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病院 | 岳飞背上刺的是“精忠报国”吗
◎李光羽
媒体上每每提到杭州岳王庙,大都说庙内最大的碑刻,是“精忠报国”四字——其实不对,那是“尽忠报国”。京剧有一折子戏《岳母刺字》,演了许多年。剧中岳母姚氏太夫人在岳飞背上刺的,也是“精忠报国”——同样错了,也应是“尽忠报国”。

“精忠”与“尽忠”,词义不同。“精忠”是一种评判,是对人的称赞;其中的“精”,是副词,“十分”“很”的意思。“尽忠”则是对人的一种勉励,希望人能够忠心耿耿;其中的“尽”是动词,全部拿出的意思。“精忠报国”和“尽忠报国”区别是明显的,不可混用。
《宋史·岳飞传》载: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可见,是宋高宗赵构亲笔题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而且制成旗帜,褒奖给这位抗金杀敌的大将的。“精忠”是对岳飞赤胆忠心的极高评价。从此,岳飞上阵出战,即擎“精忠”大纛(dào),光荣自豪而愈加英勇。这也就是后人称赞岳飞“精忠报国”的出典。

可见,岳飞背上刺的是“尽忠报国”。虽然正史未载是谁刺的,但这并不重要。从常理揣测,当是岳母姚氏太夫人所刺,是母亲对儿子的一种劝勉、激励。这也就是岳母刺字的本事。
至于京剧折子戏《岳母刺字》中把“尽忠报国”错为“精忠报国”,倒也不无所“本”,那就是小说《说岳全传》。然而,毋庸置疑,小说和戏剧一样,都是后人的文艺创作。文艺创作不能代替历史。要知岳飞背上刺的究竟是“精忠报国”还是“尽忠报国”,还是要正史《宋史》说了算。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7年第3期《文章病院》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