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学习能力不如鸟了(效鸣)

“智慧的鸦科大佬”,虽然有很多都不是鸦科,但我也就把他们当作很聪明,仅此而已。
不过后来也是偶然看书的机会,了解到其实有一个专业词汇来形容这类行为,叫做“效鸣”。由于自己也还蛮喜欢学别人声音说话(也有一点喜欢配音的情结嘿嘿嘿~),万一我找到背后的关键机制所在,是不是也能轻易学会其他的声音呢。难道我真的是个天才?

先从网络入手了解一下有没有大佬写过相关内容叭,不过还是得先从百科入手,能有词条也还算不错,能够全面地了解一下(虽然会有不少错误,这种就等着后面看文献的时候再修改了)。看到英文名“mockingbird”,看着像合成词,那么“mocking bird”这种鸟肯定也和效鸣脱不了干系,果然“mocking bird”是泛指嘲鸫科的各种鸟类,“mocking bird”会模仿其他鸟声、人声、甚至是机械发出的声音。不过嘲鸫的英文名除了“mockingbird”外,还有另一个名字“mimic-thrush”,意思就是善于模仿的鸫。另外“Mockingbird”也是21年出现的一个中文语言克隆工具,通过它就能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声线了(好像是),不过好像要用python什么的(头痛),然后还要用什么不断调参数,我记得之前看一个up(胖雪人Ozu)从网上买了一个之类的,然后那边可以帮忙调,最后声音实在不太行,帮忙调参数的师傅直接说申请退款吧哈哈哈。

但是转了一圈还是没有看到“mockingbird”解释为效鸣的情况。看来百科就止步于此了,还是得去看文献了。于是乎就看到了庞秉璋老前辈在《动物学杂志》上发表的《鸟类的效鸣》,这下就好办了。文中说效鸣,并不是所有的鸟都能具有这样的能力,仅局限于鸣禽类若干种别的雄鸟。此处鸣禽类应是指鸣禽亚目,其中包含琴鸟总科Menuroidea、吸蜜鸟总科Meliphagoidea、鸦总科Corvoidea、鹟总科Musicicapoidea、莺总科Sylvioidea、雀总科Passeroidea,光看这些名字就感觉是一些善于鸣叫的鸟类涅。在《鸟类的效鸣》一文中一共介绍了21中庞秉璋老前辈亲自观察到的具有效鸣行为的鸟类,不过大多是在人工饲养环境下形成的,其中还提出了效鸣行为与遗传、环境、生理条件、身体结构的相关关系的一些观点,总之还蛮有趣的。不过有些观点并未得到证实,比如八哥是否要捻舌才能学说话,现在的观点肯定认为是谣言,把八哥的舌头捻成人舌,那岂不是纯纯的臆想。
结果庞秉璋老前辈经过4年又发表了一篇《鸟类的效鸣Ⅱ》,在这篇文章里就“八哥捻舌”的结论经过实践论证,重新纠正了一番。不愧是老前辈的行动力。

经过两篇文献的洗礼,所以我还是没找到所谓的效鸣的名词解释。
最后终于在一篇研究棕背伯劳效鸣的硕士论文里找到了。一种鸟的个体模仿其生境中另一种或是几种鸟类个体的某些鸣声和其他动物、机械等环境声使其相似并且可以重复即被称为鸟类的效鸣(Vocal mimicry)。

不过对于效鸣的生物学意义目前仍存在争议,衍生出了性选择、社会联系、吸引或恐吓、促进巢寄生等不同的学说。不过这些学说都不能很好的证明,于是乎有学者提出效鸣可能是在鸣唱学习期犯错误的结果因此效鸣是无功能的假说。总之其背后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清楚。
回到开头说的,搞清楚机制就能轻易学会其他声音。结果是鸣禽具有两条发声神经通路,分别是鸣啭运动通路(vocal motor pathway, VMP)和鸣啭学习前端脑通路(anteriorforebrain pathway,AFP),这两条通路是导致鸣禽鸣声丰富多样的神经基础。鸣禽的发声器官鸣管结构复杂,有数块鸣肌运动协调鸣管发声,成为鸣禽鸣声多样化的结构基础。好吧,我都没有,那可真是没办法哩。(▼皿▼#)
参考文献
[1] 耿慧,李东风,蒋锦昌.鸟类的发声器官及其调控机制[J].生物物理学报,2005(06):397-403.
[2] 薄顺奇. 棕背伯劳(Lanius schach)的效鸣[D].华东师范大学,2011.
[3] 龐秉璋.鸟类的效鸣[J].动物学杂志,1960(07):304-307.DOI:10.13859/j.cjz.1960.07.006.
[4] 庞秉璋.鸟类的效鸣Ⅱ[J].动物学杂志,1964(05):213-215.DOI:10.13859/j.cjz.1964.05.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