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时应急自救、震后救援和重建




世界大地震
1906年4月18日——旧金山大地震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发生于1906年4月18日清晨5点12分左右,芮氏规模为7.8,震中位于接近旧金山的圣安地列斯断层上。这场地震及随之而来的大火,对旧金山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估计损失约4亿美元,相当于今日600多亿港元。当时公布地震死亡人数只有478人。今日,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更有人估计高达6,000人。
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地震
墨西拿地震(意大利,1908年12月28日) 这次地震发生在西西里岛和卡拉布里亚之间的墨西拿海峡的海底。对欧洲来说它的损失仅次于1755年里斯本大震。它使墨西拿城98%的房屋遭到破坏,死亡人数不少于4万。
1923年9月1日——关东地震
关东地震(日本,1923年9月1日) 震中在日本东京附近60~80公里的相模湾,震级为 8.2级,震源深度较浅。首都东京和全国最大的港口横滨差不多完全被破坏,灾情严重,所以引起了日本的重视。这次地震激励着日本地震学界积极开展地震预测和抗震研究。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如火灾)特别严重,加重了人员的伤亡。共有10余万人在这次地震中丧生,其中有许多人虽逃到广场,仍被四面大火包围而毙命(图2)。地震前几分钟曾在验潮仪上观测到明显的长周期波动。 三陆地震(日本,1933年3月2日) 震中位于仙台东北约300公里的海底,震级大于8级。在地震发生后,巨大的海啸袭击了北海道南岸和福岛县东岸,沿岸各地遭受了很大灾害。这次地震验证了 1896年6月海啸后采取的防潮林和防潮壁在减轻海啸灾害方面是有效的。
1960年5月22日——智利地震
智利地震(1960年5月22日) 震中在康塞普西翁。这次地震有两个很突出的特点:一是接连发生了3个大于8级的地震;二是海浪波及甚远。从5月21日至6月22日,共发生过10次7级以上的地震,其中3次超过8级。5月22日的地震,震级达8.9级。这次地震破坏最重的地区是从圣地亚哥到蒙特港等地。地震时产生的海啸越过太平洋,日本海岸遭到的海啸浪高达4米,造成巨大灾害。另外,这次地震时发现震中区天然土上的烈度为VⅡ度,而人工充填的不结实的地表土其烈度可达 XⅠ度。通过这次地震,求得了地震时破裂传播速度可达每秒数公里。由于此震甚强,它激起了明显的地球自由振荡。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
河北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同日18时43分,又在距唐山40余公里的滦县发生 7.1级地震,震中烈度Ⅸ度(图3)。唐山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造成的损失极为惨重。这次地震有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受伤。与唐山地区毗邻的大城市天津市也遭到Ⅷ至Ⅸ度的破坏。有感范围很大,波及辽、晋、豫、鲁、内蒙等14个省、市、自治区。破坏范围半径约 250公里。此震发生于观测台网较多的地区,但短期和临震预报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大震之前没有前震活动;其他前兆现象出现较晚;震区是工业城市,对前兆观测的干扰大。震源物理的研究表明,该震的震源错动过程较复杂。调查表明,震前已有预滑现象发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震震级为8.0级。其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破坏性之巨,余震持续之久,在全球大陆地震中殊有。截止6月3日07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10037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截至2009年4月25日10时,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其中四川省68712名同胞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有5335名学生遇难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1950年8月15日西藏墨脱地震(8.5级)和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三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震前预防
家庭预防
检查房屋结构是否安全可靠,必要时加固房屋
合理放置家具和物品,重的在下,放置悬挂物跌落砸伤
保证家中水、电、燃气的安全
熟悉家附近的环境和场所
组织家庭成员进行应急演练,并约定震后汇合地点
准备紧急急救用品(干粮,饮水,药品,绷带纱布等急救用品,口哨,手电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等)放置应急包中并摆放在熟悉易取位置。
检查灭火器有效期

学校防震
宣传防震应急知识
制定防震应急预案
定期进行地震自救演练
固定教室的座椅和教学设备
检查并加固教室、宿舍等房屋设置
确保消防设置和通道安全有效
居民群众
建立邻里协作机制:积极参与防灾组织,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学习防震减灾和应急自救救援知识,参加防震减灾演练等
了解临时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位置
远离建筑物,存放危险品,易燃易爆品的工厂仓库
要学会甄别和理性对待地震谣言
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政府。属于地震系统的任何一级行政单位、研究单位、观测台站、科学家和任何个人,都无权发布有关地震预报的消息。
临震准备
备好应急物品
建立临震应急避难场所
划定疏散场所
转移危险物品
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暂停公共活动
转移重要财产
组织人员撤离
确保机要部门安全
合理安排生产
制定抢险救灾预案
组织抢险救灾队伍
做好家庭、学校、单位等防震准备
震时避险
根据情况,合理决策
行动果断,切忌犹豫
伏尔待定,不可疾出
若建筑物抗震较差或在平方,则尽可能跑至室外
建筑物内避险
若来不及撤出建筑物或在高楼内:
抓紧时间,快速避险
选择合理的避震空间:地震发生时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主要有:
(1)炕沿下,结实牢固的家具附近;
(2)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
(3)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

自我保护
在震区中,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坚固的墙体,塌下来时可以承受住形成空间的地方。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保护要害,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人的灰尘。
正在用火时,应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电开关,然后迅速躲避。在楼房里时, 应迅速远离外墙及其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户外避险
在户外 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狭窄的街道,要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到开阔的地方如公园,操场等。
乘车驾车避险
乘客抓牢扶手,保持镇定,车辆立即减速并停车
娱乐场所
实时地震应急预案,如躲在排椅下,随身包、衣服等保护头部,震后有序离开,防止踩踏
工厂车间
一般可躲在机床等比较坚固的设备下
山体滑坡
遇到山崩、滑坡时,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忌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震后自救和互救
地震时被重物压住受困时
保持镇定,坚定求生信念
不要随意嘶吼呼救,保存体力,听到有人或救援时,最好通过敲击求救
搬开可移动碎石和瓦片等杂物,扩大求生空间
保存体力,保持呼吸通畅
避开不牢靠的倒塌物,墙体等,用砖头,木棍等做支撑断壁残垣,防止余震时倒塌
不要使用明火
闻到煤气,有毒气体及灰尘大时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以防中毒
自行脱险后的紧急措施
坚持周围人的情况,尽量帮助,科学互救
检查水,电,煤气,门窗,建筑物等是否损坏,及时撤离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报告
尽快离开受损建筑物,不可使用电梯
带上收音机手机等并打开,及时了解紧急指示及灾情报道,以及余震警报
尽快与社区、家人、有组织的疏散地点取得联系
冷静并有序撤离,撤离时尽量穿着方便鞋物,有条件带上一些衣物,食品和水等
撤离后听从救灾人员的指挥疏散,并注意余震发生,不要轻易返回现场
临海地区地震后有可能发生海啸,远离海滩和港口
在自救和互救,减少人员伤亡救灾同时,防止歹徒趁机盗窃和抢劫
震后救援
地震救援主要是指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破坏而被压埋人员的举动。在地震发生后展开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工作。而在搜索之前必须要进行正确的区域、场所的划分和设定,现场必须实施警戒,严格控制人员出入,设立工作区、装备区、指挥部等,这样才能提供良好的搜索环境,提高搜索效率。能带来更多人员的幸存。

震后的特征
交通设施破坏
生命线破坏
建筑设置破坏
物资短缺
垃圾成堆
救援与重建的主要问题
信息传递通畅
建筑物的状态评估与鉴定
交通恢复畅通
生命线的快速恢复
政府救援和民间救援的安全有序迅速展开
灾害重建工作的推进


震后互救原则
先易后难,先救青年人和医务人员,先近后远,以扩大互救队伍
先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场所
施救要领
定位:通过喊话,敲击,以及邻里家属的情报搜索伤者,专业救援人员通过搜救犬,生命探测仪等搜索。
扒挖:保护受困者的安全,避免误伤,若无法一次救出,应先标记,等待专业救援人员来施救
施救:保护伤者生命安全,保护伤者眼镜,使头部先暴露,保证呼吸通畅。在废墟中掩埋时间较长者,先疏散水和饮料,注意保护颈椎,腰椎等,以免二次伤害。
护理:给予必要的特殊护理
运送:注意不要对伤者(幸存者)产生新的伤害
、


抢救伤员
正确识别伤情(呼吸阻塞、是否休克,精神状态如何,有无内伤、脑震荡、骨折和脱臼等等,其中死亡率最高的是颅脑损伤),并迅速、及时处理。还要注意幸存者是否饥饿、缺水等情况。
救助常识
发现生命先送水,未能送水快补液;
清理口鼻头偏侧,呼吸通畅是原则;
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伤关节;
伤口出血靠压迫,夹板木棍定骨折;
颈腰损伤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
止血方法
(一)指压止血法:指抢救者用手指把出血部位近端的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而达到止血目的。这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首选止血方法。止住血后,应根据具体情况换用其他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填塞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等。这种方法仅是一种临时的,用于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不宜持久采用。
(二)加压包扎止血法:伤口覆盖无菌敷料后,再用纱布、棉花、毛巾、衣服等折叠成相应大小的垫,置于无菌敷料上面,然后再用绷带、三角巾等紧紧包扎,以停止出血为度。这种方法用于小动脉以及静脉或毛细血管的出血。但伤口内有碎骨片时,禁用此法,以免加重损伤。
(三)填塞止血法:用无菌的棉垫、纱布等,紧紧填塞在伤口内,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进行加压包扎,松紧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宜。本法用于中等动脉。大、中静脉损伤出血,或伤口较深、出血严重时,还可直接用于不能采用指压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的出血部位。
(四)止血带止血法:四肢较大动脉出血时救命的重要手段,用干其他止血方法不能奏效时。如使用不当可出现肢体缺血、坏死,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五)屈肢加垫止血法:四肢膝、肘以下部位出血时,如没有骨折和关节损伤,可掌动脉弓压迫部位股动脉压迫部位将一个厚棉垫、泡沫塑料垫或绷带卷塞在肘窝或肘窝部,屈曲腿和臂,再用三角巾、宽布条、手帕或绷带等紧紧缚住。
减轻次生灾害影响
次生灾害的特点:多样性、多发性、同时性、诱发性。
防止发生传染病。饮用水有要有专人保护,有疟疾发生地方要防蚊,若有人出现突然高烧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发硬等,要及时就医。
谨防灾后疫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人畜共患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及食源性疾病。
正确饮食,保证饮用水清洁,管理好厕所和垃圾,灾后做好灭蚊、灭蝇、灭鼠工作,建立安全卫士的临时生活设施。
震后灾民生活保障
涉及的灾后生活问题
衣食住行困难
停产停工
货币流通功能破坏
生命线工程破坏
民政问题


震后人员的身体和心理救护和重建

图片和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疑问,欢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