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归因:保护自己的尊严 (文化与社会)

2023-02-16 19:36 作者:Rachel_Chan21  | 我要投稿

视频笔记:文化与社会-归因:保护自己的尊严,by陈昌凯(南京大学)


1958年,海德提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指出在多数归因分析中,“主导性问题是发现行为的原因在人(内在或倾向性原因),还是在情境(外在或情境原因),以及谁最终应该对结果负责。

1967年,Harold Kelly提出,”人们通常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对事情进行归因的“,由此提出了”协变原理“(principle of convariation)。

”如果某因素一旦出现就可以看到某个行为,该因素不出现就看不到这个行为,那人们就会把该因素归结为该行为的原因。“

归因的心理过程包括: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一贯性(cohearency)和一致性(consistence)原则。通过这几个原则,判断结果到底是内在原因还是外部情境原因。

区别性: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

一贯性:行为反复出现,回应这一情境

一致性: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是否也会产生同样行为

个体在事件里的身份,对归因有重要的影响。

1.行动者 --观察者错误:当我们自身是情境的执行者或者创造者,更可能把结果进行外部归因。

内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质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的努力等。

外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响等。

2.稳定--不稳定因素

稳定因素:导致行为表现的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因素、条件、个体品行和特征,比如:个体能力、人格、品质、活动难易程度等。

非稳定因素:易变化、不稳定的各种因素、条件以及个体品性和特征。比如:个体情绪、心境、努力程度、机遇、环境影响等。

结果与归因

1.结果是成功的:

  • 成功的人是自己:内部归因(能力、人格品质)
  • 成功的是他人:外部归因(环境或外在条件)

2.结果是失败的:归因相反(举例:“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的外部归因。)

归因偏差

  1. 自利性偏向(self-serving bias),表现如前述例子。
  2. 自我中心偏见(egocentric bias),如果我们以一定的方式行动,我们会期望其他人也会以同样方式行动。比如,一项行动如果自身愿意执行,就会认为大多数其他人也愿意执行。也可以理解为,把自己的决定加于他人之身。



归因:保护自己的尊严 (文化与社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