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随时更新】高考语文如何解锁130+,每个高中生都要get的底层逻辑丨

回归常识
第一节:回归底层逻辑,破解难题坑题
从命题人的角度破解命题人的思路,它是如何去出一道难题的,它有哪些玩法
一.跨文体命题
例1

普通学生第一反应:诗人是苏东坡嘛,他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他一辈子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于苏东坡这个任务的固化印象
而注解1中写的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表达,换句话说,这首诗的情况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苏东坡仿佛一生被贬,但是你想想,一个人活了那么长,一个人的生命是那么复杂,一个人所经历的事情是那么的多,那么难道一个人真的可以被简化成一辈子只干一件事,或者一辈子只有一种命运吗?
思维—(1)单向度思维(2)多向度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是用单维视野去看题的,所以当出现苏东坡时,就已经在脑子里先入为主的产生了四个字—一生被贬
而在诗中没有任何信息告诉我们苏东坡被贬了,只说明了苏东坡现在在杭州当官,他在任上出巡
如果了解命题人的心态,就会发现他在干一件事:反命题,这个时候单向度思维就会导致一次次掉进坑里
通读全诗,可以瞬间抓到:此时的苏东坡是开心快乐的——单向度思维(只抓住诗人的某一个情感)
思想方法如何进行调整,如果了解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就会知道,从命题学的角度来说一道题的难度分成三种不同情况:0.7(70%的同学能做出来);0.5(50%的同学能做出来);0.3(30%的同学能做出来)
有一次蹦到你脑子里的答案一般来说它的难度就在0.7左右,也就是说这一点你看得出来别人也看得出来,所以你要做的其实是一个反推的环节
想要拿高分的底层逻辑是—把自己当成命题人,要去想着命题人一定在跟你捉思想方法上的迷藏,你脑子里瞬间蹦出来答案就不可能是它全部的答案,它一定会留下那么些东西,让考生不那么容易想到,然后一看到答案恍然大悟,但是下次类似的悲剧还会重演
如果能倒着做题就不一样了:①从分数倒推(6分3~6点);②从字数判断,一分大概10~15个字:③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有限的,这个时候诗歌很可能还有别的主体
↓
多向度思维:主体—人\事\物
↓
人所对的对象不同情感也不同
Ⅰ一首诗可能表现的不只有诗人的情感,这首诗中如果还有别的人或事那么它们也有情感
Ⅱ人有情感,人也有性格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想和感情不是一个东西,思想thought,感情emotion
答案:
1.这首诗表现出苏东坡在任上出巡,看到百姓春耕结束、安居乐业时内心的快乐与喜悦 (人\事)
2.同时也表现出苏东坡这个人对于劳动、农作、耕种的喜爱和赞美(人)
3.苏东坡还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出对自然的喜爱(物)
例2

这明明是在现代文阅读中问“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的题目,古诗文中一般都是炼字题
时代变了,活题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绝不是只背就行,而是要在背完之后,在不同的场景下把你背的东西灵活的运用出来
底层逻辑:万变不离其宗——方法都一样,如果能学会触类旁通,拆掉你思维的墙,一切皆有可能
在头脑中先做逻辑建模
↓
文章句子的作用:1.结构
2.内容
3.手法
1.结构—开头: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全文基调,激发读者兴趣
2.内容:通过…表达…—通过写“东风知道我要出行,把雨都停了”这件事,表达诗人在任上对百姓生活的关心,表达了内心的喜悦
3.手法—拟人
例3
仍然会坚持以经典名著,尤其是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小说为主要考察点
它与我们常见的文章有何不同:1.它的目标和意义变得越来越模糊


小说讲述两人去野外滑雪的经历,先勾勒他俩滑雪的过程,再写他们来到客栈饮酒小憩,主要采用对白的写法,对话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酷爱滑雪,二是相约滑雪。
现代派小说和后现代派小说和传统经典意义的小说在底层逻辑上的不同:在经典文学时代,任何文章都通向一个意义、道理、启悟,而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小说有意把这些东西打散拿掉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是无意义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处境是荒诞的,很多时候我们费尽心思想要去建构一个意义,但是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意义被人的复杂打散了。很多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小说的本质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纷乱与不定,它没有意义,它只是呈现出生活的某一样态
海明威在文学史上的赋名叫做“迷惘的一代”。海明威那一代的年轻人为了美国走上战场,可是战争结束之后呢,这些在战争中为国家拼了命的年轻人回到社会中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这个时代好像讲他们遗忘、抛弃,他们曾经在战场上无比自豪,认为一切都是有意义的。然而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这个所谓的意义在他们回到现实生活中之后,所有人生活如常,没有人记得那些为了国家献身的年轻人,所以海明威很迷惑,那一代的年轻人很迷惑,于是才有了朋克、摇滚等等那样的嬉皮士,他们再也不相信意义了
所以海明威笔下的年轻人对于一切确定是那么的怀疑,他们再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稳定的意义,所以他们既想要互相约定,同时又说:“真的吗?这个世界或许没有什么是能够说定的。”
底层逻辑就是一个孩子和一个成年人最大的不同。一个孩子永远不用担心“意义”这件事,因为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这篇文章一定要表达了什么、这件事一定要有个目标,一个孩子为什么长不大,因为他的每一步都是被别人推动的,他的每一步都要找到一个意义,这个意义一定要有一个象征来赞赏他,比如做好了一件事后给的一朵小红花。可是成人的世界是残酷的,很多事情你做得很好,可是没有人给你小红花,会觉得世事的无常,会觉得生活的纷乱,会觉得善恶这样的东西不能够解释这个世界的全部,这个世界的人不是靠“善、恶”这样二分法能区分的了的
就好像这道题,不是有没有意义那么简单的,它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人在历史中的处境,一种心理的状态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维度,看到这样的文章还在操持着去理解那些简单的小说的方式,那就一定看不懂这样的文章
海明威想表达的就是人生的不确定性,两个人明明定好的事情,但是同时两个人都知道,这件事也许会发生也许不会发生
不能说这样的理解更深刻,但这代表了我们认知维度的提升

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在思维方式上的很难改变的东西——人要归因,他想要就每一个东西找到一个理由。生活中太喜欢归因的人很难做自己,做题时也如此。考试出了一个题没见过怎么办?没见过就没见过,没见过就对付它。
认真研究它想然你干什么,任何时候把底牌搞清。
“据此”—根据上一个句子来安排你的答案,然后你要说明:一、小说的情节安排是怎样的;二、这样安排情节的效果
一、内容题:本小说的情节安排——概括这个故事写了几件事
二、效果题:这样写的效果——这样写的好处好处:1.生动形象;2.含蓄抒情;3.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4 让文章更有想象力;5.让文章有留白,引起读者的联想;6.增强读者阅读兴趣……
题目—(翻译)—真正的冰山深不可测,小说的情节只描写了1/8——所以根据题目要干两件事:①小说表面的1/8那个情节写了啥;②小说还有7/8是没说的,应从已知的1/8推测它
①第一件事:两个人在越野滑雪;第二件事:两人在咖啡馆相互约定再去滑雪 ②底层逻辑:这是个小说,小说四要素--人物、情节、主题、环境 人物:文章写出人物的行为,推测人物的性格、成长背景 情节:文章只写了两人去滑雪、两人相约再去滑雪,推测其他情节和他们在滑雪之外感到事情 环境:文章写了两人滑雪等等,推测做这些事情的社会背景 ③效果:使读者进行丰富的联想;调动读者想象力;让文章富有艺术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一直在意于这道题的题目没有见过,那就会永远不可能答对。打开你思维的那堵墙,很多东西就能够豁然开朗
所有这些文章敢这样问,只有名家的文章才具备可以这样设问的基础,因为只有名家的文章才具备文章的张力。什么是文章的张力?真正厉害的作品它的主题是不唯一的,它的作品内部会存在一种互相矛盾的情况,然后打开无数多个意义。所以命题人越来越多的去问到这样的题目

首段

首段翻译:⑴某君叫昆仲,现在不说他的名字。是我以前中学时的良友,分隔了很多年,(关于他的)消息慢慢没有了。日前偶然听说他得了一场大病,刚好回到故乡。(我)绕道去探访他,只见到一个人,他说病的是他的弟弟。他说劳烦你远道来探访,但是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到某地去做(某些职位)的候补了。他大笑,拿出两册日记来,说(通过这些日记)可以知道他病时候的样子。不妨将它送给一些旧友。
⑵(我)拿回去看过一遍,知道他患的是一些“迫害狂”之类的症状。文字有些杂乱无章,又有很多荒唐的说话;也不标明日期,但是墨色字体不一样,知道不是同时写上去的。里面也有一些联络人的姓名。现在摘取一篇,以用来给医家们研究。日记中的语句错误,一字也不改;只有人名虽然全部是村里的人,世间的人不会知道,无关大体,那样就全部改了。至于书名,则是日记作者本人病好时题的,也不改动。七年四月二日记。
各位不觉得哪儿不对吗?我们所有人都熟知的是狂人日记的结尾,狂人日记的结尾是救救孩子,可是狂人日记的开头是怎么写的?鲁迅给了一个特别具有张力的弹性的开头,不是用白话文写的,是用文言文写的,文言文中告诉我们:狂人已经好了,这个所谓狂人日记是本人愈后所题,狂人现在不仅好了,他不狂了,他还要去某地准备当官了,他候补了。
文章结尾明明狂人呼吁救救孩子,可是鲁迅的开头却用文言文写了个小序,告诉我们狂人现在已经痊愈了,鲁迅这样写有何匠心呢?
所以你们知道什么叫真正伟大的作家,那我告诉你这就是鲁迅的张力。
所以鲁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首先肯定有手法。第一,手法对比:在形式上形成了一个特别明显的对比,正文是白话文写的,小序却是用文言文写的,两者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反差,使得我们看到一点就是狂人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被相对化了。什么意思?就是没那么容易。这个高呼救救孩子的人,最后干嘛去了?不还是去当官吗。他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只能回到那个吃人者行列,他又要去当官了。所以,第二,在表达的意思上,鲁迅打开了个口子,他让我们明白,救救孩子哪那么容易,喊起来容易,可是真正做起来呢,狂人也会改变,因为这个社会没有办法容下他,所以最后一个高呼着救救孩子的人,一旦病好了过正常生活,他有可能就会变成原来那个样子。鲁迅让我们看到了:启蒙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启蒙可以高呼口号救救孩子,但是启蒙面对的问题是:启蒙者真正想要去启蒙那些庸众的时候,他很可能无力去抵抗。所以当一个狂人变得正常之后,他完全有可能恢复到那个吃人的样子,继续做一个官员,做封建社会的这样一个殉难者。
于是鲁迅就告诉我们的是启蒙没那么容易,五四新文化,你以为就一下子变了,社会那么陈旧,你以为说一句新青年就真新了。鲁迅是中国历史上最矛盾,最痛苦,最深刻的灵魂。因为鲁迅从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就开始告诉我们:救救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要面对的事情太多了,新青年也很可能变成旧青年。
这就是这个文章最牛的地方,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会考,因为鲁迅牛啊。他的文章称得起这样考。
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是你想象中的那个作为题而存在的高考语文,它越来越典雅端庄,越来越愿意用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去考察大家,它真正想要去检查的不仅仅是你得了多少东西,不仅仅是你是否背过,而是你是否具有兵来将挡的、临时的、思辨的能力,临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现场安排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更要考能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现代小说,什么叫做更高级一点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