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的象征手法——赏析《沁园春·雪》
近几天,学习了《沁园春·雪》,其中描绘的壮丽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在欣赏胜景的同时,我也生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这篇课文由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编写,写于1936年长征胜利之后。看到这个敏感的时间点,我不禁想起了当时的一些历史。 1936年2月,红军正式转移到陕北,并以此建立根据地,进行抗日救国等活动。 在我看来,也许文中看似在描写中国的大好河山,有可能也在暗指局势。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指的敌军统治区,那里像被冰封了一样,毫无生气,充满凄凉悲哀之感。漫天的雪花将穷人埋于地底,为富人带来奇观。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可能在说的中国到处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人民、房舍、农田皆付之一炬(战火);局势就像滚滚黄河——动荡不安,千变万化,暗流涌动。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黄土/秦晋)高原为共产党的根据地,高山是打游击的有利地形(当时敌后斗争以游击为主);“银蛇”可能在暗喻游击要像蛇一样灵活;“蜡象”也许指的攻击势头要像大象一样势不可挡; 日本的精神领袖号称“天皇”,所以“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须”是“等到”的意思,指后面“晴天”的场景是诗人的想象。这里与前面的“冰封”“雪飘”形成了对比。可能这里说的是主席想象之中,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后的场景——建国之后,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一片祥和。人民们安居乐业,处处充满欢歌笑语。贫苦的人们不再为生活发愁,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国家敢小瞧新中国,新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力量。
第二部分主要描写的历史人物(全是皇帝)的丰功伟绩,在赞美他们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回想共产党的发家史,他们主要依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但是古代皇帝(尤其是起义出身)不同。建成新国家之后,他们想尽办法排除异己,巩固皇权。他们因人民发家,也由人民推翻,或遭受起义的重创。“惜”字表达了对古代帝王们不会善待人民,而间接(或直接)死于人民手中的惋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事业一定能成功的自信,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理想。 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一位风姿伟岸的领袖立于茫茫雪原之中,指点江山,努力让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盛世也如他所愿——新中国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快速向前发展。我相信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必定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