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关于我

2022-12-02 14:20 作者:dofola  | 我要投稿

忘了什么契机了,前几年就想写一下自我介绍,觉得这种题目上一次写还是小学,如今自己再写,也许会很有意思。但也幸亏没去写,如果当时写了,今天或许我也没有兴趣再写。最近感觉发生了好多事,有些事想明白了,有些事还想不明白,即便是那些已经想明白的事,也仍会为之开心或难过,人就是这样。这些事发生后,我后知后觉,自己和原来已经有所差别了,所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 日记本上的句子 介绍我之前,首先介绍下我写的文字。曾经的日记本上(还是学生时代,如今的我早不写了),扉页便抄写了电影邪不压正的经典台词,“正经人谁写日记啊?”“你写日记吗?”“谁把心里话写在日记里。”“写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下贱。” 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心里话,憋着肯定不如说出来舒服一些,但这些话,肯定不能逮着谁就去和谁说,写出来的东西不能没有读者,但又不能把每个人都当做读者,而那些读者,正是可以托付心里话的人,这无关乎关系好与不好,无关乎认识与不认识,只是对这些文字是否认可罢了,日记梗在我日记本的扉页,也时常提醒着那时候的我,说人话,写人事,作为自我鞭策。 另一层含义,文字与诗词之类,终归是夹杂着个人经历与自我反思,它总是矫情的,但这些矫情又是必要的。举个例子,我日记本中曾经从杂志上抄来了一首陆游的乌夜啼,原词是: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 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 这首词给我的视觉冲击是挺大的,对于高中时期的自己,这就是我想过的生活,闲适,悠然。但后来,我又了解了陆游的生平,他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于是我便去找了找这首词的赏析,果然,好多人都觉得这词里是陆游通过景物的悠然反衬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罢了还要加个成语形容,叫壮志未酬。看过解析,我当时觉得自己懂了。 其实当时我没懂,今天或许也没懂,但我现在觉得,他在写词的那段时间,就是闲适悠然的,至于他的壮志未酬,并不重要。 矫情的文字需要矫情的读者,如果有人觉得矫情,那他也是在矫情这件事罢了。 逻辑与秩序 去年三月,刷到过一个性格分析的互动视频,当时觉得比较准,于是截图保存至今,想着哪一天写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用到。 你的(我的)人格类型是注重秩序的逻辑者。你属于内向型的性格,凡事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内向纵深。比起感知他人的情绪变化,你更想知道他人为什么会如此反应,是逢场作戏,还是真情流露。你懒得苦心经营人情世故,事物的深层逻辑明显对你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你也是能简则简,直来直往,懒得花费太多精力。在情绪稳定性层面,你的原则感表现得更加明显,生活中的你更多地是被内心理性的那面所支配,你更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而不是从别人嘴里听说来的,你讨厌被人情网缚住的感觉,而更喜欢独立的思考。虽然外表看起来可能没有很强的攻击性,但是在你在乎的事情上,你是坚决不会向别人妥协而动摇立场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内心是无欲无求的,比起为自己的利益争抢,你更在乎全局的秩序和公平,因此身边有人被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你也会尽自己所能给到帮助,起码不有愧于己心。 这分析有八成是完全正确的,不太一样的是我也会听别人的说法,并没有执着于自己是否看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也确实在注重逻辑与秩序,在旁人看来也确实呆板无趣,这也与我的成长经历有莫大联系。时至今日,这些逻辑与秩序就像是条件反射,无需我多加思考,脑海中就会对应着迸发出念头,如果别人夸奖我,但我心里觉得并不值得夸奖,我就会觉得有些不舒服,这是条件反射,包含了一段逻辑:因为我不喜欢虚情假意,别人说了我认为不值得说的地方,那就是想和我友好相处,但我并不想花费太多气力,加之我是个内向的人,所以会很不自在。其实是无所谓的事,但是经年累月,成了现在的状况,我不会傻到臭着一张脸,但还是会觉得别扭。 值得我庆幸的是,我的逻辑并非双重标准,我不清楚自己是否做到,但我主观上希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如此,我要求学生吃饭不说话,那我吃饭时也不会说话,如果上课铃响时学生们坐好,那我下课铃响时便会准时下课。 再比如,有件事是我初中就认识到了的,我对于时间有着极强的执念,总觉得定好的事就不该有时间上的差错,所以初中就写过这种话:“我不喜欢等人,所以更不喜欢别人等我,所以我总是等人。” 几件后悔事 本来想起名三件后悔事,但若细数又肯定不止三件,能说出来的,其实在我心里也已经不重要了,不写出来的,那还是多少有些在乎。 其中一件十月一开头就写了,不再说了,主要写两件事。 初中毕业,升高中的那个暑假,和我爸出去玩了一次,当时他热衷于车友会,和那些朋友一起去了一个能漂流的峡谷,暑假的去处自然人山人海,我们这一群人有一个人排队帮忙买票,买票的时候我看到了有人插队,有一个女导游挤过我们的领队,抢先一步来到售票窗口,我顿时怒火中烧,逻辑与秩序的概念催促我做点什么,于是我冲上前去,大声质问那个导游,从素质的角度出发对她进行了单方面的不友好交流。 结果她很礼貌地告诉我,是我们那个领队让她先过去买票的,因为领队把身份证落车里了。 我反应过来要去道歉的时候,女导游已经不知去向。 第二件事,为了玩游戏,初中时候我就去网吧玩游戏了,那时网吧没有身份认证系统,未成年人还是可以钻空子的,交了钱,网管会给一个小卡片,上面有着对应机器的账号密码。我并不后悔我去网吧这件事,而是后悔把我的一个好朋友带去了网吧。我记得他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那时的网吧常有未成年人,他害怕被人认出来,便戴上了帽子,缩在角落,神色紧张,那时我还嘲笑他。后来初中没在一个班,而我因为去网吧被家长发现,一顿教育,后来也不去了,再去网吧已经到了大学的时候了。我的那位朋友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好,进了重点高中,但在高中时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下了晚自习,我骑车回家时遇见了他,他说要去通宵(去网吧玩一晚上),我忘记了我是怎么回的,但那晚上,我回家睡觉了,他去通宵了。 今年我与他说起这事,他却相当豁达,他觉得即便我不带他去,他也会自己去尝试,况且他觉得自己现在过得很好,让我别用这些事恶心自己了。我说我早想清楚了,只是想明白是一码事,后悔是另一码事,并不冲突。我能稍作补偿的,也只有请他吃几顿烧烤了。 其他事情,关于亲人的,关于自己的,关于朋友的,还有不少,后悔总来源于无法弥补,这更让我知道了当下的重要。 金钱与自由 我的一位老师曾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如果把你关进一个屋子一个月,温饱不愁,但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成功后给你钱,你去不去。出价到100万的时候,对于高中生的我们就全部选择了钱。那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他觉得自由更重要。高中是最累的时光,如今想想,那却是最自由的时光,因为我目标明确,剩下的全是自由,早出时的薄暮是我的,晚归时的星空是我的,下雨时,地面映出的整座城是我的,骑车从桥上滑下时,疾风呼啸而过,世界都是我的。身在自由之中,自然不会追求自由,那时的金钱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这些东西,现在看来反倒多了几分讽刺。 我从未觉得金钱与物质不重要,它是活下去的前提,但绝不是活得好的前提。大学之后,我感觉的就是不自由,简单点说,迷茫加之缺乏选择。择业时,我选择了自由。 孤独是浪漫的个人主义 小学时候我看过一本杂志,上面有个解读星座的篇章,那时的我逻辑性还没那么强,作为小孩也特别感兴趣,解读的大体意思是,我会是一个孤独的人,我早忘了杂志上是怎么描述的,但我记着我和我爸的对话,当时我爸在我旁边,我问我爸:“我没有感到孤独。”我爸回我:“也许长大就会了。” 离开家的这几年,孤独感常伴左右,坦白讲,为了应付他,我已经想尽了办法。 前几年我会趁着夜色外出,在异乡找些感兴趣的食物,用饱腹的满足感缓解孤独,或者用游戏作为消遣,努力让时间快些流逝,我从未想过让自己融入某个圈子,时至今日我仍这样认为,因为自己本就格格不入,人与人的成见不止有一座大山,城与城的隔阂甚至是至少一辈子的事。 那时的念头很简单,自由心向往之,孤独不值一提。 我可以自己过春节,疫情不让回家,最恐怖的是领导为了表面功夫还邀请一起吃饭,这让我更不自在,我和领导撒了谎,说和朋友约好出去玩,实际为了躲避这些事,才出去自己溜达一圈。 我可以自己吃火锅,价格倒不在乎,只是别桌的投来的眼神有些奇怪。 我可以自己看电影,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利刃出鞘,我有兴趣,于是第一时间就跑去看了。刚才查了下利刃出鞘的上映时间,19年11月29日,那天看完已经晚上11点,出了电影院后天降大雪,打不到车,跑了许久来到地铁口。再次感叹人生如此奇妙,11年11月29日也是一场印象深刻的大雪。 我甚至会定凌晨三点的闹钟吵醒自己,让自己觉得还可以睡几个小时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甚至没事写点什么,目的也在于此。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对自己产生由衷且无奈的敬佩,所谓的自由,代价如此沉重,竟然也坚持了这么久。但这真的是自由吗,现在想想,为了自由而自由,那一定不是自由。 今年的十月一,临近放假的时间点,我终于有些承受不住了。 反者道之动 事情发展到极端,便会走向另一面。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个词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上学时家长开完家长会,总和我说老师说我内向,我一开始是有些不服气的,甚至和同学当笑话讲这事,但现在细想,在我拒绝一些所谓“无用社交”的时候,内向的标签已经在我身上挂了一段时间了。 但我觉得我的内向是相对的内向,我没法向一些人一样自来熟,或者非常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甚至不太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如何,这些很难影响到我。对于师长,我总是用恭敬的态度交流,觉得不该说话时也就不再多说了,这是他们眼中的内向。我不服气的原因在于和真正的朋友又总是无话不谈,这似乎和我第一节说日记那里的思想有些相像。 要说内向的原因,大概也和一件事有关,概括一下,大概就是当地公检法有勾结现象,让我们家受到了些不公正待遇,那时我也才初中,正值三观形成的时候,从那时起,我性格可能就有了变化,按照反者道之动的说法,在内向之前我会有外向到顶点的时候,我回忆起一件事,不知道算不算。 那是我很小,上小学的时候,虽然没满12岁,但已经骑着自行车满街跑了。有一次骑车,看到路边有两个大人吵架,我便在一个人身旁停了下来,看他俩吵架。其中一个人一扭头,看着我,问我干什么,我说没事我就看看。那人很生气,赶紧开始骂我,我骑着车子跑的老远,也不依不饶地骂了回去。 世间事也许就是这样,孤独感也是,这个十月我觉得孤独感已经到了极值了,到了极值后,我也找到了对抗的方法,那就是不对抗。我并非在猜字谜,对抗的方法就是不对抗,只不过需要把一部分自由拿掉罢了,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却用了好久好久才想明白。 今宵夜月可流连 过去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看夜空,也不知道那里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寄托。 有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我不知道应该放在哪里,便加在这里吧。 高中毕业时心情并不太好,我向暗恋的女生表白(所谓表白也只是qq发了消息),但她并没有搭理我(她在一年半之后回了我的消息),当时跟着一个亲戚组团去海边玩,结果意外频发,去海里玩之前把手机拿给了亲戚的朋友保管,说是去海里玩,但我并不会游泳,只在浅处走走罢了,但那天是涨潮的时候,浅处的水混杂了些泥沙,有些浑浊,泥沙掩盖了凹陷处,我一脚踏空。站起身时,半个身子都带着血迹,伤口不深,但身上被礁石划得满是口子,我回到岸边,然后发现,由亲戚朋友看管的手机进水了,主板烧坏了,失去的有好多文字,以及通关了一半的仙剑奇侠传。 那天夜里,旅游团围着篝火有说有笑,我独自坐在一旁,右臂已没法动了(动的话伤口会崩开,现在胳膊上还有当时痕迹)。一瞬间,烟火升起,人群爆发欢呼,我抬头一看,那天是轮圆月。 我拿起啤酒,一饮而尽(我真的酒精过敏),早早睡去,到了第二天,我又活力满满,开始饶有兴趣地试着用左手生活了。 下面引用我工作后写的两个段落。 过去有那么几个夜晚,我感觉月亮美得出奇,有时候是自身的样貌,有时候是月光映出周围的云,有一种缭绕的质感,总觉得那时的月色格外美。但现在看来,就算是月亮被云遮住,也会有几颗星辰高悬夜幕,仔细去看,也有值得流连之处,而那些真正无星无月的夜晚,倒是少的出奇了。 每当我的内心被压的喘不过气,我就会去看看夜空,运气不好,就黯淡些,运气好,就能看到星空,在那时,所有的情感和思绪都搁浅在星光月色之外,我总感觉在那瞬间,风也是风了,尘也是尘了,自己也是自己了,而且我笃定的认为,就在我抬起头的那一刻,还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仰望着整片星河。 这已是多年前的文字,坦白讲最近没怎么看过夜空,大概也是受到了反者道之动的影响吧,看多了也就不想看了。 我曾和那位亲戚讨论过关于出去旅行的问题,他觉得百闻不如一见,知道的再多都不如亲眼所见。我是不太明白图片上的与实际景物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本质上是没太大区别的,有区别的应该是人们自己的内心所想,比如出去游玩就自然会产生期待,旅游过程中会有各种有趣的事,旅行本身只是个引子罢了。在曲阜那几年我没有去过三孔,在北京这几年我也没有去天安门长城等等地方。 对于夜空或许也是这样,夜空就是夜空,不会因为星星与月亮的明暗而变化,只是看时人的心境不一样罢了。 值得流连的不是星月夜空,其实是那一刻的所思所想所爱。 人与人的相互理解 前几天我找到了第二年教的学生,让学生把我拉到了他们的学生群,我觉得自己该把一些事说清楚。身边有老师说他不想为师生关系投入感情,也有人说他对孩子的爱只有一点点,几乎没有。我觉得我还是不一样的,感情和爱还都是有的,所以有问题要说清楚。 那时那群孩子四年级,我教着他们数学也当他们的班主任,度过了一段挺快乐的时光,第二年的人事安排我就没再教他们了,只是他们的新班主任不太适应工作,上了几个星期直接跑了。虽然当时我和领导谈了许多,但总也不能拆东墙补西墙,这事也就过去许久了。运动会遇到了那时的学生,两年不见开口问题是当时为什么不教他们了,其实我听着这问题都有点急了。前两天又遇到一个学生,向我打招呼之后竟发出叹息,说我已经不记得他们了,我随口便叫出了他的名字。昨天进群之后,学生们打趣说我的号被盗了,我说没有,是想大家了,接着就有学生说怎么可能是高老师,高老师能说这种话?这听着还挺让人伤心的,后续我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学生们说了,当时情况特殊,也不便去看他们,等到去年毕业的时候,又赶巧没法回学校,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烦恼呀。说完这些话之后,最终还是被学生们理解了,他们说下周五会找我合照,我挺开心的,只是也有学生已经不在北京,注定又会是遗憾的事了。 我之前觉得人与人相互理解的时代永远不会到来,现在我依旧这样想,但我还是如同当年一样,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会试着理解别人,这大概也是我交朋友的方式吧,和别人有共同爱好也算不得朋友,总是接纳了别人的缺点,相互理解,才算朋友。 怏然自足,情随事迁 取自兰亭集序,原句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现在网上搜索兰亭集序,好多都是快然自足,原因是天下第一行书的摹本太多,但我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见到时是怏然自足,而且怏字放在这里感觉比快要贴切得多。 我很喜欢这话,甚至时常拿来读,拿来写,疫情前我也去过兰亭,但也只是个门票一百多的公园。这些天再读兰亭集序,却感觉字里行间有一种难以明说的悲观。佛教说人有四苦为生老病死,兰亭集序后面也说了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死也就罢了,在一些人眼中,活着竟也是受苦,若真是如此,那就真是叫人死活不得了。 古人在解决这问题时,有好多搞笑的场面,墨子说要兼爱,却不知道怎么说服人们去兼爱,换句话说,人们普遍不会理解做到兼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当然,如果人人兼爱这世界就直接成天堂了,人也直接升仙了,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于是墨子便引入了鬼神的概念,做到兼爱,神明便会照顾你,做不到,鬼怪就惩罚你。也许古人会信,现代人谁又会去信这些,只能说,现代社会约束我们的只剩法律与良心了,但相比做到兼爱,貌似追名逐利更有吸引力。还有人说庄子看破生死,庄子老婆死后,他非但不难过,反而鼓盆而歌,我难以想象这画面,但他对我来说颇具震撼,若看破生死是这种表现,那我还是别看破好了。道家理论中,人要做到以理化情,做到对自然事的完全理解,便享有了灵魂的平和,从而达到绝对的幸福。 但在我看来,这说法有待商榷,我觉得人不会有绝对的幸福,因为老子都说过了,反者道之动,若真的达到理解万物,绝对幸福,那一定会走向反面,迎来不幸福。没有忧愁,哪来的幸福,没有愁容,哪来的笑容,如果有人每天都在笑,我有充分理由怀疑他的精神存在问题。 我对这问题的解决思路,便是不怏然自足,不情随事迁,也就是珍惜当下。 当然,就算我知道了要珍惜当下,也会有不珍惜的时候,这是一定的。我高中就知道珍惜当下,如今也依旧失去了很多东西,但也得到了很多,因此也产生了好多的喜怒哀乐,人的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 这话题我写不出自己的事例,从我明白这道理开始,我只能说我珍惜了当下,珍重之事尽力而为,珍重之人尽心相处,至于失去的,得到的,只要尽力,便也无所谓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是谁?从哪来? 这问题的标准答案挺简单的,悟过的人说,我不是东西,也没有来。 曾经的自己认为逻辑与秩序是世间组成,但又有太多无法解释的事情。 何必解释。 大学有次班里组织一起去海边烧烤,我自然也非常期待,一想到倚着夜空面向大海,一边吃肉一边畅谈的景象,我便不由自主的忙碌起来,那天和几个负责人一起,一大早就开始采购,穿串,到了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海边,开启幻想破灭之旅。首先的问题就是光线太暗,摸黑吃东西实在有些奇怪,不过这不是大问题,真正的大问题是食物们受到了天然的馈赠,让我没吃到的每一串上都有着大自然的味道。 海风怕我们烤的不好吃,给我们的每一串上都撒了把沙子,他真的,我哭死。 之前想象的种种景象,如今看来不过是就着海风吃沙子。 关于那天最后的记忆,是有人抹黑递给了我一串蘑菇,我没太多想便吃进嘴里,我只记得那口感与味道难以形容,蘑菇已经完全烤糊了,但夜色为它打了掩护,而大厨的烹调方式也极为质朴,为了让我尝到糊蘑菇的本来味道,甚至没有一丝盐味,苦涩中带着沙子,牙碜中带着腥味,这串蘑菇终于打破了我的幻想,那天我们悻悻离去,再少有人提及这事。 我们总对将要发生的事抱有希望,不及希望时,又会怅然若失,实际只是为我们自己住的相罢了,实际上,世间种种很难按我们的希望去发展。 那天和朋友一起吃饭,朋友感叹,说自己舍友家里拿了650万,全款买了套房,工作不愁,言语之间颇为羡慕。我听了之后发自肺腑地大笑,我感觉这和我以后的生活没区别,和他以后的生活也没区别。 本质上,我们都是在该出现的地点做该做的事罢了。 之前我不懂命运把我指引至此的用意,如今我懂了,没有这些经历,我永远不明白这些道理。 陆游没有壮志未酬,人世间也没有天道酬勤,人与人的命运交织牵绊,却又早早注定,努力去看清自己的命运,也是一件乐事。 哲学和数学真的很有意思,就像纯粹的感性和理性,数学有严密的逻辑,但公理又不需证明,中国哲学讲的缘分,同时包含了偶然与必然,这是逻辑永远说不清的事。 650万也只是我们住的相,就算6500万,也是房子,如果都是房子,回去都有幸福的感觉,6500,650,65,6.5又有什么区别。 再说,人的烦恼总是无穷尽的,解决了这一个便会有下一个,这本就是世间百态,有了烦恼才会有幸福,我们认真面对当前的烦恼,就是在认真等待解决烦恼后的幸福,我所期待的生活,就是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但又能在每个日常中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所以才说本质上,人与人是没有区别的,虽然命运不同,但我们一生都在认真做我们应该去做的事,这是我理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写完了,不知道多年之后自己看到这,又会有什么感悟。 最后的最后,用一首如梦令结尾吧。 知遇无关爱悦,相忘无端戏谑。春杪欲折柳,倏尔长亭吹雪。 圆月,圆月,栊下云翻尘掠。

有关于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