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胃息肉是胃癌吗?可以预防吗?

2023-02-16 15:17 作者:bili_85333088455  | 我要投稿

胃镜检查发现了胃息肉

害怕!

紧张!

焦虑!

反复复查胃镜

反复复查胃镜

反复复查胃镜

酱紫才安心……

亲,这样的你不仅给自己正常生活带来许多困扰,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此,大连春柳胃肠中医医院在总结临床经验、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胃息肉的相关知识进行以下科普,希望对胃息肉患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

 

胃息肉可单发,也可有多枚、甚至十几到几十枚,我们常称之为散发性胃息肉。

临床图片
临床图片
临床图片

极罕见者可有100枚以上,常为家族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胃息肉多数直径为数毫米,有时可见直径大于1厘米的,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少见。

 

有了胃息肉,会有哪些不适?

 

事实上,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特殊不适症状,但因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因素,所以很多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罕见的息肉体积较大、较多、或位于贲门或幽门、或表面有糜烂渗血等情况下,可能会引起腹痛、腹泻、吞咽困难、腹胀、黑便、贫血等症状。

 

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吗?

 

很多患者对胃息肉过度紧张、担心,是因为听说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那么胃息肉和胃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医学上,胃息肉被定义为癌前疾病,是指胃息肉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是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胃息肉,我们最关注的两个因素是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特别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癌变风险是不同的,另外,内镜检查医生还会根据内镜下形态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评估。

 

息肉大小:

 

胃息肉直径≥1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

 

病理类型:

 

主要包括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少见分型。其中,文献报道,70%~90%的胃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

 

(1)胃底腺息肉:

 

可能与长期(至少1年以上)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奥美拉唑等)有关,几乎没有癌变风险,罕见病例有胃底腺息肉癌变的报道,有研究显示其癌变率<1%。散发、直径<1cm者在停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可能会消失;直径≥1cm者,建议内镜下切除。

 

(2)增生性息肉:

 

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较低,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几率约为5%~19%。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患者息肉完全消退。直径≥1cm者癌变风险会增加,所以大多国家指南推荐对直径>0.5cm者进行内镜下切除。

 

(3)腺瘤性息肉:

 

是癌变风险较高的病理类型,特别是直径>2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癌变率可达28%~40%。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所占比例较低,约为3%~26%,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存在一定相关性。所有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均建议内镜下切除,通常建议术后1年进行内镜复查,监测3~5年。其切除术后的复发率约为2.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胃息肉的癌变风险是非常低的,仅有一小部分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偏高。有的息肉可能在治疗胃炎或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就自行消失了。所以当检出胃息肉时,请您千万不必过分紧张和担心,也没有必要强行要求反复的复查胃镜。
 

那么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

胃息肉可以预防吗?


胃息肉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胃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遗传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低纤维素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等。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息肉的发生。

 

具体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戒烟戒酒,饮食规律,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

 

2.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长期刺激因素;

 

3.避免滥用胃药,特别是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


胃息肉是胃癌吗?可以预防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