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文明经典B课程复习大纲(下)

就文明经典系列B课程,本纲梳理了六本书籍的主要内容,并针对考纲概要中的三十八个问题做出回答。由于个人能力不高并非能周到和完满地回答问题,大纲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相信对复习会起到一定作用。本纲分上、下两部分展开,希望得到您的一键三连!


目录
第一篇《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第二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
第三篇《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第四篇《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
第五篇《社会契约论》(卢梭)
第六篇《论道德的谱系》(尼采)
附 录 各书作者简介编录

第四篇《第一哲学沉思集》
内容梳理
第一个沉思即“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我们有理由普遍怀疑一切,特别是物质性的东西”。这些怀疑包括: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到的东西,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这种怀疑是一种“方法论的怀疑”,是以怀疑为手段,破除旧的教条与成见。
第二个沉思是“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笛卡尔在书中说:“精神可以用它本身的自由,对一切事物的存在只要有一点点怀疑,就假定它们都不存在,不过决不能认为它自己不存在。”通过推论,笛卡尔得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是真实的。
第三个沉思为“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在其论证过程中否定了“无”能产生“有”,“我”这样一个存在不是凭空而生的。“我”在怀疑,且不完美,这样一个既怀疑又有缺陷的东西根本无法产生“我”?因此,“我”只能来自至上完满的存在,即上帝。
在第四个沉思中,笛卡尔沉思“真理与错误”。笛卡尔认为,犯错的形式的理由是缺陷。有些缺陷是上帝的设计,有些错误是意志扩展到理智之外。避免错误的方法之一是不在弄清事实真相前下判断。真理则是:“我把我的注意力充分地放在凡是我领会得完满的事物上,把它们从其余的、我所理解得糊里糊涂的事物中分别出来。”
第五个沉思系“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认为只有一个上帝存在;而且,它过去存在,将来也存在;并且,其他一切事物的可靠性都是绝对取决于它的。
第六个沉思为“论物质性东西的存在;论人的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笛卡尔在这一沉思里阐述了二元论思想:“我”既是精神的,又是肉体的,一个整体中具有两个“我”。精神具有单一、完整、不可分的属性,而肉体是可以分割的。
问题23 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方法是什么?
答:从怀疑外部世界开始,接着怀疑人的身体、梦境、数学等确定性依次增加等对象,最后到怀疑怀疑本身。在怀疑怀疑本身时,发现怀疑本身不能怀疑,在此基础之上,笛卡儿从我怀疑推出我存在,并以“我”作为一个基点推出其他东西存在。因为“我怀疑”是“我思”的一种,所以才说“我思,故我在”,从而得到了对世界的认识。
问题24 笛卡尔如何论证“我”的存在?
答:他首先对感觉进行了怀疑。他认为虽然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但“我在怀疑”这件事本身却是不可怀疑的。怀疑就是思想,思想必然就会有一个思想即“我”存在,这样笛卡尔就从他的普遍怀疑中引出了再也不可怀疑的第一原理,即“我思故我在”。
问题25 在笛卡尔看来“我”包括那些?
答:笛卡尔认为“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而不包括肉体。
问题26 笛卡尔认为“我”为什么会犯错?如何避免犯错?
答:犯错的原因是人的有限的“思”与无限的自由意志;避免犯错的办法是不在弄清事实前轻易判断,同时把自己的注意力充分地放在领会得完美的事物上,把它们从其余的理解的糊里糊涂的事物中分别出来。
问题27 笛卡尔如何论证上帝的存在?上帝有什么性质?
答1:证明上帝观念的存在: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有限一定来自无限,不完满一定来自完满一上帝这个无限观念存在且不来自我;证明上帝质料性的存在:我思维的存在一定需要理由-每个时刻的存在不能凭空说是必然相关的一-我的每时每刻的存在一定需要理由一-我的思维不被我创造一我不知道要么来自上帝。综上,上帝在观念上和质料上都存在一上帝存在。
答2:上帝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主义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由之而被创造的实体。
问题28 笛卡尔如何论证物质的存在?物质有什么属性?
答1:先证上帝存在。人的感官是被动的,“我”只是一个存在于思维中的东西,感官使得“我”认识到外部世界。如果上帝不给我认识物体的能力、又让我觉得是物体给我这种感觉,那么上帝就是在欺骗我,而上帝不会欺骗我,因此我心灵中物体的观念一定来自外部世界。总的来说就是,上帝使我们感觉到物质,而上帝不会骗人,所以物质存在。
答2:广延性。它占有空间,不能思维,是被动的。

第五篇《社会契约论》
内容梳理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政治著作。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社会秩序来源于共同的原始朴素的约定,人类为克服生存阻力寻找一种新的结合形式即社会。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由共同利益所决定和约束、借法律行动。公意并非总能做出明智判断,由此需要立法者的存在;立法者本身没有权力,根本上来讲人民自己(主权者、公意)才有权设立法律。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势,强调政府是主权的执行者而非主权者本身,执政者的只能不是契约的结果而是以主权者的名义行使被托付的权力。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如:人民大会、独裁者、检察官等,古罗马、古希腊均有投票政治的体现。第四卷论述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即宗教是国家的基础,在任何时候都在公民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使公民热爱自己的责任,应该宽容一切能够宽容其他宗教的宗教。《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革命运动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问题29 社会是如何产生的?(即人如何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
答:自然状态下的个人由于不具有独自克服自然条件下自我保存困难的能力,于是团结起来形成了联合力量来“克服这种阻力”,形成了早期的规模社会。这种联合方式满足奉献和权利公平性、转让的完全性和体现共同意志的要求。
问题30 人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1)人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具有国家成员和主权者的双重资格。
(2)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人的自然权利受到约束。
(3)人生来平等,必须同等奉献和享有。
(4)人不再是自然人,人的道德与灵魂的高尚凸显,人的意义得到体现。
问题31 什么是公意?公意有什么权力?公意与众意有什么区别?
答:公意是公民们全体一致的决定,多数人的决定同样可以构成公意。
答1:立法权。
答2:公意只着眼于公共利益,而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的正负极端抵消即是公意。
问题32 政府是如何产生的?
答:私有制的产生导致社会成员在经济上的差别,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订立契约形成了最初的政府。立法权是政治体的意志,行政权是其力量,公共力量需要一个适当的代理人将主权者的行为结合在一起并按照公意指示而活动,政府即为主权者的执行人。
问题33 政府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
答:政府的形式取决于行政官的人数,行政官与政府的比例应当是臣民与主权者的比例成反比,即国家越大,政府越小。政体没有绝对好坏,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与面积大小。
问题34 衡量一个好政府的标准是什么?
答:通用标准是公民人口数量。
问题35 如何防止政府腐败?
答:通过公民集会预防政府腐败,坚持共同意志;有权以和平方式解散政府。

第六篇《论道德的谱系》
内容梳理
《论道德的谱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编著的伦理学著作,阐述了强者和弱者的道德谱系,探求善与恶的起源是“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对好与坏的观念,早期的善贵族阶级中用于凸显精神和道德高尚的,贵族阶级并没有所谓的善恶,与之相对的奴隶阶级的“普通”“低贱”是贵族阶级“好”的对照;有善恶之分的应该是奴隶道德,处于平民阶层的下层人是充满怨恨的,他们制定了道德标准假想和定义了恶与恶人,在此基础上继续设想了好与好人,也就是他们自己。尼采批判这种奴隶道德,认为奴隶道德的胜利是对道德谱系的颠覆及其厄运。
尼采把奴隶道德的形成指向了传统基督教道德和虚无主义,探讨了良心、良心谴责、负罪感的产生和人们因此而信仰上帝的虚无主义,同时还批评了禁欲主义没有道德价值同时使人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加深了自我贬低,他认为战胜上帝和虚无主义的时代必将到来。
问题36 你猜区分哪两种道德?这两种道德的善恶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他们有什么主要原则?
答1: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答2:(1)主人道德:最初的好用于指代贵族阶层的精神和道德高尚,坏的概念源于表示奴隶特性的“普通”、“低贱”、“粗俗”的概念转化,主人道德本身没有明确的善恶观。
(2)奴隶道德:平民阶层为了对抗贵族的价值观而设定了善恶标准,他们充满怨恨并假想了“凶恶的敌人”和“恶人”,并将自身设想为作为对立面的“好人”。
答3:(1)主人道德:善就是做世界的统治者,恶就是被压制被压迫被剥削。
(2)奴隶道德:善是善良、谦卑、同情等表现出软弱和依赖奴隶的美德;
恶是决断、冷漠、傲慢等表现出强大和独立奴隶的恶习。
问题37契约论如何演变出负罪感、良心等道德情感?
答:(1)良心:尼采首先把人定义为可以许诺的动物。正是由于具备了许诺的能力,人就有了一种关于力量和自由的骄傲意识,并可以行使主权,对自已的行为负责。当这种骄傲的责任意识转变成一个人的本能之后,尼采认为这种本能就是良心。
(2)负罪感:引入了惩罚、债务、正义等概念的分析,尼采认为它是来自于欠债这个物质化的概念,是一种债务意识。
问题38 禁欲主义最大的主张是什么?
答:以生命否定生命、感觉和世界,以自我禁欲来寻求自我意志,在虚无主义中寻找目的。

附录各书作者简介编录(百度百科)
1.荷马
荷马(约前9世纪一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相传记述了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一一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他的杰作《荷马史诗》,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和伦理观。
2.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一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腊 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客观的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历史科学”之父。
3.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1571年-1579年,进入斯特拉福文法学校读书。1587年,开始演员生涯,并开始尝试写剧本。1591年,创作的戏剧《亨利六世中篇》《亨利六世下篇》首演。1592年,创作的戏剧《理查三世》首演。1595年,创作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首演。1596年,创作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首演。 1601年,创作的戏剧《哈姆雷特》首演,引起文坛关注。1603年,创作的戏剧《奥赛罗》首演。1605年,创作的戏剧《李尔王》首演。1606年,创作的戏剧《麦克白》首演。1614年,离开伦敦,返回故乡。1616年4月23日,在故乡去世。
4.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1596年3月31日-1650年2月11日),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安德尔一卢瓦尔省的图赖讷(现笛卡尔,因笛卡尔得名),1650年2月11日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
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是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并为欧洲的“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笛卡尔最为世人熟知的是其作为数学家的成就。他于1637年发明了现代数学的基础工具之一-一坐标系,将几何和代数相结合,创立了解析几何学。
同时,他也推导出了笛卡尔定理等几何学公式。值得一提的是,传说著名的心形线方程也是由笛卡尔提出的。在哲学上,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他是欧陆“理性主义”的先驱。关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最著名的就是他那句“我思故我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又名《形而上学的沉思》)仍然是许多大学哲学系的必读书目之一。
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尔将其坐标几何学应用到光学研究上,在《屈光学》中第一次对折射定律作出了理论上的推证。在他的《哲学原理》第二章中以第一和第二自然定律的形式首次比较完整地表述了惯性定律,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这些都为后来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卢梭
卢梭(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1778年在巴黎逝世。
6.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一键三连!上篇请进入UP主个人页面专栏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