过黄河攻击蒲阪,居然被一个小小的匈奴堡守将姚成都击败了!姚泓对于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十分珍视,整个后秦朝廷也在举朝欢庆,原来晋军并非不可战胜的。姚泓当即下发命令,以东平公姚绍为太宰、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与武卫将军姚鸾守卫潼关,以姚驴为将,救援蒲阪。
兄弟挺住,我们来救你了!
河东地区的吃灰对于晋军来说只不过是吃葱油饼时掉了一粒芝麻,无足挂齿。但是这却促使了晋军的决策部署发生改变。后秦绝对不会想到,这场小的胜利会让他们连本带利的吐出彩头。
在河东的蒲阪受挫之后,沈林子开始反思:蒲阪的城防如此坚固,再打下去不仅耽误时间,自己的人还会折损不少,他对檀道济说:“我们现在看似在节节取胜,实际上却极度危险。”
檀道济很有兴趣:“你怎么看?”
“我们一路打过来,冲的实在是太快了,不仅后勤没有跟上,分了这么多路,兵力也很散,倘若秦兵切了我们的道路的话,我们的人被打散了,会更加不利。因此我们还不如和王镇恶合兵一处。”
檀道济同意,连夜向潼关奔去。
三月,晋军在潼关城下合兵。姚绍正想趁晋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偷袭,他主动出击,想要复制在河东的战绩,他出城野战了。结果这次秦兵没有成功被晋军打败了。
啊这……姚绍退到定城,死守潼关。不久,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坚壁清野!可这事说来是清野好清,难就难在断晋军的粮道,让他们没有补给上了。晋军的粮道可是轻而易举就能断的?以刚刚输了一次的秦兵的实力,做梦吧!可现在这个关头,不做点什么表态又不行。姚绍环顾四周,还是把任务交给了姚鸾。
姚鸾自己也不出战,让尹雅(就是逃出来的那个)去打伏击战。这样一层压一层,最终压到了好不容易逃回来校中的尹雅头上,让他深深感到了老领导的人性险恶。这场伏击战最后打成了遭遇战,尹雅当即被晋军俘获。在押上刑场时,他说:“雅前日已当死,幸得脱至今,死固甘心。然夷、夏虽殊,君臣之义一也。晋以大义行师,独不使秦有守节之臣乎!”
晋军对他的态度表示赞许,于是放他一条生路。
要死的是,姚鸾却不知道尹雅投降晋军的消息,他以为尹雅正在劫粮道呢,自己这边高枕无忧,就不必做准备了。于是在他心中啥思想防备都没有的时候,初四夜,沈林子偷袭姚鸾大营,当夜斩杀姚鸾。
同时,晋军在黄河两岸击败了姚赞。后秦所谓的“精锐之师”却在晋军面前表现得却如此疲软,令人震惊。
这样的结果也让姚绍以及姚赞相信,只有窝在城墙里才是最好的选择。

突然,晋军的攻势减弱了,这不是因为晋军主将大发良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与后秦签订了停战条款(要是能这样干姚泓早就干了),而是因为真正的主角来了。
刘裕。
刘裕从正月引水军发彭城,三月,自淮水、泗水进入清河,即将逆黄河而上,到达潼关。从黄河走,却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借道。
以刘裕的经验,无非是像上次滑台一样,与北魏解释一下就好了。可是这事儿又有点不一样,滑台是内陆城市,晋军控制了就控制了,北魏只能吃哑巴亏。但黄河就不一样了,它是天然的国界线,你嚣张的过去,对岸的人保不准阴一下你呢?刘裕还是给当时的北魏皇帝拓跋嗣修书一封,意思大致为我借道伐秦,希望魏军不要阻拦晋军替天行道,攻灭后秦。只要对方保证自己的船驾安全渡过黄河,我们就保证秋毫无犯,不会干涉你们的内政。
必须让魏军无条件的让开通往黄河的水道,并避免两边开战。这是刘裕的要求。
拓跋嗣又收到了一封信,来信者是后秦的姚泓,他希望发扬秦、魏两国的传统友谊,出兵援助后秦渡过难关。
必须让魏军与晋军开战,扩大战争范围,以保全自己。这是姚泓的要求。
如何决策?
北魏胡汉大臣一同上书,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声:潼关天险,刘裕一时难以攻克。但是如果要渡过黄河偷袭我们,那可是相当容易。刘裕伐秦目标仅仅是秦国吗?还不能确定吧。况且,秦、魏之前曾经通婚,两国传统友谊可不能丢,因此应当发兵断了黄河的上游,不要让晋军向西。
只有一个人不同意。
博士祭酒崔浩。
崔浩出身名门望族,自幼攻读经史,见解不凡。请注意,崔浩可以说现在之后的二十年内北魏最大的智囊。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将频频看见他的身影。
崔浩站了出来,大声表示反对——
刘裕图谋伐秦已经很久了。如今姚兴死,其子姚泓暗弱。刘裕趁人之危前去讨伐,那叫志在必得。如果我们与之开战,刘毅不一定还会继续攻打姚泓,反而会向我们开战,我们反而成了替罪羊。
如今,我们国内北有柔然寇边,内有饥馑,与刘裕为敌,必然是拆东墙补西墙——自取灭亡。倘若听之任之,让他入关,然后在边塞上大量囤兵,这样的话,刘裕胜了,会夸赞我们向他借道,姚泓胜了,会感激我们救援——总不会亏。
退一万步说,我们就算放弃恒山以南的土地,刘裕有这个胆量来打河北吗?没有。秦、魏所谓婚姻,只不过一女子尔,何足挂齿!
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反对派依然不依不饶。拓跋嗣为了平衡两派意见,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司徒长孙嵩,振威将军娥清,冀州刺史阿薄干领兵十万屯驻黄河北岸。
这……好像就是要开战吧。
无论怎样,黄河是空出来了,虽然说对面有人在虎视眈眈。刘裕上船,继续向西进发。
而潼关前,晋军还在啃城墙,原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原先刘裕和王镇恶约定好的是等到大军集结之后再进攻潼关。但是王镇恶因为见到河洛一带的秦兵如此脆弱,于是急忙西进,进攻潼关。向来说是北人擅长攻城,南人擅长守城。到了这边,后秦的人却把这潼关给守的挺好的。他们虽然野战不行,但在守城这一块还是下进了绊子。王镇恶没想到潼关是一块硬骨头,久而久之,啃得就没有力气了。
弃车保帅,投奔刘裕,这事大家最真实的想法。
沈林子闻言大怒——晋军志清六合,如今许、洛已定,难道就要这么软蛋,逃回去吗?尔等不愿去打,我,沈林子自当去打!
王镇恶保持克制,他派人问刘裕求粮。他知道,刘裕大军那里有充足的粮食,一旦大军抵达潼关,粮食便不足为虑了。
刘裕给使者生动地上了一课:使者抵达时,刘裕打开船北面的窗户,指着窗外的魏军旌旗招展的样子,略带愤怒地说:“你们问我来要粮食,你倒是看看,这满河的魏军让我怎么敢放开手给你们运粮?!”
意思很明确。刘裕质问王镇恶:叫你当初不听指挥,让我在河南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威慑魏军。你不是要粮吗?自己要去!
王镇恶无语,自己的错自己埋单。因为沈林子坚持大军不能离开潼关,刘裕大军还远,远水难解近渴。王镇恶只好一家一户地到弘农郡鼓励捐粮,才凑够了足够的粮食。
另一边,刘裕和魏军还在斗智斗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