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质性研究的五大难关

2022-09-12 14:25 作者:林夕尘dream  | 我要投稿

【講座筆記】質性研究的五大難關

1. 問:什麼是質性研究

(1)面對一個現象,缺乏足夠的理論解釋。該現象或許在數據上缺少足夠的代表性,但有足夠的意義。而對於這個意義通過多元的方法搜集資料,進行解釋。適合研究動態的發展。質性研究做三件事:描述、解釋和分析

(2)質性研究是畫一幅中國的水墨畫(寫意);量化研究是通過工程圖造一艘船(可複製)。質性研究是要不斷的“放入我”,量化研究是要不斷的“去掉我”。質性研究是“以本人為工具”,在整個研究過程中,個人的價值立場和所使用的工具(訪談、觀察等)是結合,“我”與“他者”是合一的。而量化研究是“去我”的。

 

2. 問:初學質性研究者的必讀書目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3. 問:研究對象中存在許多特殊的學生,在做研究時是否要將這部分個案納入其中?

(1)首先要考量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如果是對大部分學生都比較適用的現象(比如同學們不願意寫作文,但也存在特別不願意寫的,也存在願意寫的,存在寫的不錯的。)如果是探討較為特殊的問題/現象,則應該選取必要的個案,選取最能為研究提供信息的對象,而非從全班入手。質性研究往往是研究沒太被研究的,人們還不太知道的現象,要將現象轉變為研究的問題,才能去推導該選取什麼樣的對象進行研究。

(2)質性研究歡迎且支持人們去研究被忽視的邊緣案例。但訪談邊緣群體必然存在一定的倫理風險,而其魅力與挑戰也正在於此。在研究的過程中,可能改善個案存在的“邊緣化現象”,從某種程度而言,這種“干涉”也正是質性研究的意義。

 

4. 問:現在不同學科都在做質性研究,但都有側重與不同,是否存在一種方法使各個學科都可以接受。

(1)不同的學科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些學科就需要大樣本(比如經濟學)。用什麼樣的方法是由問題決定的,而非由學科決定的。

(2)學科壁壘要大於方法壁壘,文章不能被跨學科接受,並非方法的問題,而在於跨學科的適用度與解釋度的有限。比如教學類的學科中,質性研究的結論往往只適用於某一情境或某個部分,其跨學科的程度就沒那麼高。想讓更多的學科或更多的人接受並不在於什麼方法、什麼取向的質性研究,而在於是否構建了一個強解釋力的理論。比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就在於其理論的解釋力特別強。只要理論構建的好就不在於某個學科或某種方法。

 

5. 問:請問什麼是案例研究?質性研究的案例該如何進行

(1)Case Study 有的翻譯“個案研究”有的翻譯“案例研究”。所謂的“個案研究”其本身應該是一個有邊界的系統,存在一種理論視角,選擇的村莊、學校等,都可以作為一個Case,Case不是一個人。Case Study未必一定是質性的,比如一個村莊三千人發個問卷也是可以的。

(2)如何理解個案或案例,首先要看“結構程度高不高”。比如研究“家校溝通”,可選取“家委會成員”作為個案,因為其最具代表性,並非只是講一個人、講一個故事便是個案,而是應該在講個案的時候,將這個結構、機制、因素說明白。相較於“敘事研究”,個案研究的結構性更強。一個好的個案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它有點兒像骨關節,有著足夠強的聯動性。

 

6. 問:樣本選擇的典型性/代表性問題

(1)樣本的代表性問題首先要考慮這個樣本是否是大的個案中具有代表性的那個關鍵人物。例如訪談了十個人,到第十一個人時發現一個人就涵蓋了前十個人的所有故事,那麼在寫作時就只需要寫“第十一個人”的一個人的故事。因此,質性研究需要採取“滾雪球”的方式來進行樣本選取,將雪球越滾越大、越滾越遠,接觸的人足夠多樣化、類型足夠多樣化,則樣本的豐富性就會逐漸出來,從而能選取出合適的代表性樣本來進行敘述。

(2)樣本的飽和問題不在於樣本的飽和而在於資料的飽和。資料的飽和針對最後的結論/理論,即再去找相關樣本出現重複了那麼樣本就夠了。而紮根理論的“理論性飽和”,當做完研究提出一個“類屬”,而“類屬”中存在“屬性”,“屬性”中有存在“維度”。所謂“理論性飽和”即“類屬”的所有“屬性”的所有“維度”都搜集到了相關資料。例如:某個老師的個人價值觀與單位的績效管理是有錯位的。則類屬是“個人價值觀與績效的錯位”,類屬下的錯位包括的屬性有“目標的錯位”、“內容的錯位”、“形式的錯位”、“結果的錯位”,而每一個屬性下面都有維度“目標錯位的大小”、“形式錯位的強弱”……而實際上的研究時很難做大的,因此不應該增加新的類屬;再有就是搜集資料的範圍性,把條件限制好;還有就是理論敏感性;以及理論的厚實度。質性研究無法達到定量研究的代表性,因為不是大樣本也不是隨機抽樣,而是選取典型性樣本,其並不具有計算上的代表性功能。

(3)資料飽和就是理論飽和,理論飽和就類似於破案時邏輯鏈與證據鏈是剛好可以對應的。不在於證據的多少,而在於證據是否關鍵。理論本身與資料本身是否存在完美的貼合度。

(4)質性研究的理論必須保持開放,保持不斷的可以被完善。

 

7. 問:什麼叫類屬分析/情境分析

(1)類屬分析是從“分到總”,拿到一段資料,進行晚上歸納的過程;情境分析是一種“整體性分析”,看到一個故事,迅速把握故事發生的情境、時空和因果。

(2)類屬法:人有自然的歸類的習慣,對資料進行編碼和命名。先提問,再比較。並非進行編碼歸類就是“紮根理論”,紮根理論只是質性研究的方式之一。情境法:把資料掰開揉碎,整體理解後,再將其放回情境進行整體理解。

(3)類屬分析和情境分析的區別與聯繫就類似於樹木與森林的聯繫。通過樹的類型進行歸類,然後進行鳥瞰,見到整片森林,看到不同樹所處的位置、高低,即見森林。質性研究既可能找到特殊,又能看到特殊所處的具體情境。

 

8. 問:類屬該如何進行歸類劃分

(1)這是一個演化的過程。分析材料時,某些材料會跳出來,抓住研究者的視線,引起研究者的共鳴,而後將這段材料進行編碼,從而進行不斷地“提問-比較”,不停地問“這是關於什麼的事”,從而不斷地“往上提”。對這段資料處理後,會形成編碼本,從而形成幾十個命名,進行歸類,而後形成“動態的、新穎的、本土的短語/概念”,想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表達,繼而為了豐富這一表達/理論,進行“滾雪球”,以此來不斷豐富自己的結論。

(2)不存在方便法門。是一套邏輯思維的訓練。

 

 

9. 問:邏輯思維如何訓練

(1)必修課邏輯學

(2)最重要的是要有團隊,互相挑戰。同樣的資料三個人來編,會有三種結論,從而進行爭論,繼而進一步提升。

 

10. 問:什麼是情境

(1)小情境(例如家庭情境、學校情境)與大情境(中國還是外國、東方海事西方)。小關係是所處小環境的關係,大關係是大時空的關係。

(2)布朗芬布倫納的生物生態學理論(五個環境系統):布朗芬布倫納提出了五個環境系統,從最私密的到最一般的環境分別是: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在系統、宏觀系統和時序系統。其中,前四個系統就像層層嵌套的中空圓柱體一樣,將發展的個體包圍在中間。而第五個系統時序系統則為這個模型加上了時間維度。布朗芬布倫納的生物生態學理論(五個環境系統)——情境理論2022.04.10周日 - 知乎 (zhihu.com)

(3)教育敘事的“三維敘事空間(時間性、社會性與地域空間性)”

 

11. 問:關於理論

(1)保持開放,不要事先套入理論,不要帶著理論的視角。

(2)批判理論會優先帶著理論的視角(《學做工》),而大部分更熱衷於從解釋主義出發,避免優先代入理論導致視角的新鮮性缺失。

 

12. 問:質性研究的寫作從什麼時候開始寫?如何理解質性研究的寫作過程與寫作之間的關係?

(1)涉及到寫的是小質性論文還是大的碩博論文,寫大論文時,從開始搜集資料時便已經開始動筆了。逼迫自己每天寫一點,因為寫作有助幫助澄清思路。

(2)分析資料的方式之一便是寫備忘錄(《從備忘錄到博士帽》)。

(3)寫作不只是寫作,寫作也是一種思考,寫作本身也是在進行研究。

 

13. 問:質性研究是否必須形成理論?如果形成理論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理論。

(1)質性研究有很多路徑,比如紮根理論就必然形成理論。有解釋力、有吸引度、可以行動。紮根理論的實用基礎是實用主義(人類面對問題展開行動)和象征互動主義(行動中建構現實)。如果是民族誌,雖然也有“理論視角”,但更多是揭示文化,一個人群特有的價值觀和習俗,那就沒有那麼強的“理論產生”;如果是“個案研究”,也有“理論視角”,但其畢竟是個案,是放到一個世界、一個場所中,特別是教育敘事的豐富性,是在其本身的故事裡,反對提出特定的理論。

(2)理論有宏大理論(帕森士),如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這樣極具解釋性的理論。質性研究可以做很多的中觀理論/中層理論或小理論,可以顛覆常識或回歸常識。

 

质性研究的五大难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