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战双133文案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圆丹、圣母草、西洋鼠尾草、菜用鼠尾草、一串蓝等。
茎有长柔毛或近无毛;羽状复叶,叶的两面有柔毛;花为淡红、淡紫、淡蓝或白色,表面有长柔毛;果实为褐色小坚果,形状呈椭圆形,长约1.7mm,直径0.5mm,十分光滑。轮伞花序2-6花,组成伸长的总状花序或分枝组成总状圆锥花序,花序顶生。花期为6-9月。
一年生草本;须根密集。茎直立,高40-60cm,钝四稜形,具沟,沿稜上被疏长柔毛或近无毛。
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复叶,叶柄长7-9cm,腹凹背凸,被疏长柔毛或无毛,叶片长6-10cm,宽5-9cm,
茎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具短柄,顶生小叶披针形或菱形,长可达10cm,宽3.5cm,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长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被疏柔毛或两面无毛,草质,侧生小叶卵圆状披针形,长1.5-5cm,宽0.8-2.5cm,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偏斜近圆形,其余与顶生小叶同,近无柄。
鼠尾草的拉丁学名是Salvia officinalis,英文名是Sage,鼠尾草的拉丁学名Salvia,源自于拉丁文salvare,为“拯救”,“治疗”,“净化”之意,13世纪的欧洲流传一句俗谚:“花园里有鼠尾草的人家,就不会看见死亡。”而“鼠尾草”这一中文名来源于它的花很像老鼠尾巴。
生于山坡、路旁、荫蔽草丛,水边及林荫下,海拔220-1100米。喜温暖、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生长适温15℃-22℃。耐旱,但不耐涝。不择土壤,喜石灰质丰富的土壤,宜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中性或微碱性土壤。
鼠尾草原产于欧洲南部西班牙至地中海北岸一带,北美洲和欧洲尤其是意大利、阿尔巴尼亚、希腊和土耳其都有栽培,自中世纪起在欧洲北部就有种植,17世纪被引入北美洲。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鼠尾草,中国主要生长在浙江,安徽南部,江苏,江西,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日本也有分布。
叶片具有杀菌灭菌抗毒解毒、驱瘟除疫功效,可凉拌食用;茎叶和花可泡茶饮用,可清净体内油脂,帮助循环,养颜美容。还可以作料食用,但不宜大量长期食用(因其含有崔柏酮,长期大量饮用会在体内产生毒素)。
鼠尾草包含成分丹酚A(C23H28O8),其作用类似于致幻药物。在吸食之后,人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幻觉和情感体验,这是人们所称的“迷幻效果”。但是,并非所有鼠尾草都具有致幻效果。
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具有不同的丹酚A含量。一些品种的丹酚A含量很少,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相对较弱。因此,只有丹酚A含量高的鼠尾草才能产生迷幻效果。当然,如果在短期内大量摄入丹酚A,无论是丹酚A含量较高的鼠尾草还是含量较低的鼠尾草都会造成幻觉。吸食过量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问题、神经系统问题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花朵和叶片的精油及其衍生物用于日用香精中,呈浅黄绿色,带有些甜味及茴香、樟脑的香味,是男用香水很重要的原料之一。鼠尾草还可制成香包。
园林绿化方面可作盆栽,用于花坛、花境和园林景点的布置。同时,可点缀岩石旁、林缘空隙地,显得幽静,摆放自然建筑物前和小庭院,因适应性强,临水岸边也能种植,群植效果甚佳,适宜公园、风景区林缘坡地、草坪一隅、河湖岸边布置,既绿化城市也闻香。
古阿拉伯人将之称为长生不老药;每100g鲜样含还原糖1.25g,蛋白质4.38g,纤维素5.76g,维生素C2.2mg以及铁钙等矿物质,此外还含有苦味素、类黄嗣、单宁酸等物质,具有抗菌、防疫、防腐和对机体柔软组织有收缩的功能。
早在16世纪,英国人还不认识茶叶的时候,就常泡鼠尾草作茶。而且鼠尾草具有强烈的芳香,被称为“穷人的香草”,因略带苦味或涩味,适合于肉类和鱼类的调味。鼠尾草的独特风味,不但去除肉类腥味,还能够分解脂肪,加在香肠、腊肠类食品中具有良好的杀菌和防腐效果。
鼠尾草花语:家庭幸福,家庭观念,紫色鼠尾草 ——智慧,红色鼠尾草 —— 心在燃烧,蓝色鼠尾草——理性,凤梨鼠尾草 ——热烈的思念,白色鼠尾草——精力旺盛、充沛,充满了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