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2]新春诗话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已经延绵发展了四千多年。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为在这四千多年里被许多文人墨客歌咏吟颂,所以我们可以从诗文中一窥。
我国古代诗歌开端——《诗经》中已有相关诗句,如“豳风”中的《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描写的是新年将至,打扫房屋,入屋安定;“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写的是一年辛勤劳作后的一场盛大的宴会,众人举杯庆贺。
“天可汗”李世民写过一首《元日》,“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绘一派新春气象;“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彰一代明君风范。
孟浩然作有《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昨天夜里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偏北(天下皆春),新年第一个早晨开始了;“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诗人与人民一同劳作;“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农民们推测新年气候,都说是个丰收之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企盼长安赴试有个好结果。诗人虽然没有写辞旧迎新的热闹,但是将自身恬淡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读来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王安石的《元日》想必人人都能背诵出来,它应该是有关春节最有名的一首诗了。“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声声里,一年就过去了;“春风送暖入屠苏”,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千门万户曈曈日”太阳初升散射光芒,照耀着千万人家;“总把新桃换旧符”,天下的人都在取下旧的桃符,更换为新的桃符。王荆公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主张变法,在新年展望变法伊始的新气象,遂写下此诗,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一幅新春图景。
苏东坡的《守岁》中有一句生动展现守岁的情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的画面立即浮现在读者的脑海。
文征明有一首《拜年》让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一种拜年形式,“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拜年递上名帖不求见面,屋子堆满了名贵的帖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诗人也随潮流投送名帖,认为这种形式的拜年简易,但不觉得这种礼节空虚。现在我们纵然天各一方,也能在网络上拜年,拜年变得更为简易了,但这种礼节仍存而且不空虚。
这些诗句中的扫尘,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后来演化成贴对联),守岁,拜年等都是春节传统习俗,已传承千年,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这些诗句也饱含诗人新春之时的情感,这让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我们先辈的所思所想与我们的思维发生奇妙碰撞。新春诗文体现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华民族独有的浪漫。

以前写得征文,写得不好,没有获奖,轻点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