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的例证:日本古代的封建领主为什么叫“大名”?
对于比较了解日本古代历史的朋友们来说,“大名”一定不会是个陌生的词语。日本古代实行的是封建领主制,而“大名”就是日本的领主。那么日本古代的封建领主为什么叫“大名”呢?

大化二年(646年),日本进行了历史意义与明治维新相等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向中国全面学习的方式对日本进行封建改造,这其中就包括改革土地所有制。

日本在“大化改新”之前是奴隶制部落,土地完全被奴隶主所有,而部民和奴隶只是奴隶主耕种土地的私有“工具”。为了解决土地分配的问题,“大化改新”的重要法令之一就是实行班田制。

“班田制”就是中国均田制的日本山寨版,具体措施是将全日本的土地全部收归朝廷,然后根据人口平均分配。班田制让日本成公地进入了封建时代,也为日本奈良时代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与中国均田制一样,班田制维持的基础也是小农阶层,但只用了五十年便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日本没有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小农阶层。于是在奈良时代中期,日本班田制逐渐走向全面瓦解。

到了奈良时代后期,班田制的瓦解已经不可逆转,日本的土地基本上都成为私有地。由于没有强大的小农阶层,日本大部分土地都被少数贵族控制,而农民则演变为依附于贵族生存的领民。

到了平安时代,除了少数自耕农和偏远荒地外,日本大部分土地都变成了贵族们的封建庄园,班田制已经彻底瓦解。经过多番博弈后,日本天皇只得承认现状,宣布废除班田制改行“名田制”。

名田制就是朝廷以契约的方式承认贵族和农民占有的土地,占有者可以在契约上将土地归于自己名下。这种被人用朝廷契约占有的土地就被称为“名田”,而名田的占有者就被称为“名主”。

占有大量土地名主就被称为“大名主(大名)”,在当时基本都是贵族。而名田制虽然承认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和世袭转让,但并没有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买卖,这导致名田制基本就是分封制。

因此日本大名没有变成中央集权下的地主,而是逐渐演变为贵族自立的封建领主。武士阶层崛起后,日本绝大部分土地都变成被武士控制的封建庄园,大名也就彻底成为日本封建领主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