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朝的京军和四卫军

2023-02-26 15:59 作者:皇明阳城懿简王朱厚爦  | 我要投稿

自文皇迁都后,顺天实际上处于北部防御的枢纽地位,所以京营军可以看作“国防军”(明人称之为“征讨之兵”)。它的主要职能是对外抵御外辱,具体地说,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侵扰,当然也根据需要调往各地镇压动乱;亲军则可视为“禁卫军”,它的主要职能是保卫皇城及皇帝,它包括,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军。从基本性质上讲,四卫军也可看做亲军。

高皇在至正十六年时,渡江夺取太平,令冯国用典亲兵,而后,又从所降陈兆先部择骁勇者五百为亲军,宿卫帐中,开始建立一支侍卫军。至正十八年时,十二月攻克婺州。选富民子弟充宿卫,呼之为“御中军”。又设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总领侍卫亲军。到了太庙初年,亲军已经有金吾前后卫、羽林左右卫、虎贲左右卫和府军前后左右卫,即是“上十卫”。统于留守司,这个留守司也就是之前的帐前亲兵都指挥使,名义上隶大都督府,但仅对皇帝负责,并直接于中书省及兵部联系。性质已然变化,由侍卫军变为皇城守卫军,而侍卫上直则由锦衣卫和旗手卫组成,主要由锦衣卫承担。

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设置于至正二十四年,太祖即吴王位之后,统领校卫,后改名仪銮司。太庙二年,设亲军都尉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仪銮司也属都尉府。太庙十五年,罢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设锦衣卫。下辖南北两镇抚司及十四所将军力士校尉,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如果用明军千户所的编制来看,锦衣“卫”,员额远超一般的“卫”,不是五千六百人,是将近两万人。旗手卫的前身是旗手所,太庙十八年升为卫,掌大驾金鼓旗,统领随驾力士及宿卫等。侍卫上直和皇城守卫又不严格由锦衣卫,旗手卫和府军等上十卫分担,而是相互调配的。永朝时,五军营三千营所属红盔,明甲二将军叉刀围子手也有侍卫任务。

成庙以后侍卫上直军的编制包括:锦衣卫大汉将军一千五百零七人,府军前卫带刀官四十人,三千营(后改为神枢营)红盔将军两千五百人,把总指挥十六人,明甲将军五百零二人,把总指挥八人,由公侯伯都督指挥等高级武官的嫡次子组成的勋贵散骑舍人无定员,旗手等卫带刀官一百八十人,共计约八千人。

皇城守卫军在原亲军“上十卫”的基础上,先是增加到十二卫,也就是府军等上十卫加上锦衣卫和旗手卫,成庙时更扩大到二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羽林前左右卫、府军及其前后左右卫、金吾前后左右卫、燕山前后左右卫、虎贲左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合称“上二十二卫”。分卫守卫皇城,并与五军都督府所属其他京卫相兼轮班巡警京城各门。

四卫军是亲军中极其特殊的一支部队,由御马监提督,称为“禁兵”。这也是明朝唯一一支专由宦官提督的军队。孝庙十年十月兵部尚书马文升在奏疏中对明朝的禁兵设置情况做了这样的回顾:

○辛卯兵部尚書馬文升等奏臣觀歷代兵制不使權歸於一人漢制有南北軍南軍護守皇宮禁衞之兵也北軍拱護京師征討之兵也各有所掌而南軍尤託之心腹其防姦之意嚴且密矣我 太祖高皇帝有天下法古為治制兵之法極其周悉故置十六衞親軍指揮使司不隸五府為禁兵即古之南軍也其他衞俱屬五府以備征討即古之北軍也永樂中復設親軍指揮使司十二衞又選天下衞所官軍年力精壯者及虜中走回男子收作勇士常數千餘人俱屬御馬監更番上直委心腹內外官統領其盔甲器械俱異他軍成化以來勇士精壯者少其數乃至九千之上每郊祀駕出勇士盔甲與各營無異禁兵漸至廢弛此外雖有將軍圍子手不過於早朝侍衞退朝後即散回家皇城之內防姦者無幾其守衞皇城各門官軍疲弊尤甚乞敕御馬監掌印內臣同提督勇士并騰驤四衞營太監將見在勇士并四衞操軍逐一揀選年力精壯者各若干名編次成伍并選老成頭目管領操練常令在於御馬監分番上直仍敕皇城各門守門內官各鈐束官軍搜檢出入疏入 上曰禁兵最重令該監掌印提督官會同嚴加揀選照依舊規操練上直毋得視常怠忽

从中可知一,明朝京军有“禁卫之兵”和“征讨之兵”之分,而禁卫之兵包括锦衣卫,旗手等上十二卫(后来的上二十二卫)和御马监“勇士”;二,御马监“勇士”的最初来源有二,一是从各地卫所挑选的精壮之士;二是蒙古地区逃回的青壮年男子,是一支具有很强战斗力的军队;三,“勇士”不属于亲军都指挥使司管辖,而是统于御马监,其责任是更番上直、担任宿卫,可以说是禁兵里的禁兵。

宣庙六年,这支由御马监统领的禁兵,有三千一百人,取了一个正规的名字“羽林三千户所”。宣庙八年以羽林三千户所为基础,充实以京军各卫所养马军士及原神武前卫官军,组编成腾骧左右卫和武骧左右卫,统称四卫军。仍由御马监统领,如按当时的卫所编制,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则四卫军有两万人以上。景朝成朝时,京城三大营改编为团营制,四卫军的勇士和精壮旗军被单独摘出来,组成了勇士营和四卫营。在四卫指挥使中推选坐营官。在弘朝正朝四卫,有旗军三万勇士一万,总数高达四万两千人。而这时京军十二团营锐卒不过六万,另有羸弱两万五千,总共九万人。由此可见,四卫军在明军中的地位。

于这支部队,内外廷都非常重视。武庙的兵部尚书许进,就公开表示“勇士名虽养马,实为禁兵,防奸御辱,关系重大”。同一时期统领四卫军的御马监太监宁瑾则当仁不让

○御馬監太監甯瑾等奏騰驤等四衞勇士旗軍乃 祖宗設立禁兵以備宿衞扈從名為飬馬實以防姦禦侮也其見役數少又老疾逃絕者多近查其冐籍者改送別衞差操恐本監人不足用乞改正其籍仍留本監 上命兵部議處於是給事中艾洪等言艾洪等言:廣本等下有奏字。四衞勇士旗軍多逋逃無籍之徒蠹耗國用故府部科道官科道官:廣本道下有等字。俱請釐革 

而实际上,每当京师发生变动,四卫军也确实起到了“防奸御辱”的作用。

英庙十四年土木之变后,瓦剌骑兵直扑京师,北京保卫战进行了五天,最激烈的战斗莫过于西直门和彰义门。当时,京军三大营尽陷,守卫西直门的是御马监太监刘永诚的侄子、右军都督刘聚,而在彰义门主动出击的是御马监提督的部分留守北京的四卫勇士、旗军。天顺五年二月,提督京营司礼监太监曹吉祥与侄子昭武伯曹钦在北京发动兵变,平定兵变、击杀二曹的主力,也是四卫勇士、旗军。武庙时流民四起,寘鐇之乱,宸濠之乱, 边境多事。武宗选团营精锐,编为前后两营和勇士营,四卫营于西官厅操练,这就是“选锋”。统领西官厅的是御马监太监张忠,如果说以前的四卫军是“宿卫之兵”,而这时则向“征讨之兵”过渡到了。明末,勇士营和四卫营被合编为“勇武营”,参与抵御后金军,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军 ,完全成了“征讨之兵”。

明朝的京军,无论是“上二十二卫”,还是四卫军,虽说不归于京营统辖,但是其编制仍在京营。以世庙以后的三大营为例,亲军中的府军前卫、羽林前卫和四卫军中的武骧左右卫属五军营;亲军中的燕山左右卫锦衣卫、羽林左右卫、济阳卫,大兴左卫,虎贲左卫,旗手卫,府军后卫,通州卫和四卫军中的武骧左右卫属神枢营;而亲军中的府军及其左右卫、济州卫、燕山前卫、金吾前后左右卫属神机营。因此,亲军也和京营中的其他部队一样有“选锋”和“老家”之分。选锋以营为建制,老家则仍以明军的基本编制“卫所”为建制。如被称为四卫军的腾骧、武骧四卫当四卫营和勇士营组建后二营为选锋,四卫则为老家。

参考:

万历《明会典》、《明史》、弘治《明会典》、《明孝宗实录》、《皇明经世文编·勇士名额疏》、《明武宗实录》、《万历野获编》、《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会论文集·明代的四卫、勇士营》等


明朝的京军和四卫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