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陈元康 字长猷

陈元康 字长猷

陈元康(公元507-549年),字长猷,广崇(河北威县)人。元康广涉文史,机敏有才气。魏正光五年(524),跟随尚书令李崇北伐,后担任司徒记室。高欢的丞相主薄孙搴醉死,陈元康受高季式推荐,出任大丞相机要,主管机要。随即得到高欢的充分信任。
高欢有次对高澄不满,当着家人的面殴打,还破口大骂,事完后告诉了元康。元康进谏说:“大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规定,您应该依照仪刑办事,而不必动手动脚。”言辞恳切,甚至流了眼泪。从此之后,高欢再也不在公开场所呵斥高澄。即使忍无可忍,私下里动了手脚,就要说:“千万不要让陈元康知道”。
邙山之战,高欢取得胜利,之后大会诸将,讨论进退的计划。各位将领认为野无青草,人马疲瘦,不能乘胜追击。陈元康道:“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天大胜,便是天意,时不可失,应该乘胜追击。”高欢说:“如果碰上了宇文泰的伏兵,我怎么处理?”元康说:“前些日子大王从沙苑撤军,他们都没有设伏,今天他们败到如此地步,哪能制定出周密计划?假若舍弃而不追击,一定会成为大王的心腹之患。”
高欢最终没有听从。后来高欢病重时,对高澄说:“邙山之战,没有采纳元康的建议,正好给你留下了祸患,这是我最大的遗憾,因此死不瞑目啊!”高欢死后,高澄秘不发丧,只有陈元康一个人知道。
高澄主事后,侯景反叛。陈元康极力推荐慕容绍宗,果然击败了侯景。后来王思政占据颍川,迟迟不下。陈元康劝高澄亲自领带攻打,高澄听从,最终攻下颍川,生擒了王思政。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八月,高澄与陈元康、杨愔、崔季舒商议朝事。高澄家中的厨奴兰京密谋行刺,带领六个人趁机发难。杨愔仓惶逃出,崔季舒躲藏在厕所里,只有陈元康以身阻挡,保护高澄,最终被刺成重伤。他回到家中,手书绝笔信与母亲,口述若干重要事宜后,于当晚逝世。时年四十三岁。
统帅 D
(无统兵记载。)
武力 D
(以身护主,胆气可嘉。)
军谋 B
(邙山之战,惟元康力主乘胜而追,神武不从。及神武疾笃,谓文襄曰:“芒山之战,不用元康言,方贻汝患,以此为恨,死不瞑目。事皆当与元康定也”。)
智略 A
(元康颇涉文史,机敏过人,以智能才干,委质霸朝,内掌机密,绸缪帷幄。草昧邵陵之谋,翼赞河阳之会。运筹定策,斯为嘉、诩之亚也。)
内政 A-
(元康善陈事意,不为华藻。军国之务,问无不知。神武尝马上有所号令九十余条,元康屈指数之,尽能记忆。又尝天寒雪深,使人举毡,元康于毡下作军书,飒飒运笔,笔不及冻,俄顷数纸。神武赞曰:“如此人,世间希有,我今得之,乃上天降佐也”。)
魅力 B-
(元康便辟善理人,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制,不可胜纪,责负交易,遍于州郡,为清论所讥。然难无苟免,忘生殉义,又可谓身没名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