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流行歌人人都爱怒音,就像巴洛克音乐家偏爱装饰音?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很多学音乐的小伙伴或资深音乐爱好者,大概都对“装饰音”这个词不陌生。
装饰音,顾名思义,是对乐曲旋律进行装饰,用来丰富曲调,给乐曲增加特色与表现力的音符。在乐谱上,往往表现为各种小音符或特殊符号标记在音符上方(如下图所示),通过演奏者的特殊处理,对旋律的节奏和风格产生一定影响。

装饰音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音乐的丰富性,带来了更多新鲜感与可能性,如同小女孩头上的蝴蝶结,塑造风格的同时增加美感;同时也增强了演奏时的复杂性,成为了很多人学音乐过程中绕不开的烦恼。
那么,音乐中的装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必须要照谱弹吗?怎样才能演奏好装饰音?今天的音乐#科普与鉴赏#栏目,我们就来聊聊装饰音的“前世今生”。
01
装饰音与即兴表达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装饰音不仅仅存在于器乐演奏中,声乐演唱中也有装饰音的存在。
装饰音最早的诞生,就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格里高利圣咏(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业人声音乐)。当时的装饰音,实际上是演唱者在诠释音乐作品时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在演唱既有的规律旋律时,通过即兴技巧,将一首曲子或咏叹调的华彩段作出技巧性的即兴变化。大家可以理解为声乐中的即兴solo。

17、18世纪时,这种即兴装饰音演唱依然广泛存在于音乐表演中。当时的很多歌唱家都不会完全按照乐谱演唱,而是加入大量即兴发挥的地方;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亨德尔、塔尔蒂尼等在创作弦乐奏鸣曲时,也只为演奏者写出主要的旋律,其他的部分留给演奏家自由发挥。
这种即兴装饰音的存在提高了音乐表现力,为乐曲注入了更丰富的情绪。19、20世纪,这样的即兴装饰更多被用于爵士乐中。而我国很多民族民间音乐中,也有大量的即兴装饰音出现。
事实上,今天的流行歌手在演唱时,同样少不了装饰音的存在。歌手们为了在演唱时增强情感表达,加入的一些或细微或激烈的声音变化,比如怒音、颤音、哭腔等,严格来说都属于装饰音。

02
装饰音的分类
所以,从广义上来说,装饰音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但目前我们提及装饰音,更多是指在具体的音乐演奏时,乐谱中所出现的具有装饰意义的特殊符号,即符号装饰法。
相比起我们前面提到的即兴装饰,符号装饰在旋律中的使用更加固定且有规律。符号装饰法盛行于巴洛克时期,当时更多是应用在羽管键琴等键盘乐器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键盘乐器没有延音,装饰音成为了丰富乐曲的重要方式)。

一开始,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符号、名称和奏法,使用起来比较混乱。
直到17世纪,符号装饰法终于在法国音乐家的努力下终于得到统一和完善,并被其他各国作曲家所采用。这便是如今大家在古典音乐中常见的几种装饰音: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

倚音,是指依附于主音的一种音,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最常见的装饰音之一。在乐谱中常常用较小的音符来表示。根据音符时值可分为长倚音和短倚音,短倚音根据倚音位置又可分为前倚音、后倚音,根据倚音数量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

颤音,是指由主要音和其相邻的音快速交替演奏形成的音,在乐谱上标记为「tr」或「tr~~~~」。

回音,是指由四个音或五个音循环演奏构成的音型。可以分为顺回音(

)和逆回音(

)。

波音,是指由短促的助音构成的音,演奏时从主音短暂地进入相邻的音再回到主音上。去到上方相邻音叫做上波音,去到下方相邻的音叫做下波音。

如图所见,这些常见的装饰音,在具体的演奏中都会有相应的奏法。
当然了,每个时代都有“叛逆者”。
巴赫在创作时,除了运用当时主流的符号装饰法外,还会直接在作品中用音符写出各种装饰音,这就是装饰音的另一种分类:音符装饰法。
音符装饰法相当于符号装饰法的翻译版本,对于演奏者来说更加直观,同时也能更准确地表达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与想法。但在当时的音乐环境下,也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谱面过于复杂,视觉上看起来不够清晰。
巴赫运用音符装饰法来写装饰音的行为就曾受到当时一位音乐家的严厉批评,理由是他用实际音符写出乐曲的装饰部分,不仅牺牲了音乐中的和声之美,而且使旋律全然混淆不清。

但为了保卫自己的作品不受演奏家理解偏差与风格不合的破坏,也确保演奏家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真实表达,巴赫之后依然有很多作曲家选择用音符装饰法将装饰音详细地写到谱面上,成为乐曲的一部分。
比如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都曾亲自写下音符来对演奏家的随意装饰加以限制。
19世纪时,“吃货”音乐家罗西尼更是觉得装饰音符号使用和解释起来太麻烦了,认为没必要多此一举,同样直接在作品中用音符写出各种装饰音(比如他的歌剧《伊丽莎白》)。

03
不应被滥用的装饰音
既然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等大神都不希望演奏者在演奏他们的作品时对装饰音随便发挥,是不是意味着面对大师写下的作品,我们只能照谱弹,完全不能有自己的发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我们需要考虑一下他们所处的音乐环境。
要知道,装饰音作为一种与即兴表达密切相关的技能,在历史上一度被过度曲解。
18世纪时,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五世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为了用音乐为国王振奋精神,王后召集著名阉伶歌手法里内利每天为国王演唱歌曲。

之后的十年间,法里内利作为国王的私人歌手,每天为国王演唱相同的四首歌,但每次都会使用不同的歌唱技巧在歌曲中加入即兴装饰音。这种脱离歌曲内容,过分炫耀技巧的唱法,在当时被认为是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
大家可以联想一下,这就等同于今天一个歌手,成名曲唱了几十年,每次都在演唱时加入各种即兴的转音技巧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完全忽略了歌曲表达本身。大家真的会认为好听吗?
事实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滥用装饰音的表现。在器乐演奏中也是同样,某些技巧被不加限制地过度使用,就会影响作品本身的表达。
装饰音是用来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正如一盘菜中加入一点辣椒或一点薄荷,可以带来不同的风味与口感;但如果菜里全是辣椒和薄荷,显然一盘好菜就被毁掉了。
而贝多芬们之所以会对演奏家对作品的随意装饰加以限制,同样是因为不愿意被滥用的装饰音毁掉自己的作品。毕竟,想要真正诠释好他们作品中的装饰音还是需要极高的演奏能力与音乐品味的。
所以,更多时候,只要不滥用装饰音,不去故意玩弄技巧,在理解作曲家表达的背景基础上,能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创造与风格,这样的表达便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