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三)

2021-01-12 17:22 作者:我在西苑学中医  | 我要投稿

第三章题目叫“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其实内容上并没有太复杂的东西,更多是一些现有研究的呈现,基本上只要前面的内容有好好看过,这里涉及的知识基本上都能理解吧。

这一章是分了两个部分,汉字的形成是第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单纯的符号要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文字,才算得上学术上能够承认的汉字。这里谈了两个概念——甲类符号和乙类符号,甲类符号就是几何图形式的,乙类符号则是描绘实体事物的符号,这两类都不能计入文字范畴,而只是一些记事性质的符号。书中的观点认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的出现应该是距商代后期不远,当然这种推论也是建立在现有考古资料基础上的,因为商代早期的文字资料并不足以证明其体系。即使是在商代晚期,其文字体系仍然并不是很完备,但是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程度。那么这样推论下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的出现,作者认为是在夏商之际,按夏商周断代工程来说就是前1600年了。

有一点倒是值得记录:原始汉字本来是一种普通人民的创造,但在后来发展中是逐渐被统治阶级所收揽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上普遍的现象,即原始发展阶段的文化知识为特权阶级所垄断。一方面来说,文字的垄断是统治者的需求,需要用这种工具来体现权力和发展权力(这句话很笼统,具体细则可以去细想),另一方面来说,将文字收揽集中,也利于了文字体系的形成,如后来秦统一六国文字,也应该算是一种文字垄断的延续吧。只是很讽刺的是,像文化垄断这种情况,即使在今天,在某早已经是世界文明灯塔的国家,仍然数见不鲜,普通人民只拥有基本的生活必需文化水平,而中产阶级以上垄断了真正的知识。这种现象也很值得去思考,一方面这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统治者的有所选择性的分化方式,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我选择途径,还是很有意思的哈!

第二部分就是汉字的发展了,谈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索性摘抄下来了。汉字的形体上:总体是由繁到简,由象形到不象形,兼有少数繁化的现象。汉字的结构上:1.形声字的比重逐渐上升;2.所使用的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3.记号字、半记号字逐渐增多。以上的变化,都是在前面的章节中或多或少提及过的,或者说只要前面的章节理解了,就很容易想清楚这里的道理,之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

这里值得特别说说的倒是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汉字字数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记号字的问题。前者按作者的说法和我个人的理解,汉字的总数在历史上虽说一直在增多,以至于到2010年出版的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已收字60370个,但常用汉字的数量是一直处于稳定的,即使后来出现的事物增多,也没有另外去造大量的字。这个现象并非偶然,我想终究是汉字的体系的完备成熟,使得这个体系并不再需要多的元素(对,新出现的算是常用的生僻字我觉得元素名称算得上一大类),而是以复合词来描述新事物。虽说总数上万,但合并之后,其实常用字也就7000个不到,这就是汉字体系的现状。再要简化,可能就要出现《1984》里的合并式新字了,那未免也太魔幻现实了些。

另一个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关于记号字的现象也就不用去多谈了,但是记号字和半记号字(所谓半记号字,就是有的人看得出它的涵义,有的人看不出,算是个模糊性的概念)的出现应该都涵盖在字形的简化范畴里,字形简化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但同时也牺牲了文字结构。作者认为如果在当下使用的早已成熟的楷书书写体系中,如果单单为了减少笔画去破坏某些字体的结构,变为记号字,这种做法的意义是存疑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甚至有点不容置喙的感觉,因为这实在是个很大的问题,你并说不清以后的文字发展趋势是如何,包括当下英语的介入使得汉字的体系变得更加活泼。而且我认为这也不是文字体系一方面的事,还与构词有关,很多时候词的变化也会倒逼字的变化,所以还是等我学习更深之后再来想这个老问题吧~


《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