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匠人稀缺的时代,服装手艺如何传承与创新?

2019-07-09 17:36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引言


作为一个服装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样一群人——“红帮人”。在浮躁的时代,他们独守匠心。新一代“红帮裁缝”用“工匠精神”续写了百年时尚传奇,央视报导的“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聚焦宁波,为其点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群人的坚持以及他们带来的影响。




本文是#冷芸时尚圈#企业主与高管俱乐部的圆桌讨论会议总结。参与讨论者嘉宾主要由私营企业主(包括设计师)与中大型企业高管组成。


主题简介


时间:2019年6月19日

主题: 在匠人稀缺的时代,服装手艺如何传承与创新?


主持人简介:

Cherie,服装工程专业毕业,拥有专业知识及良好的审美。曾任职于买手,零售,商品相关职位。认为职业是生活的一部分,唯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热爱才能深耕下去。



参与嘉宾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虽然是一枚理工女,但求学期间对色彩构成、设计心理、建筑史等人文类科目情有独钟。毕业后从事新媒体、互联网产品运营类工作。热爱服装多年,可脱口而出服装款式,可肉眼识别面料成分。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是一名投资人。此前兼职消费类媒体写手十余年。目前重点关注服装、珠宝等时尚消费领域。


若有意联络上述嘉宾,请务必注明“冷芸时尚圈+姓名”。非诚勿扰。否则拉黑。



讨论大纲


一、以“红帮裁缝”为例,我们如何定义“红帮精神”“匠人精神”?


二、“红帮精神”为何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三、“红帮裁缝”及“匠人精神”的消逝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当下的经济技术发展、商业人文环境,是否会促进“匠人精神”回潮?如果是,传统手艺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潮流?


以下讨论仅代表讨论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及冷芸的观点。


一、以“红帮裁缝”为例,我们如何定义“红帮精神”“匠人精神”?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圆桌会议马上开始啦!我们这次的圆桌主题是“匠人稀缺的时代,服装手艺的传承与创新。”我是主持人Cherie,本次的嘉宾是Annie和陆蓓叶。让我们先欢迎她们!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大家好,我是一名资深的服装爱好者。我毕业于建筑设计专业,现在从事互联网行业。很高兴参与今天的圆桌讨论!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大家好,我是新上任的企业高管俱乐部副部长,同时也是19届服装工程毕业生。对于打算在服装行业耕耘下去的我来说,能作为本次圆桌会议的主持人,我感到很荣幸。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我目前是一名投资人,关注珠宝和服装等时尚行业的投资。我也做了十多年兼职的时尚杂志写手,很高兴参与今天的讨论!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首先,从“红帮裁缝”入手,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以“红帮裁缝”为例,我们如何定义“红帮精神”“匠人精神”?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好的,那我先说下我的理解吧!先说“红帮精神”,首先明确一下红帮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只是现在不像在民国时那样出名而已。所以,“红帮精神”也是分历史阶段的。


“红帮人”不光做出了中国第一套西装,并且这批人里的顾天云还写了中国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西服裁剪指南》,以及创办了西服工艺职业学校。这些都代表了红帮的创新精神。


而另外的一些“红帮裁缝”,靠着聪明的头脑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远离故乡、开疆拓土。江浙沪一带的“红帮裁缝”自不必说(“红帮裁缝”多是宁波人),去哈尔滨、天津、武汉的也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人去了日本还有海参崴。我们可以再聊聊现代的红帮,区别在于“攻”和“守”。


现代的“红帮裁缝”,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传承、坚守的精神,而不是创新精神。之所以这么说,有两点原因。第一,西服这个服装品类属于正装,本身有一些“行业规范式”的标准要求,可以创新的点不多;再加上正装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本身已经非常成熟了。第二,红帮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服装定制只是小众的需求,当下的“红帮裁缝”则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没有足够的销量、产量,也就没有创新的土壤,但一针一线的传承则还在继续。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我认为“红帮精神”是一种不追求短期利益,而将精磨技艺作为核心而传承的精神。上海滩有一位很有名的旗袍裁缝叫褚宏生,大家可以搜一下他的报道。在他当学徒的年代,他都是跟着师傅学上十多年手艺才能独挡一面的,而且在那个年代学徒是没有工资的。


如一篇公众号文章《褚宏生,为旗袍而生的匠人!》所说:“专注旗袍几十年后,匠人便从‘艺’升华到‘道’了。”(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山谷市集”)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十年学徒代表着付出和坚持。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这也是我的观点,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匠人精神”都是贯穿其中的。“匠人精神”就是指认真、细致、追求完美的精神。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制作的物品也是精美、有温度的。


小结:


“红帮精神”主要可以概括为:

1、勇于开拓,创新拼搏,吃苦耐劳,为一门手艺付出自己的人生,甚至不求回报。

2、不追求短期利益,而将精磨技艺作为核心而传承的精神;认真、细致、追求完美的精神,从而让手艺得到升华。


冷芸开设以下培训课程,欢迎报名!

长按二维码查看详情👀




二、“红帮精神”为何逐渐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那我们进行到下一个阶段的讨论:这种精神为何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业革命后现代制造业的崛起。不光是服装业,各行业的市场都需要在人工成本更低的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和手工生产之间做出选择,很显然市场是逐利的。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这些工艺的没落是必然。既然实质的东西都没落了,精神也就不复存在了。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一是因为社会的动荡,比如战争、革命,解放前上海的“红帮裁缝”都南迁到了香港,后来上海滩品牌的崛起其实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批南迁裁缝的定制服务;


二是工业文明的崛起,当各种缝纫机械催生了成衣制衣业的兴起,行业对手工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


三是在社会阶层的重构过程中,能够迅速积累财富晋升阶层的职业是最多人追随的;坚守手艺的人是最稀少,但也是最值得尊敬的。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其实从很多报道来看,虽然很多传统手艺已经慢慢失传,但是红帮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人在坚守。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对的,已经失传的那些手艺甚至都没有被记载。我是学建筑的,中国古建筑的一种做法叫做“藏柱造”,这个在中国已经没有被保留下来的古迹了。只有日本还有,虽然日本也是唐朝时期跟中国学的。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还有就是师徒传承关系的消亡,其实之前德云社的郭德纲和其弟子曹云金翻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认可的是雇佣关系而非师徒传承关系,但很多技艺还是要靠传承的。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其实是我国的一些社会因素和保护意识的缺失,导致“藏柱造”这个古建筑的做法没有被保留下来的。


所以,政府和机构的扶持也是很重要的。听说英国和日本的一些手工艺之所以还传承至今,就是因为他们的皇室、贵族会为之买单。虽然皇室不算政府,但也是高于市场的存在吧,市场只会用脚投票。哪里有钱赚,人们的时间就花到哪里去。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虽本源是从唐朝传到日本的,但是他们很多东西都比我们保存的好。最可见的就是和服浴衣,好的定制店可以开在像银座这样的大商场。不过近几年国内也有在扶持和发展传统文化。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对,仓廪足而知礼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国家是顾不上这些的。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说到国与国之间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了很多商业机会,做生意的人很多。但是大家都求“新”、求“快”、求“大”,怎么赚钱怎么来。包括现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可能还是比很多发达国家要快的,整个群体都有很强的焦虑感。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坚守精神的匠人就会很少。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父母那一辈,追求的是吃饱穿暖。所以精神上的坚持就会困难一些。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在社会结构渐渐稳定的过程中,手艺人就会慢慢浮现出来了。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说到高定,其实西装、旗袍的量身定制也可以算是高定的一种吧?就如你之前介绍的那位褚宏生先生做的旗袍。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是的,在工业文明不发达的时候服装定制其实很平常,现在反而成了稀罕事。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对的,大家都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走访了很多古建筑,保存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但这是因为他们思想有高度。那么在其他的行业,比如服装业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没有,那么传统技艺是很容易丢失的。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服装行业中这样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红帮裁缝”。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我觉得要看两部分:一是传承,二是创新。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刚刚我们讨论的是供给层面,也就是还有没有人继续坚守。但是有人继续坚守,这些手艺就能留存下来吗?我觉得也不一定,还是得看有没有需求。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就如所有的商业关系一样,供需平衡才能使市场运作。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从人性的角度来考虑,人都喜欢新鲜时髦的东西,例如网红餐厅即使味道一般,也仍有很多人前去打卡。所以大街上的店铺几年就一换,年轻人多的地方更是如此。我以前去台湾的时候,当地的司机大叔不止一次给我推荐开了几十年的老店,说他们下班后经常去吃。所以传统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爱,可能受众很小。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所以其实是整体的大环境让大家都变浮躁了。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人还是需要阅历的,年轻人当然喜欢潮的东西。就我本人来说,年纪增长以后就会喜欢一些经典、重工的东西。


Ann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我同意,但是我们父母这辈人对物质的审美有限,或者说比较节俭,因此也不会去追求这些事物。可能要等我们这代人年纪上去了,这些经典的东西才会更有市场。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工艺的精进一方面是取传统中好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升华出更好的、更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打个比方,繁复的盘扣很美,但是运用到现代生活中的确是不实用的。


Cherie-上海-企业主/高管俱乐部副部长:

所以说与时俱进是很重要的,匠人也需要随之改变。


陆蓓叶Beiye-上海-服装投资:

是的,“匠人精神”也是一种求变、求精进的精神。


小结:


“红帮精神”“匠人精神”的逐渐湮灭有以下几个原因:

1、时代的发展,工业的高效,便捷取代了人工。

2、战争,经济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

3、现在的社会变得浮躁,主力消费人群倾向“快”,即变化多端的产品,对经典的工艺了解不多。



三、“红帮裁缝”及“匠人精神”的消逝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当下的经济技术发展、商业人文环境,是否会促进“匠人精神”回潮?如果是,传统手艺应该如何抓住这个潮流?


...


本文是#冷芸时尚圈#企业主与高管俱乐部的圆桌讨论会议总结。参与讨论者嘉宾主要由私营企业主(包括设计师)与中大型企业高管组成。


阅读全文请长按(扫)↓二维码




文章编辑:Yoonam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今后与您分享更多精彩!

欢迎扫码了解更多课程内容~



在匠人稀缺的时代,服装手艺如何传承与创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