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云技术、元宇宙的未来——没有了实体书店,出版、阅读还是那个出版、阅读

文/杜辉
一说到实体书店,很多喜欢看书的人就会产生一种特有的情结,下意识地把实体书店与阅读和出版挂上了钩,认为彼此相生依附。所以,这些年对于实体的消亡成为了很多出版从业者与读书人的关注点,如何拯救实体书店则成了这个群体一个期望。
是先有了吃饭行为还是先有了饭馆和食堂?难道没有了饭馆和食堂,我们就不吃饭了嘛?就算我们不去餐馆、试探了,不是外卖兴起了嘛?当然这么比喻,不是完全恰当,但大体意思如此就凑合吧。不杠,您开心就好。反正客观事物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阅读是人的一种需求,出版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一种行为,而实体书店只是这种需求和供给行为的一个通路而已。没有了这种通路还会有其他通路。曾经的地摊、图书馆、网上书店、其他店铺兼卖图书,等等都是通路。技术进步了,还增加了电子图书、电子阅读、碎片阅读等形式和通路。虽然咱不是预言家,无法预测未来还会有其他什么样的阅读及信息获取形式,但新事物的涌现则是无疑和必然的。
一种事物的消亡和一种新事物的兴起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的可见,有的则是潜移默化。在我们并不关注中,有些事物就消失了。在我们未曾关注中,有些事物则悄然出现了。有几个还能记起曾经几乎每条街都有的音像店?曾经音像制品火爆的年代,其利润可远超巅峰时期的图书。曾经火爆的时候,北京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各种音像店的身影。但是渐渐的,一家又一家的音像店关门消失了,就是残存在书店一角的音像制品货架也渐渐撤架消失,但我们对音像制品的需求消失了嘛?获取、购买行为消失了嘛?都没有,只是转换了渠道,转换了平台。音像制品也从曾经的唱片、磁带、光盘等物理载体,成为了互联网上的数字流。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虽然不太值钱,市场有限,但其还是在很多人心中存有特殊意义。其价值虽然在减弱,但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顽强的刻印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所以,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把实体书店和图书做了关联,划了等号。但如同刚才不恰当的比喻一样,没有了实体书店,出版行为目前还会存在,大家的阅读也不会有多少改变。就算哪天纸质图书消失了,阅读也还会存在。因为人类文明对于信息的需求,永远会存在。这个就是剥离掉书店、纸质图书等外壳后,出版与阅读的核心与本质。
大疫三年,传统的零售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餐饮行业在众多行业里有一定代表性,经常停业、上座率大幅度减低、利润减低(个人感觉,很多店为了增加客流量,以优惠促销手段拉客流)。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的餐饮企业关门、倒闭。众多连锁经营的知名餐饮企业也通过减少门店来勉强维持。其他众多传统的零售行业也通过让实体店上网来自救求生。出版行业在疫情之前,其实已经被网店渠道冲击得失去了主动权,并被逐渐边缘化。所以在大疫三年后,除了少数出版从业者和阅读铁粉,实体书店的存在与否已经被大众所淡忘,甚至很多人都会有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的错觉。
这三年的行业数据,官方的有,开卷的有,还有其他零零散散的。行业总体零售规模是下滑或滞涨,网店渠道虽然增幅下降,但规模还是在增加。而实体书店渠道的市场规模则是坠崖式下跌。当然,这两年以抖音、并夕夕为代表的两种新的渠道和销售模式则爆发式增长,但这应该算另一个话题,他们总体是把书卖给不看书的那个群体。由此有个笑谈,说这三年书店没有发生过疫情,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反过来想则因为书店是最没人去的地方,所以才安全。由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大家不去实体书店了,但总的购书、阅读,大体不受影响。
本来这种市场的变化、渠道的转变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但因疫情这个外力的冲击,则将这一过程大大加速,并且在局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书店倒闭了,一些书店关门了,更有一些书店闹出了欠薪、欠债的丑闻。曾经很多被行业内外誉为模范的标志性书店颓然倒下,这让行业外的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问题早就存在,只是因为疫情让问题爆发,让他们可以享受的光环提前结束。一个没有稳定盈利模式的事物在市场中必然不能生存,这就是市场规律,不可逆的。
当然这几年也有新的书店开业,但这不算常规操作和普遍行为。在赚钱的行业也有赔钱的企业,在赔钱的行业有赚钱的企业。如果这个个体的商业模式不可复制和推广,则我们没必要关注。因为有些书店本来就不是为盈利而开的,有些则并不需要盈利它也能开,还有的就算开了什么都不干也会有丰厚的补贴收入。这些都不是市场下的模式化经营,没有讨论的意义,因为你我都不可能去复制。
技术进步,O2O营销模式的推广,生活习惯的改变,等等、等等,各种因素都在改变着曾经的生活方式与市场模式。在出版业尚未消化接受这些事物的时候,云技术、元宇宙的概念又快速兴起。实体店及实体书店的未来真的到了一个被转折点。庞大的店面、高昂的成本,让商业模式从根本上丧失了竞争力。网店对实体店的重要冲击之一就是折扣,而正常的折扣(当然还有非正常的烧钱引流折扣)主要是来源于省去实体渠道后的成本降低,与网络集中流量后的批量化定制。消费者需要的是方便的购物体验,物美价廉的商品,而渠道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唯一选择,所以实体店的改变是必然的。
我们可以试想在云技术及元宇宙的概念下,未来的实体店应该是向中小型化发展。这样节约了房租、人工及其他诸多成本。消费者在店内可以通过AR设备、云技术,一样浏览商品、样本。购物体验虽然会有差别,但年轻的消费者成长起来后,这些新事物就自然而然的接受和习惯了。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实体店,消费者在家中就可以通过AR设备去云端店进行商品的选购与体验。
电影《头号玩家》中的世界并非那么遥远,也许在你我有生之年就可以体验。所以,实体书店该消失就让他消失吧,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事物也终有终结消散的那天。实体书店以不同的形式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告别,怀念,但无需留恋。因为,新的事物会更好,更便捷,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益处。出版从业者与其把精力浪费在一个必然消散的事物上,为什么不把精力去用在面对未来的新机会上?做人做事都需要学会做减法,减去无效、低效的事物,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在更大收益的事物上,投入在迎接未来趋势的事物上。对昨天执迷,对旧事物抱残守缺,结果只能是成为殉葬品。加油吧,出版业的社畜们,如果还想明天继续做出版,就尽快做些积极、有益的努力与改变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