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沔
孙沔
王照伦 译注
原文
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四十七
任中正弟中師周起程琳姜遵范雍孫子奇曾孫坦趙稹任布高若訥孫沔
……
孫沔字元規越州會稽人中進士第補趙州司理參軍跌蕩自放不守士節然材猛過人後以秘書丞爲監察禦史裏行
景祐元年禮院奏用冬至日冊後沔奏喪未祥禫而行嘉禮非制也同安縣尉李安世上書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請勿治黜知衡山縣道上書言時事再貶永州監酒移通判潭州知處州複爲監察禦史再知楚州所在皆著能迹召爲左正言論事益有直名遷尚書工部員外郎提舉兩浙刑獄遂以起居舍人爲陝西轉運使
時宰相呂夷簡求罷仁宗優詔弗許沔上書言自夷簡當國黜忠言廢直道及以使相出鎮許昌乃薦王隨陳堯叟代己才庸負重謀議不協忿爭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寢廢又以張士遜冠台席士遜本乏遠識至隳國事蓋夷簡不進賢爲社稷遠圖但引不若己者爲自固之計欲使陛下知輔相之位非己不可冀複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簡還自大名入秉朝政於茲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爲安以避謗爲智西州將帥累以敗聞契丹無厭乘此求賂兵殲貨悖天下空竭刺史牧守十不得一法令變易士民怨嗟隆盛之基忽至於此今夷簡以病求退陛下手和禦藥親寫德音乃謂恨不移卿之疾在於朕躬四方義士傳聞詔語有泣下者夷簡在中書二十年三冠輔相所言無不聽所請無不行有宋得君一人而已未知何以爲陛下報天下皆稱賢而陛下不用者左右毀之也皆謂憸邪而陛下不知者朋黨蔽之也比契丹複盟西夏款塞公卿忻忻日望和平若因此振紀綱修廢墜選賢任能節用養兵則景德祥符之風複見於今矣若恬然不顧遂以爲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複救而夷簡意謂四方已寧百度已正欲因病默默而去無一言啓沃上心別白賢不肖雖盡南山之竹不足書其罪也
書聞帝不之罪議者喜其謇切居兩月以天章閣待制爲都轉運使又遷禮部郎中爲環慶路都總管安撫經略使知慶州元昊死諸將欲乘其隙大舉滅之沔曰乘危伐喪非中國體三司所給特支物惡而估高軍士有語優人因戲及之沔曰此朝廷特賜何敢妄言動衆命斬之徇將佐爭言此特戲爾不足深罪也沔徐呼還杖脊配嶺南謂之曰汝賴戲我前即私議動衆汝必死而告者超遷矣明日給特支士無敢歡者
曆知陝州河東都轉運使又知慶州聚戰亡遺骸葬祭之軍中感泣凡三知慶州邊人服其能遷龍圖閣直學士又遷樞密直學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喪罷服除爲陝西都轉運使求知明州會京東多盜乃以知徐州明購賞嚴誅罰盜遂止
徙秦州時儂智高反沔入見帝以秦事勉之對曰臣雖老然秦州不足煩聖慮陛下當以嶺南爲憂也臣睹賊勢方張官軍朝夕當有敗奏明日聞蔣偕死帝諭執政曰南事誠如沔所料宰相龐籍奏遣沔行以爲湖南江西路安撫使以便宜從事加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沔請益發騎兵且增選偏裨二十八人求武庫精甲五千參知政事梁適折之曰毋張皇沔曰前日惟亡備故至此今指期滅賊非可以僥倖勝乃欲示鎮靜耶夫實備不至而貌爲鎮靜危亡之道也居二日促行才與兵七百沔憂賊度嶺而北乃檄湖南北曰大兵且至其繕治營壘多具宴犒賊疑不敢北侵會遣狄青爲宣撫使沔與青會青與智高遇戰歸仁鋪智高敗走青還沔留治後事遷給事中及還帝問勞解禦帶賜之以知杭州至南京召爲樞密副使
張貴妃薨追冊爲皇后命沔讀冊故事正後翰林學士讀冊沔既陳不可用宰相護葬且曰陛下若以臣沔讀冊則可以樞密副使讀冊則不可遂求罷職以資政殿學士知杭州遷大學士徙知青州又遷觀文殿學士知並州而諫官吳及禦史沈起奏沔淫縱無檢守杭及並所爲不法乃徙壽州
詔按其迹而使者奏沔在處州時于遊人中見白牡丹者遂誘與奸及在杭州嘗從蕭山民鄭旻市紗旻高其直沔爲恨會旻貿紗有隱而不稅者事覺沔取其家簿記積計不稅者幾萬端配隸旻他州州人許明有大珠百沔妻弟邊珣以錢三萬三千強市之沔愛明所藏郭虔暉畫鷹圖明不以獻初明父禱水仙大王廟生明故幼名大王兒沔即捕按明僭稱王取其畫鷹刺配之及沔罷去明詣提點刑獄斷一臂自訟乃得釋杭州人金氏女沔白晝使吏卒輿致亂之有趙氏女已許嫁莘旦沔見西湖上遂設計取趙女至州宅與飲食臥起所刺配人以百數及罷盜其按去後有訴冤者多以無按不能自解在並州私役使吏卒往來青州麟州市賣紗絹綿紙藥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擊訴事者嘗剔取盜足後筋斷之奏至乃責甯國節度副使監司坐失察皆被絀其後複光祿卿分司南京居宿州會恩知濠州以尚書禮部侍郎致仕
英宗即位遷戶部帝與執政議守邊者難其人參知政事歐陽修奏孫沔向守環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最著今雖七十心力不衰中間曾以罪廢然宜棄瑕使過遂起爲資政殿學士知河中府又以爲觀文殿學士知慶州徙延州道卒
沔居官以才力聞強直少所憚然喜宴遊女色故中間坐廢妻邊氏悍妒爲一時所傳初陝西用兵朝廷多假邊帥倚以集事近臣出帥或驕恣越法及沔廢後真定路安撫使呂溱繼得罪自此守帥之權宜微矣
論曰君子惟能立身而後可以佐國中正起自陷朋黨遵稹憸邪沔頗知兵而以汙敗琳有才器能斷大事然獻武後臨朝圖于章獻君子鄙之雍任邊寄而覆軍敗將幾不自保若訥喜申韓管子之書中師布少所建明殆亦未足與議也
汉语简体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1]人。科举考试取得一甲的好成绩赐进士及第[2],任赵州[3]司理参军[4]。他放纵狂妄不按官场游戏规则出牌,但有过人的长处。以秘书丞[5]任监察御史[6]里行[7]。
景祐元年,礼院[8]向皇帝写报告要求在冬至这天册封皇后,孙沔向皇帝报告说:“丧事办过不久还没有到不穿丧服的时候就办喜事,不符合礼仪和制度。”同安[9]县尉[10]李安世上书批评朝政而被弹劾,孙沔上奏说道:“如果安世因言获罪,恐怕会杜绝言路天下就没有说建设性意见的人了,请不要治罪。”因此知衡山县[11]的职务被罢免。在上任路上又上书议论时事,再次被贬任永州[12]监酒[13]。后移任通判[14]潭州[15]、知处州[16]。后为监察御史,再知楚州[17]。在他任职的地方有骄人的政绩。召为左正言[18],有直言不讳的名声。官升尚书[19]工部[20]员外郎[21],提拔为两浙[22]刑狱[23],遂以起居舍人[24]为陕西[25]转运使[26]。
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请罢免所担任的职务,仁宗不批准吕的退休申请并下诏书褒美嘉奖他。孙沔上书说:“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并以使相出镇许昌[27],还推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能小难以担负重任,谋划和计议不协调,官员忿怒相争导致百官讥笑,政事渐废。又让缺乏远见的张士逊任宰相,致使国事懈怠。这都是因为夷简不为社稷作长远打算而拒绝使用有能力的人,为了保住和巩固他自己的地位而只用能力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才能使陛下认为辅相[28]之位非他不可,希望陛下再次启用他。陛下果然启用夷简,顶着显赫的名气入掌朝政至今已经三年了,一件改革的事情也没有做。用姑息迁就的办法保住他的官位,把避免批评当成明智。西部地区的将帅多次打败仗,导致契丹[29]贪得无厌乘机大肆向驻军索取贿赂。士兵被杀死、财富被掠夺而导致天下空竭,地方官员和地方驻军首长称职的不到十分之一。法令多变造成军民怨恨,动摇了江山社稷的根基。现在夷简因病要求退休,陛下亲手调制御药,并亲自撰施惠宽恤的恩诏说‘恨不移卿之疾在于朕躬’,四方义士传闻诏语有的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夷简在中书[30]二十年,三次担任辅相,陛下对他言听计从,自从宋朝建立以来君臣关系达到这样的程度是空前的,不知道他怎么报答陛下?所有的人都说这个人有能力但是陛下不用他,是因为陛下身边的人在诋毁这个有能力的人呀;都说这个人奸邪而陛下不知道,是因为他的同伙在为他掩盖罪恶啊!如今宋朝和契丹恢复了盟友关系,和西夏也通好了,官员高兴,和平有望。如果借此振兴整顿纪纲,制止颓废和衰败,选贤任能,节用养兵,那么现在就能够创造景德[31]、祥符[32]时期的繁荣昌盛景象。不然的话,以为天下太平,我认为土崩瓦解不可避免。夷简却说什么天下平安,规章制度完善,要因病默默而去,无一言启发上心辨别贤达和不肖,真是罪大恶极、罄竹难书!”
奏书送上去后,皇帝并没有治吕夷简的罪,但孙沔的正直和恳切得到了同僚的认可。过了两月,以天章阁待制[33]为都转运使[34],又升礼部[35]郎中[36],为环庆路[37]都总管[38]、安抚经略使[39]、知庆州[40]。元昊[41]死,诸将要借机消灭。孙沔说:“乘危征讨有丧事的国家,有失中国体面。”三司[42]所给的特支,质次价高,军人议论纷纷,艺人也将这事写进戏文里演出。孙沔说:“这是朝廷特别赏赐的,怎么敢乱说以影响群众呢!”发布命令要将当事人斩首示众。将士们劝解道:“这只不过是戏言,没有必要定大罪。”后把当事人打扳子并发配到岭南[43],孙沔漫漫地说:“你用戏污蔑我在前,私底下议论蛊惑人心是死罪,而告发你的已经被破格提拔了。”次日发特支时,当兵的再也不敢说二话了。
孙沔历知陕州[44]、河东[45]都转运使,又知庆州,他收集阵亡战士遗骸安葬并祭之,使军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共三次知庆州,边境的人佩服他的才能。迁龙图阁直学士[46],又迁枢密直学士[47]、知成都府,未到任,因母丧辞职。服丧时满,为陕西都转运使。要求知明州[48],因当时京东[49]多盗,就让他知徐州,到任后悬赏明确,诛罚严厉,很快平息了贼乱。
移任秦州[50],当时侬智高[51]造反,孙沔入朝觐见,皇帝把秦州的事情交给他办。孙沔说:“臣虽老,但秦州的事情圣上没有必要担心,陛下应当关注岭南。我看到那里的贼势正嚣张,很快就会有失败的消息传过来。”第二天就有蒋偕[52]死的奏折传来,皇帝对执政大臣们说:“南方的事和孙沔预料的一样。”宰相[53]庞籍奏遣孙沔以湖南、江西路安抚使[54]的名义南行,并加广南东、西路[55]安抚使,以方便随机行事。孙沔求情增发骑兵,增选偏裨将二十八人,武库精甲五千。参知政事[56]梁适上奏说:“不要张皇!”孙沔说:“目前只是失去防备,所以这个样子。而今要在指定日期内消灭敌人,不可以侥幸取胜,莫非要假装镇静吗?如果实际准备不周而假装镇静,就是死路一条。”两天后催促出发,只给了七百个兵。孙沔担心敌人转移到岭北,于是发檄文到湖南、湖北说:“大兵马上就到,赶快修缮整治营房和工事,多准备犒劳的宴席。”敌人怀疑不敢北侵。正逢派遣狄青[57]为宣抚使[58],孙沔与狄青会合。狄青与侬智高在归仁铺[59]遭遇,侬智高战败逃走。狄青班师,孙沔留下处理战后事宜,迁给事中[60]。等到班师还朝时,皇帝亲自慰劳,并把随身佩带的御带解下来赏赐给孙沔,任知杭州。行到南京[61],召为枢密副使[62]。
张贵妃去世,追封为皇后,让孙沔读册书[63]。按照以前的惯例,应该由翰林学士[64]读册书。孙沔陈述不可用宰相护葬:“陛下可以让臣沔读册书,不可以让枢密副使读册书。”随即要求免去自己的枢密副使的职务。以资政殿学士[65]知杭州。迁大学士,转任知青州。又迁观文殿学士[66]、知并州[67]。因谏官[68]吴及、御史[69]沈起反映孙沔荒淫放纵不检点,在杭州做了违法的事情,于是被贬谪寿州[70]任职。
皇帝下令审查孙沔,审查报告说:“孙沔在处州任职时,在游人中看到一个叫白牡丹的女人,采取引诱的方式将其奸污。在杭州曾向萧山人郑旻买纱,郑旻抬高纱的价格,孙沔怀恨在心。恰好郑旻在从事纱的贸易活动中有偷税漏税行为,事发后,孙沔取其家里的帐簿,发现累计偷税漏税达几万次,发配郑旻于他州。杭州人许明有大珠过百,孙沔妻弟边珣以钱三万三千强行买走。孙沔喜欢许明所藏郭虔晖画的《鹰图》,许明不愿意送给他。当初,许明的父亲向水仙大王庙的神仙祈祷生了儿子许明,所以取乳名‘大王儿’。孙沔以妄图称王的罪名,将他刺字发配,并夺取许明的画鹰。到孙沔罢官后,许明到诣提点刑狱[71],采取断一臂自讼的方式,被无罪释放。孙沔在光天化日之下,指使手下的人把杭州人金氏女用轿抬回家强奸。还有赵氏女已经许配给莘旦为妻,孙沔在西湖上看到她后,遂将赵女骗到他家里,并与之同居。在任期间,有百多人被判刑,到孙沔被罢官后,他查处的案子,后来有诉冤者多没有案卷记录,不能自圆其说。在并州任职期间,私自使用政府工作人员在青州、麟州[72]之间贩卖纱、绢、绵、纸、药物。官庭列超过刑具规定的大棍子,有时暴怒打诉讼当事人,常割断盗匪的足后筋。”报告送到皇帝那里,孙沔受到指责并降职为宁国[73]节度副使[74],监司[75]被牵连定失察之罪,全部被降职或开除。孙沔后复任光禄寺卿[76],分司南京,居宿州[77]。碰到皇帝施恩进行大赦,知濠州[78],以尚书礼部侍郎[79]退休。
英宗即位,迁户部[80]。皇帝和执政大臣商议守边将领的任命,胜任的人难求,参知政事欧阳修向皇帝说:“孙沔以前镇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威信最高。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因罪罢官,但应该抑制他的短处使用其长处。”于是孙沔被任命为资政殿学士、知河中府[81],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在去延州[82]的路上逝世。
孙沔居官以才力著称,强直少忌惮,但喜宴游女色,因此中间被废。妻边氏蛮横并且妒忌心强,一时广为流传。当初,陕西用兵,朝廷中的官僚多兼任边帅倚从集事,近臣出帅或骄恣越法。到孙沔罢官后,真定[83]路安抚使吕溱又获罪,此后守帅的权力被削减了。
总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治理国家。任中正、周起陷入利益集团的争斗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拔,姜遵、赵稹奸诈邪恶,孙沔在军事上颇有建树但品行不好。程琳有才器能断大事,但他把《武后临朝图》献给章献皇后刘娥“劝进”她效法武则天做女皇,而遭到正人君子的唾弃。范雍任边防要职而覆军败将,几乎不能自保。若讷喜欢申不害的《申子》、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管仲的《管子》,中师、任布少有建树,这些也不值一提。
——————
[1]越州会稽。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于此故称越州,南朝宋于会稽郡置东阳州,隋改吴州后又改越州,旋即称会稽郡,唐复为赵州亦称会稽郡很快又叫赵州,宋时为越州会稽郡并升为绍兴府,民国称浙江省绍兴县,现为绍兴市。
[2]进士及第。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与唐不同。
[3]赵州。后魏置赵郡,唐改赵州,宋升为庆源府,金复赵州,民国改为赵县,现为河北省赵县。
[4]司理参军。从九品,掌管刑讼审。
[5]秘书丞。从七品,掌文籍等事的官。
[6]监察御史。八品,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7]里行。唐置宋因,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是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8]礼院。官署名,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宋初礼院属太常寺,其实专设,有判院和同判院官员四人,寺与礼院各行其事。康定元年(1040年)置判寺事官职,寺开始兼管礼院的事情。元丰年间正名,礼院开始独立行使职能。
[9]同安。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始称同安,陈隋及唐为南安县地,五代分置同安县,明清属福建泉州府,现为厦门市同安区。
[10]县尉。是县令的佐官,以训练地方武装、禁止奸暴为职责,从八品。
[11]知衡山县。宋代常派遣朝廷官员去做一个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有驻军这位县长还要兼任当地驻军的长官,官职叫兵马督监,总揽一县的政军大权。知县的级别通常是从七品或者正七品。三国吴置衡阳县,晋改衡山故城在今湖南衡山县东北,隋废另外改湘西为衡山(故城在今湖南湘潭县南),唐移湘潭之名于隋衡山县后因水患移县治于白茅镇,清为湖南衡州府,民国改衡山县。
[12]永州。在前汉零陵郡内,后汉移零陵郡治泉陵,隋废郡置永州旋即复称零陵郡,唐先置永州中称零陵郡后改称永州,宋称永州零陵郡,元为永州路,明清为永州府,民国废永州称零陵县,现为湖南省永州市。
[13]监酒。监督造酒的官吏。
[14]通判。宋初为了解决藩镇武将专权问题,武将解除兵权后往往以朝臣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权”有临时之意随时可以罢去,为了防止州郡官尾大不掉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通判级别多数仅为从八品,与权知军、州事的二三品相差悬殊,亦为大小相制之意。
[15]潭州。隋在长沙郡置潭州旋即复为长沙郡,唐复置潭州很快改为长沙郡后又改为潭州,宋为潭州长沙郡,元为潭州路后改天临路,明初改潭州府后改长沙府,现为湖南省长沙市。
[16]知处州。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从五品。隋置处州,唐曾改括州后复原名治所在今括苍(现浙江丽水县东南),元移今丽水改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现为浙江省丽水市。
[17]楚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二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二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592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625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二县地置阜宁县,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民国3年(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1983年3月成立省辖淮阴市, 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建立淮安市(为县级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安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
[18]左正言。宋初改唐“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职责是向皇帝提出批评和建议,分隶门下、中书二省。从七品。
[19]尚书。尚书省总辖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和司封、司勋、考功、度支等二十四司,并主管议定官员谥号、祠祭、受誓戒、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发付选人、二十四司人吏迁补等事。
[20]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
[21]员外郎。官名,员外为定员外增置之意,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三国魏末始置员外散骑常侍,晋以后所称之员外郎指员外散骑侍郎(皇帝近侍官之一)。南北朝时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员外”。隋开皇六年(568年)于尚书省二十四司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其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实已在编制定员之内。唐宋辽金在尚书省左右司郎中下也有员外郎,元属中书省,清代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秩多为六品或七品。
[22]两浙。浙东和浙西的合称,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路和浙江西路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以北简称浙西,宋有两浙路地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
[23]刑狱。“路”级的司法机构“提点刑狱司”官员“提点刑狱公事”的简写,主要掌管刑狱之事并总管所辖州、府、军的刑狱公事、核准死刑等,有权对本路的其他官员和下属的州、县官员实施监察。通常在三四品之间。
[24]起居舍人。属内史省,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从六品。
[25]陕西。陕西路的简称,太宗雍熙初(约984年)置。
[26]转运使。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全称为“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27]许昌。汉置颖阴县,北齐改称长社,隋改颖川,唐复为长社置许州,明去长社如州,民国改州为许昌县,今为河南省许昌市。
[28]辅相。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29]契丹。大胡的一支,在今辽河上游西刺木伦河一带,十世纪初耶律阿保统一各族建立契丹国。
[30]中书。即政事堂,唐宋宰相议事的地方亦直称“中书”。
[31]景德。宋真宗赵桓的第二个年号。
[32]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写,赵桓的第三个年号。
[33]天章阁待制。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下令修建用来存放真宗御集御书,次年阁建成,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置天章阁侍制,景祐四年(1037年)置天章阁侍讲,庆历七年(1047年)置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置直天章阁其学士、直学士、侍制为侍从职,南宋复于临安府建藏图籍、符瑞、宝玩之物及宗室名籍并安奉宋历朝皇帝画像与即位前旌节仍置学士等职。
[34]都转运使。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年)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榖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35]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和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36]礼部郎中。官职,正五品。
[37]环庆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置。治庆州(庆阳府,今庆阳),“环”指环州(今环县),辖今陕甘各一部。金改名为庆原。
[38]都总管。官名,马﹑步军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
[39]安抚经略使。宋仁宗宝元(公元1038年至1040年)年间西夏的元昊向宋朝发难,其后北方的契丹也对宋朝虎视耽耽,所以朝廷在河东、陕西、河北设置了三个经略安抚使司,任命帅臣一人主管一路军政并兼管民政。皇佑年间广南侬智高造反,又在广南、湖南设置了两个经略安抚使司,安抚使司初设确是在边境地区后来为了统管内地从仁宗末年到神宗年间陆陆续续在内地各路中也都设置了经略安抚使司。这些经略安抚大使一般兼任所驻州府的最高长官,形式上与唐朝的方镇差不多,不过他们的权力比唐朝的节度使小得多,一是他们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又要受其他官吏的监察和制约;二是宋朝各路中还设有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和提点常平司,主管一路中除兵、民两政之外的其他事务。
[40]庆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区域相当现甘肃庆阳、环县、合水、华池及陕西志丹县西部,宋相当庆阳、合水、华池,庆历元年(1041年)为环庆路治所,宣和七年改为庆阳府,今甘肃省庆阳县。
[41]元昊。西夏主体民族是党项羌,元昊一族出自拓跋鲜卑,唐朝开元年间居于今天青海和甘肃南部的一些党项羌,被集中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安史乱起当时在庆州的拓跋朝光部党项人迁至银州以北和夏州以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鄂尔多斯的东南(西夏皇族,正是源出这一部党项)。唐僖宗时平夏的酋长拓跋思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唐末拓跋思恭追随沙陀人李克用曾一度帮助唐王朝“收复”长安,因功被封为夏国公并赐皇族姓“李”。赵匡胤建立宋朝,夏州地区已经在平夏拓跋(部)手中经营了二百多年。
宋太祖初登基平夏部酋长李彝殷立即遣使上贡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彝兴(赵匡胤父叫赵弘殷)以“避讳”之举表忠心,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采纳赵普建议把本来外任为崇信军节度使的李继捧召还京师,赐姓赵改名保忠授其为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使,想以毒攻毒派李继捧(赵保忠)回老窝,代表中央去讨伐他那个叛走的族弟李继迁。李继回到老家其实暗中与族弟结盟,过了数月他上表奏称李继迁要归降,宋太宗便下诏委任李继迁为银州观察使赐名赵保吉。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率领诸藩部落,攻陷宋朝重镇灵州并改名为西平府。咸平六年(1003年)底宋朝又一西北重镇凉州也被李继迁攻取。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得立时年二十三。景德三年(1006年)宋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行夏州刺史并授检校太师兼侍中的荣衔。自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起李德明已在傲马山一带大修宫室,天禧三年(1019年)经过认真考察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其名为兴州,建起巍峨壮丽的宫殿群,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完全是帝王气派。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病死时年五十一,其子李元昊继位。
元昊(又名曩霄)乳名嵬理(西夏语为“惜富贵”,似汉语小名“来福”之意),继位后除改名为“曩霄”又自称“嵬名兀卒”,即党项语的可汗号(“兀卒”在党项语有“青天子”之意),“嵬名”之意后世和当时就解说纷纭,欧阳修说是拓跋鲜卑“元”姓的党项音译,元昊不姓李不姓赵一抛唐宋两大中原王朝的赐姓,改为拓跋鲜卑的“皇族”姓(北魏孝文帝改制时,把“拓跋”皇姓改为“元”姓)为称帝做准备。元昊拥有了夏、银、绥、宥、野、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数州之地,自居兴州,依山阻河,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时年三十。
称帝之事怎么也要向宋朝有个交待,元昊便派使臣去汴京,宣告自己称帝一事。其上表内容如下:“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初基。远祖思恭,盖拓拔之远裔,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寸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似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弹、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称帝则是从。伏愿以一垓之地,建为万乘之邦家。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年号天授礼法延柞。”“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防之患。至诚沥肯,仰俟帝俞。”。
[42]三司。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43]岭南。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全境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44]陕州。汉弘农郡地,后魏避讳改为恒农郡置陕州旋即撤消,北周复置陕州,隋州郡并废很快复置弘农郡,唐复称陕州旋即改为陕郡很快又改为陕州,至五代常设节度观察防御诸使以州为治所并赐军号,宋称陕州陕郡,清为直隶州属河南省,民国废州为陕县,现为河南省三门峡市。
[45]河东。战国时梁有河东地,秦汉时置郡,黄河流经陕西成南北走向在河东者称河东,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
[46]龙图阁直学士。宋真宗时建龙图阁收藏宋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典籍、图画、祥瑞之物以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景德元年(1004年)置龙图阁侍制,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学士,龙图阁学士为加官,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
[47]枢密直学士。后唐始置,宋沿置,与文明殿(观文殿)学士并掌待从,备顾问应对,地位次于翰林学士,政和四年(1114年)改称枢密殿直学士。
[48]明州。唐置鄞州后改明州(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得名)治,吴越升为望海军节度,宋初改明州为奉化郡后升为庆元府,现为浙江省宁波市。
[49]京东。开封东边的地区。
[50]秦州。三国魏置治所在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西南),晋治所迁移到冀城(在今甘肃伏羌县),太康(280~289年,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共计10年)中并入雍州旋即恢复设置治所搬迁到上邽,后魏改县为上邽仍为州治所,隋恢复县名秦州并州名为天水郡,唐恢复秦州名称并把治所移到成纪(今天水市)旋即还治所到上邽且改称天水郡亦称“秦州”,宋移治所到成纪并撤消县的建制其区域并入州内,清直接隶属甘肃省,民国2年(1913年)改为天水县,现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51]侬智高(1025~1055年),壮族。北宋广源州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广源州的侬家被宋朝封为检校司空、御史大夫、上柱国,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又作“侬存福”“依存勗”)原为傥犹州(今广西扶绥)知州,为了扩充地盘杀掉弟弟侬存禄、妻弟侬当道并占有他们管辖的万涯州(又作“万崖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和武勒州(今广西扶绥),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侬全福发挥自己的号召能力利用当地的优越条件“招诱中国及诸洞民,其徒甚众,藉以开发金矿资源并“由是富强”,侬全福势力日长自称“昭圣皇帝”并立其妻为“明德皇后”、封其子为“南衙王”,改其州为“长生国” (一曰“长其国”),缮甲治兵,坚城自守,拒绝向交趾奉土称臣,侬智高“能属文,尝举进士,不第。”,庆历五年(1045年)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建立“南天国”改年 “景瑞”(一说国号“南天大理国”,年号“天瑞”或“启历”),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侬智高逐渐占领、控制了右江地区田州一路的少数民族地区。
皇佑元年九月乙巳(1049年10月4日)首次试兵广南西路重镇邕州,宋仁宗赵祯诏江南、福建等路以备,是年十二月甲子(1050年1月1日)派高怀政督捕进入邕州的侬智高部众,1050年 3月24日交趾又发兵攻打侬智高,侬智高寡不敌众率部遁伏山林,同年广西转运使肖固命邕州指挥使亓赟前往“刺候”侬智高的情况,亓赟“欲邀奇功”背地里自开兵衅为侬智高所擒,亓赟深恐自己会在侬智高刀下丧命撒谎道:“我来非战也,朝廷遣我招安汝耳。不期部下人不相知,误相与斗,遂至于此。”,侬智高亲自为之释缚引坐赐酒,奉表请求归属宋朝但遭拒绝,宋廷以亓赟战败偷生妄许侬智高朝贡为国生事为名黜为全州(今广西全州)都指挥使。皇佑三年(1051年)二月侬智高再向宋朝请求内属,宋廷“诏本路(广南西路)转运使、提点刑狱、钤辖司具利害以闻。”侬智高没因此气又“以驯象、金银来献,朝廷以其役属交趾,拒之。” 翌年四月侬智高继续向宋廷“贡方物,求内属”,宋廷还是没有接受。侬智高附宋之心未死,“后复贡金函书以请,知邕州陈珙上闻,亦不报。” 第一次他求补田州刺史宋廷没有答应,第二次他又请当一个地位更低的教练使仍然得不到批准,第三次他官位不求了只求北宋政府赐给袍笏官服作为宋官的象征宋朝还是没有同意,第四次他索性只求每当宋朝举行南郊大典时贡金千两换取同邕管互市的待遇宋朝照样没有允许,北宋朝廷这一系列行动点燃了侬智高起兵反宋的导火线。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五千(或云七千)响应者沿着郁江源头之一的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平马镇),是年五月乙巳(1052年 5月31日)侬智高来到邕州城下,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宋朝官军战死一千多,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攻占了邕州城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这个“病目”知州推出斩首。占邕州城后侬智高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 “仁慈皇帝”,年号“启历”,大赦境内,部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兵员顿增至一万多人,很快占领广西东部以及广东西部的大片地区。
皇佑四年五月癸丑(1052年6月8日)侬军进入邕州下游的横州(今广西横县)、知州、殿中丞张仲回,监押、东头供奉官王日用弃城而走。五月丙辰(1052年 6月11日)侬军进占贵州(今广西贵县),知州、秘书丞李琚不战而逃。五月庚申(1052年 6月15日)侬智高率军入龚州知州、殿中丞张序弃城而遁,次日侬军进藤州(今广西藤县)知州、太子中舍李植逃之夭夭,侬军轻易地占领梧州(今广西梧州)知州、秘书丞江镃不予抵抗弃州城而逃生。侬智高继续向康州(今广东德庆)进军,守臣赵师旦心里明白无法抵挡侬智高的上万大军,便让其妻携带州印和儿子外逃躲藏自己领兵作战,五月壬戌(1052年6月17日)天亮之后侬智高恃众急攻终于破城而入,赵师旦和监押马贵被处死。五月癸亥(1052年6月18日)侬军进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丁宝臣惊魂落魄不顾州城仓皇逃命。在短短的个多月里侬智高势如破竹,相继攻破沿江数州,州县官吏“或死或不死,而无一人能守其州者”。
侬智高占领端州之后继续督军东征,于皇佑四年五月丙寅(1052年 6月21日)抵达广州城下,侬军临城下守将仲简才开城门令民入城来不及进城者全部加入侬军使之军势更壮,贪生怕死的广东钤辖王锴更是畏惧重重竟然杀了主战的海上巡检王世宁,还发生过疲极的守将诱士卒开城门投降侬军未遂案。六月甲申(1052年7月9日)广、端州都巡检高士尧在广州市船亭同侬智高进行了一次军力较量为侬智高所败,六天而后侬军又在广州城下击败出战的武日宣、魏承宪,但由于广州城坚防严守军又得到外援侬智高久攻坚城不下给宋朝集中兵力南下以时间,面对着日益紧张的形势侬智高只好解除长达五十余日的广州之围退出广州。
九月庚申(1052年10月13日)侬军西攻昭州(今广西平乐)知州柳应辰弃城逃走,侬智高于十月甲申(1052年11月6日)再度进入他于此称帝建国的邕州,十二月壬申(1052年12月24日)广西钤辖陈曙发动金城驿(今广西南宁东北)之战被侬军击败。归仁铺之役战败侬智高撤到邕州城内见大势已去立刻弃城,直遁至少数民族居住的大理(辖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寻机再战的准备。归仁铺战败后侬智高即携其母、弟、妻、子落脚特磨。
皇佑五年(1053年)十二月安道(即余靖)使元卿等十人发诸侯陈充等六州兵袭特磨寨,杀押衙获其母、弟、子,其时阿侬年高六旬有余,侬智高之弟侬智光二十八岁,长子侬继封十四岁,另一儿子侬继明八岁。
侬智高于至和二年(1055年)四月被杀时年三十一岁,其母、弟、子诱降的对象不复存在,于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7月15日)将他们处死。
[52]蒋偕。广南钤辖(宋钤辖掌一州、一路或两路军旅屯戌、营防、守御政令,以朝官及诸司使以上充任,官高资深者称都钤辖,官卑资浅者称钤辖,在正六品和从七品之间),九月戊申被侬智高杀于贺州太平场,庄宅副使何宗古、右侍禁张达、三班奉职唐岘皆被杀。
[53]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54]安抚使。官名,为地方军事长官。隋代以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的兼职(杨素曾任此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乱或受灾的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使,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和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南宋初各路均设安抚使司,唯广东、广西两路仍于“安抚”前加“经略”二字,一般以各路最重要的州府长官兼任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安抚使掌管一路兵民之政有“便宜行事”之权,实际上成为一路的第一长官。宁宗后各路兵民之政分别由都统制司等分管安抚使反成为闲职。辽代北面边防官中设有西南面安抚使司、九水诸夷安抚使司,南面将官有东京安抚使司,各设使领之。金安抚司原名宣抚司后改其长为使,掌镇抚边防及刑狱诸事,另设上京、东京路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设使领之,除专管猛安谋克事务外其他职掌与安抚司基本相同。元初部分地区曾临时设安抚司,后只设于云南、四川、湖广行省的民族地区,安抚司设有安抚使一员另有达鲁花赤及属官若干。明清两代沿袭元制于少数民族地区设安抚使司,安抚使为世袭的武职土官。民国后仍有存者。
[55]广南东、西路。宋朝分广南东路、广南西路,以广信(在贺江边上今广东封开县的江口至广西贺州的信都一带)为分界线,广信以东为广南东路后简称广东,广信以西为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
[56]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57]狄青(1008~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出身贫寒,16岁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夏国,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土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四年时间里参加大小二十五次战役身中八箭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得到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战胜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种种祸患就由此而生。
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逐步加深,皇佑四年(1052年)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侬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 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
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侬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侬智高已死以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年)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
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
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多年愤忧虑惊恐)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58]宣抚使。官名,唐后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及水旱灾区称宣先安慰使或宣抚使,宋不常置掌宣布威灵、抚绥边境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以二府大臣充,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管理军民参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辛亥革命后仍有沿用旧名者。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728年)以宇文融为河北道宣抚使是宣抚使之始设,唐后期派朝官巡视地方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朝宣抚使地位相当于执政大臣或由执政大臣担任,最初的职责是巡视地方、存问官吏百姓,咸平三年(1000年)参知政事向敏中为河北、河东沿边宣抚大使即是,后演变为一路或数路的军事统帅,庆历八年(1048年)参知政事文彦博任河北宣抚使则是专为镇压贝州王则而设的军事统帅,皇佑四年(1052年)枢密副使狄青任宣抚使是武臣任宣抚使之始,北宋末宦官童贯等也曾任宣抚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知枢密院事张浚任宣抚使时带“处置”二字称宣抚处置使职权较宣抚使更大,绍兴元年(1131年)大将刘光世任宣抚使是武将非执政而任宣抚使之始,次年吏部尚书李光任宣抚使是文官非执政任宣抚使之始,宣抚使在南宋初年设都督军事之前为方面军最高统帅,此后地位、职权低于都督军事,在都督军事(督视军马)的辖区内受其节制。明清因袭元制宣抚使遂成为世袭的武职土官。
[59]归仁铺。古战场名,今天的南宁宾阳昆仑关一带。皇佑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侬智高亲督全军排成三列锐阵他们手执大盾、标枪身穿绛衣望之如火,当侬军掷镳杀死狄青所仗为先锋的王简子时狄青“汗出如雨”,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占了优势,侬智高的麻痹轻敌酿成了归仁铺之败其军被斩首二千二百级、官属死者五十七人,还有五百余人被俘,侬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黎明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黄师宓等侬军首领的头颅悬于州城并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尸体筑京观于邕城北隅。
[60]给事中。官名,以在殿中给事(执事)得名,秦置,西汉为大夫、博士、议郎的加官,掌顾问应对位在中常侍之下。东汉省,魏重置,或为加官或为正员。晋始全为正员员无定,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南朝属集书省,北魏不置,北齐属集书省,隋初不设开皇六年(568年)在吏部设给事郎,炀帝移归门下省,掌省读奏案为从五品官。唐改名为给事中位从五品官,高宗曾改为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唐给事中掌读署奏抄驳正违失诏敕若有不当亦可于涂改后奏还号为“涂归”,又与御史、中书舍人审理天下冤滞。宋、辽皆置。元无门下省而单设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成为史官。明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与六部相对每科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六科掌侍从、规谏、拾遗、补阙,以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可封还制敕钞发章疏稽察违误权颇重,成为监察机关,但明都给事中不过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为从七品品秩远低于前代。清六科属于都察院各有掌印给事中、给事中,均满汉各一人,尊称给谏又称给事,虽为言官权限甚轻,非明给事中可比,清代只设“六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隶属于都察院与御史之职权无别。
[61]南京。宋朝共有四京,初沿五代晋、汉、周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牞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为西京,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以赵匡胤后周末任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又升为南京,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建大名府为北京。南京应天府在四京中规模最小但以汴河北连东京南入于淮,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形势下具有沟通江淮之利。
[62]枢密副使。唐代宗永泰中始置内枢密使以宦官掌枢密掌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唐末昭宗时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借朱温之斩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宋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
[63]册书。册命之书,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事的诏书。
[64]翰林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于翰林院之外别建学士院选有文学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即等于暂代中书舍人,因之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65]资政殿学士。宋景德二年(1005年)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宠,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南宋则常以侍从官充任。
[66]观文殿学士。宋庆历八年(1048年)置由曾任执政大臣担任,皇佑元年(1049年)置观文殿大学士由曾任宰相大臣担任,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以示尊宠。
[67]并州。古十二州之一,尧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旧正定,保定及山西旧太原、大同等府),因在二谷之间故称并州,周汉均置并州,汉并州为山西和陕西原延安、榆林等地,后汉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建兴以后并州废,义熙寄镇淮阴(江苏淮阴)后移镇蒲坂(今山西永济市),后魏时并州治所仍在晋阳,隋废,唐复并州且升为太原府,宋移并州治所于阳曲后复称太原府(今山西省阳曲县)。
[68]谏官。中国古代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
[69]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此官,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70]寿州。隋以北周扬州置寿州治寿舂,宋为安丰军,元安称丰路,明清仍叫寿州,民国称县,今为安徽省寿县。
[71]诣提点刑狱。宋设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监督管理所属各州府狱政工作,提刑官的权限很大,各州府死囚案除报告中央外也要申报提刑官,提刑官巡察州府的狱政工作并将情况直报皇帝。
[72]麟州。唐置改称新秦郡旋即复称麟州,宋为麟州新秦郡并升为建宁军,故城在今山西省神木县北四十里。
[73]宁国。府、路、县名,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宁国县(取安宁定国之意),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置府治在宣城(今宣州市),今安徽宣州、宁国、旌德,泾县、南陵、黄山等市、县,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建县,1997年3月11日撤销宁国县设立宁国市。
[74]节度使。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唐节度使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侯、兵马使等。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年)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辽圣宗耶律隆绪亦将统领上京、中京地区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领令隐改称节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设节度使管辖部族事务,元代废。
[75]监司。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但各司的分“路”区划或有不同,各路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的所在地也或有不同,除本职事务外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76]光禄寺卿。光禄寺是掌宫廷宿卫及侍从的单位,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东汉末复称郎中令为宫廷宿卫及侍从诸官之长,魏、晋、南朝宋、齐及北魏均同,以后废置不常至南朝梁改名光禄卿,北齐置光禄寺设卿及少卿此后皆以皇室膳食为专职与汉代执掌完全不同。隋领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署,唐改肴藏名为珍羞余同,宋除太官令外有内酒坊、油醋库等机构,元掌起过米麴等事领尚饮、尚酝局等隶宣徽院,明、清领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并入礼部。
[77]宿州。唐置治所在符离(即古竹邑,今安徽省宿州市北十五公里位于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符离镇)后移到古符离城(今宿州市),宋称宿州符离郡,金复称宿州,元省符离入州,清属安徽凤阳府,民国改为宿县,现为安徽省宿州市。
[78]濠州。隋置治钟离(今安徽风阳东),明初为临濠府,现为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或称临淮关,临淮也称濠梁等。
[79]尚书礼部侍郎。尚书是古代执掌文书奏章的官名,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礼部侍郎是礼部副长官,明代是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80]户部。是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81]河中府。秦汉设河东郡,唐改蒲州后改河中府并兼置中都旋即废都,明改为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
[82]延州。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为延安郡后仍称州,元祐四年(1089年)宋升为延安府,西魏治广武、唐治肤施均在今延安东北,宋移肤施至今延安。
[83]真定。五代十国时期镇州(今正定)属赵,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分辖区为15路河北路是其中之一治所大名府(今大名东),熙宁时(1068~1077年)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治所在大名府,西路治所在真定府,辖境约以今白洋淀向南,子牙河、滏阳河为东西分界线。真(正)定府即今河北正定市,在石家庄崛起以前千百年间一直是华北大平原中部最富饶最繁华的大都会。
1/22/2008 8:20:35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