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水质?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如何鉴别水质,古人发明了“试水法”。据明代屠本睃《茗笈》记载:凡江河井泉雨雪之水,试水美恶、辨水高下有五法:
第一煮试。取清水置净器煮熟,倾入白烧器中,候澄清,下有沙土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无滓。
第二日试。清水置白瓷器中,向日下令日光正射水,视日光中,若有尘埃氤氲如游气者,此水质恶也。水之良者,其澄澈底。
第三味试。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佳者次之,味恶者为下。
第四秤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称之,轻者为上。
第五丝帛试。用纸或绢帛之类,其色莹白者,以水渍候干,无迹者为上。

天然之水洁净度难于保证,为使水质洁净,古人净水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石洗法”,据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记载:本人家住惠山,用瓶将惠山泉带至开封,未免有瓶盗气。用细砂过滤,犹如新汲,称为“拆洗惠山泉”。
二是“炭洗法”。据明代高渡《遵生八笺》记载:“用大翁收黄梅雨水、雪水,下置十数枚鹅卵石,将三四寸左右栗炭烧红投人水中。不生跳虫。”
三是“水洗法”。乾隆皇帝出巡时必以专车载北京玉泉水随行,日久其水色味有变,从而发明了“以水洗水之法”:“以大器储水,刻分寸,入他水搅之。搅定,则污浊皆沉淀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盖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清代徐珂《清稗类钞》)
有了好水,古人还十分讲究养水,养水系指水的贮藏应尽量保持其天然的特质、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能养其味,亦可澄水,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

古人贮水讲究保持水之灵性。实际上水质的优劣与贮藏方法密不可分。为了保持天然水质,在容器选择、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应该注意。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讲到:“甘泉旋汲,用之则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理宜多汲,贮大就中。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贮水翁口,厚箬泥固,用时旋开。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
明代张源《茶录》中谈及贮水,认为关键在于让水吸收天地之灵气:“贮水瓮须置阴庭中,覆以纱帛,使承星露之气,则英灵不散,神气常存。假令压以石木、封以纸箬,曝于日下,则外耗其神。内闭其气,水神敝矣。饮茶唯贵乎茶鲜水灵。茶失其鲜。水失其灵,则与沟渠水何异。”
明代熊明遇认为:“养水预置石子于翁,不惟益水,而白石清泉,会心也不远。中国古代文人在泡茶选水中,不仅强调效果,还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体味禅理,怡情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