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感】第2章《今天是聊下,网络社区这个概念》
一、悟了,家人们,还真不是有内容就会有粉丝
记得我的两位老师分别在2017年和2022年说了类似的话。
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无意间听他们说话时候处在不同时间的我,悟了还真不是有内容就会有粉丝。
第一位老师当时跟一位设计师指着papi酱说道,“你看,你也能说会道的,开个账号怎么的也能有的25万粉丝。”
当时的我,对做账号是一点概念都没有。听他这样说的时候,又看了看他说话的人,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嗯,做账号应该不难。
另外就是那位设计师,确实也能在任何时候有话题,做一个账号,应该真的不难。
但是到现在,5年过去了,那位设计师不知道账号做没做出来,但发在票圈的内容还是和5年前一样。
不同的是,5年前看着她发的内容,你猜不出来年纪,但5年后,隔着屏幕都能很容易猜出来。
第二位老师呢,在去年也跟站在她身边的另一位设计师说了(嗯,又被我听见了),“你看看,现在人网络上随便一个小鲜肉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粉丝,你试试看呢......”
然后我就关注了那位设计师的抖音。嗯,看了两个就明白了,他一定会停更的原因。
在公众号你可以发10分钟的视频,但也不是会有人去看的,除非已经关注的读者被长篇文章养出了这种程度的阅读节奏。
而在抖音,或者就算是微视,要拿个5分钟的内容出来,常常发。就算你能发得出来,通常情况下看的人也瘆得慌。
有些东西,还真的得身心灵一致的慢慢养。知道和做到,确实有很远的距离。同感。
哈哈,没事儿,一起摸索呗。我们今天聊那个,网络社区背后的网感特质。

二、我们聊一下第一眼接触到一些博主的时候,
为什么同样是隔着屏幕随便打量两眼,就能对博主一下子做出判断呢?
嗯,她的我愿意看,他的......哎就这次吧,赶快划过......
也不需要问他们年纪多大,毕业于什么学校,是做什么的,有过什么履历、作品,也没有见面交流过,为什么可以如此无障碍的跟我们沟通呢?
说到底,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
网络空间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生活的 新空间,一种不同于传统社区人类生活共同——网络社区——已经形成。
你们注意到没有,下载app的时候,一溜下来的那个界面上,很多app的下方有备注的。
有的是工具类,有的是商城,有的则是社区。
互联网用户因为兴趣、地域,或者某一共同兴趣、使用习惯等原因聚集在网络的某个区域,从而形成了网络关系的共同体。
就像是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一样,不同的网络共同体,由于交流习惯、互动逻辑等方面的差异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质。
对于这种特质,互联网有个术语,叫网感。
这个词,其实也挺接地气的,你们觉得呢?清楚啊,一听就知道 在说什么。

三、啧啧,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网感
有人说,最超前的具有网感的作品是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
emmm,怎么说呢,我觉得有道理。
那些在社区和评论区最受欢迎、最活跃、最能一下子引发众人的共鸣的,多少有点周星驰式的玩世不恭的小人物气质。
有网感的人,在键盘上桥下的每个字符,选择的每一张图片,拟定的每一个标题以及评论区的互动技巧
... ...
都是在用网络语言和社交媒体的气质吸引着网民的注意。
哈哈,能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了 ......
比如,我们常常用的一些社区:
主流的网络社区,微博肯定算一个,知乎则是高端知识社区。
为啥是高端?
你看看人家一年的盐选专栏的学术性和系统性就知道了。
微信公众号呢,是自媒体最重要的私域流量词,即或是到了2023年,依然如此。
天生具备“种草”基因的小红书则通过购物分享文章,影响着广大都市女性的消费心理。
豆瓣呢,作为小众文艺青年的集散地,偏居一隅。快手和抖音,在几年前确实是碎片化时间的杀手。
但是。
截止至2020年抖音为2200万人一年提供了417多亿的收入(工作),而数据还在持续增长。
可以看出它实际的在成长为虚拟和现实融合的社区。毕竟钱在哪儿,人的心就在那儿。
另外,在热点的推送上,这些主流的社区热点已经有极强的热点导向能力。

四、今天就到这里了,为社区用户的浅画肖像
很多社区用户的典型特征,是可以一眼识别的。
比如,知乎男性用户,外出常穿优衣库,随身携带kindle,在地铁上也能看到他们透过眼镜聚精会神的看一篇万字论文。
嗯,论文。长篇。
另外,科技类的用品,体感游戏、gopro、投影仪、洗碗机、扫地机器人之类的家居科技产品,常常就是他们的居家必备。
豆瓣女性,则常常化着精致的妆,穿着棉麻衣服,出没于所在地的艺术青年聚居区。撸猫、摄影、旅行、电影四件套必备。
嗯,棉麻的。另,四件套。
小红书的用户则是从头到脚都十分讲究,用着最小众的尖儿货,住着千元一晚的酒店,只为体验最极致的生活体验。
嗯,尖儿货。极致的那股干劲。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社区背后的亚文化,他们一群一群的扎堆在一起,聊两句就能泾渭分明。
还想听其他的社区背后的闲话,呸呸呸,不。文化。
记得评论区留言,拜啦
资料参考:《财联快讯》、《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