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门生三世报恩:我不仅是报恩,更是找回我半生的自尊

2021-10-21 19:09 作者:北方丽人读书观史  | 我要投稿


1、我看不上事业编,我就想当公务员

明朝正统年间,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出了个神童,名叫鲜于同,字大通。这位鲜于神童11岁就考中了秀才,成为府学中的廪生。鲜于同少年得志,又自负才气纵横,以为自己很快能够连中三元,一生荣华富贵。

无奈天不遂人愿,他的运气似乎用光了,此后竟是怎么也考不中举人,就在秀才的位置上蹉跎了一年又一年。本来以鲜于同的名气和资格,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成为贡生,当个杂佐小官,也算是不错的出路。无奈鲜于同一心一意想要在科举上出人头地,不屑于去做这个——人家就是立志要当公务员,对什么事业编根本看不上眼。

鲜于同就把当贡生的机会一次次让给别人,而自己年复一年去赶考。考啊考,一直考到了57岁,还在秀才的行列中,还在考举人的路上——简直就是另一个范进。

当然此时再也没有人提起他当年神童的传奇,鲜于同早已胡须花白、面容沧桑,还混在年轻人的考生中,自然备受嘲笑,时常被人戏称为“先辈”。鲜于同虽然一直在努力,始终不肯放弃,然而命运如此悲催,他也不能不时常自我怀疑,内心无比痛苦。

这一年,鲜于同再一次参加县里秀才的资格考试,竟然出乎意料地考了个第一名——这个第一名对鲜于同,并不是第一次,但那都是他少年风发的岁月,随着时光推移,他已经多年没有这样的好成绩了。

如此,顿时让灰心气沮了多年的老秀才喜出望外。得知这次考官是本县的新任县令蒯遇时,鲜于同内心充满感激,不仅觉得他慧眼识才,更给了绝境中的自己以最大的鼓励和信心。当然他与蒯知县根本说不上话,唯将这份感激留存于心。

2、我就是不想录取你,可最终还是录取了你

不久,鲜于同去省城参加乡试,得知蒯遇时也是这次乡试的考官,顿觉满心欢喜。他特意打听到蒯知县这次专门看写“礼记”文章的,而自己亦是擅长写礼记的,更加信心倍增,以为这次必然手到擒来,一抒自己沉沦多年的闷气。

不料人一得意就忘形,鲜于同一高兴,当晚就多喝了几杯酒,坏了脾胃,考试前折腾了一夜。第二天进场考试,亦是状态无比糟糕,平素的才华智慧根本就没有发挥出多少来。考试结束后,鲜于同真是太郁闷了,原以为这次天时地利人和都占上了,谁料乐极生悲,自己把自己的前程弄丢了。

然而,发榜出来,兴安县这一年只考中了一个举人,竟然是鲜于同——鲜于通自己都蒙了,难不成真是老天爷开眼了?

原来不是老天爷开眼,而是考官蒯遇时的故意为难以至于意外成全。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蒯遇时少年发达,根本就看不上鲜于同这样考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还在考的落魄书生,当知县时在不知情时将他取为第一名就无比郁闷。这一次成为乡试考官,他说什么也不想再录取他了。

他知道鲜于同擅长写“礼记”,也熟悉鲜于同的风格,这次看卷时他就专门挑那些写得不怎么好的文章,以为无论如何也碰不上这位“老前辈”了。谁知歪打正着,他竟然再一次录取了鲜于同。

那个时代,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考生都认作师生,此后在官场中互相关照提携,彼此有着比其他人更亲近的情谊。蒯遇时实在不想要这个比自己还年长二十岁的学生,可鲜于同却深深感谢这位年幼的恩师。他登门拜谢,感激老师的两番知遇之恩。蒯遇时却神情淡漠,也就说了几句场面话而已。

第二年,58岁的鲜于同第一次进京参加会试,铩羽而归。回来拜见老师时,蒯遇时劝他别再考了,走举人选官的路——这次可以当个科级的公务员了。无奈鲜于同不愿意,他舍不得自己已经在科举路上浪费了几十年的青春和光阴,他付出的成本太大,总想有更好的收获。

转眼三年过去,鲜于同61岁了,他再一次进京会试。来到北京不久,他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一举得中进士,不过却不是写自己最擅长的“礼记”,而是“诗经”。梦醒后,他觉得十分奇怪,便决定改《诗经》应试。


而这一年,蒯遇时亦是因为政绩优秀回京述职,被安排担任本届会试的考官。他知道鲜于同也来应考,真是不想再录取他了,便主动改去看“诗经”试卷,稀里糊涂中竟然再次取中了鲜于同!

3、小老师三番遇困,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遇时得知原委后,不觉深感命运的神奇。他终于放下了“爱少贱老”的执念,不再怠慢自己这个老门生,再见时与之相谈甚欢。

鲜于同考进士及第后,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虽然年老,但十分敬业努力。不久,蒯遇时一个不慎得罪了朝廷高官,被下狱治罪。鲜于同正好在刑部任职,他不避权贵竭力力为之奔走周旋,最终只让老师得到了一个轻微处分。蒯遇时十分感慨感动,也无比庆幸,幸好自己无意中录取的这个“老门生”,危急得到了他的大力相助。

光阴荏苒,鲜于同已经在刑部干了六年,应该升任知府了。便在这时,蒯遇时家出事了。他在家乡的儿子与一豪族为争夺土地结下仇怨,被对方诬陷打死了人。而蒯公子处理不当,竟然吓得连夜逃跑,几乎做实了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一时间,蒯家阖门皆惊——而此时蒯遇时远在云南做官,鞭长莫及。鲜于同在京中听说后,当即请命到蒯家老家、浙江台州任职。他来到台州后,秉公执法,圆满处理了这项纷争,两家人都心悦诚服。

蒯遇时在云南得知原委后,特意派儿子拿着自己的书信来拜谢鲜于同。鲜于同对蒯公子说,我一直考到暮年才中举,备受世人嫌弃,受到蒯公三番知遇之恩,才有今天。我唯恐自己年迈早死,无从报答老师的大恩大德……

原来鲜于同深知蒯遇时三次都是无意中取中了他,他一定要争口气,要证明自己,便是年迈的“老门生”,也有显赫之时,也能回报恩情。

此后数年,因为存了一颗报恩之心,鲜于同政绩出色,不断高升,身体亦是无比健壮。这一年鲜于同已经快80岁了,正在想是否告老还乡,却得知即将升为浙江巡抚(省长)——这是老师蒯遇时的家乡,当即决定走马上任。

他刚到任上不久,下属来报,有一位退休在家的蒯大人来拜,鲜于同立刻意识到是老师来了,当即倒屣相迎。隔了20年光阴再见,80岁的学生精神矍铄,而60岁的老师却已经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了。

这一次,蒯遇时将自己12岁的孙子蒯悟托付给了鲜于同,并当面感激他的两次相助。鲜于同慨然答应,并对老师表示,自己之所以不顾年迈还来任职,就是为了继续回报老师当年的赏识栽培之恩。

三年后,在鲜于同的教导和大力举荐下,蒯悟考中秀才成为廪生。便在这时蒯遇时病逝,鲜于同亲来祭奠,极尽哀思。蒯公子对鲜于同说父亲临终遗言说,自己少年登第,爱少贱老,没想到稀里糊涂竟然录取了大人您。后来宦海沉浮,他众多得意的许多年少门生均不得力,全亏了鲜于大人的帮助。他谆谆告诫子孙,此后万万不可怠慢年老之人。

鲜于同听了,哈哈大笑:我今日已经三世师恩,完成了一生夙愿,也让天下人知道,对老人好一点,万不可爱少而贱老。回到省城,鲜于同便上奏请求退休。此后岁月,他每日读书课儿孙,饮酒赋诗,一直活到了97……

4、青春的困顿、强烈的自尊,铸就一段传奇的报恩

这个故事名叫“老门生三世报恩”,是《警世通言》中的一篇小说。因为这个标题,让我看走了眼,好长时间都没兴趣读。

我一直望文生义地以为,这是一篇神仙鬼怪、因果报应的小说。大概就是“三生三世”、轮回报恩吧,有什么好看的呢?至于这个“老门生”,自然就是个“关门弟子”之类,比如“老儿子”,只是亲切习惯而已,并不因为这个儿子年龄最老,相反却是年龄最幼小的。

然而事实上,我真是大错特错。这个“老门生”,真的是年老的门生,而这三世报恩,也没有什么轮回鬼神,而是回报了恩人的一家三代人……

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是另一个“范进中举”的悲凉故事,而后半部分则是老人的励志传奇。

鲜于同少负“神童”之名,本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少年。没想到此后在从青年到中年的漫长岁月中,他竟是一次次铩羽而归。青春的困顿、强烈的自尊,都在他的心中积蓄了无限痛苦与压抑。这种痛苦和压抑变成了他对科举考试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一朝成功后一定要报恩的强烈信念。

他当然早就知道“恩师”对他的每一次“慧眼”都是误打误撞,但他一定要努力成长,一定要身体健康,为的就是回报这份恩情,以证明自己,告诉世人,便是“老骥伏枥”,也同样前途无量,不可藐视。所以,他不仅是报恩,更是为了找回自己半生的尊严。

年轻,便意味着无限可能,所以从古自今,“爱少贱老”是人生常态。然而世事无常,落魄老人不仅也能灿烂盛开,更会回馈世界一个锦绣春天……

无论在哪里,都请对老年人好一点。


老门生三世报恩:我不仅是报恩,更是找回我半生的自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