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或者猇亭之战(Xiāotíng,今湖北宜都北),是221年7月 至 222年8月,蜀国刘备对东吴孙权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刘备在益州称帝后,为夺回荆州,又可以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一方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陆逊观察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为吴军制定的战略是先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蜀。陆逊率军与刘备在夷陵一带相持6个月后,在222年6月,陆逊在夷陵用火攻打败刘备大军,刘备只身败逃回蜀囯。夷陵之战的胜利是陆逊灵活运用《孙子兵法》的结果,而刘备的惨败,是刘备违背了《孙子兵法》的必然结果!
“强而避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这就是陆逊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战略的体现。陆逊发现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陆逊制定的战略是先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所以陆逊指挥吴军有序撤退,一直撤到了对吴军有利的夷陵地带并坚守。相持了6个月,以等待刘备军队的“虚”出现,刘备在战略相持中,因当时天气酷暑,热气逼人,刘备只好命令让军营驻扎在深山密林里,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刘备军队的“虚”已经出现,陆逊准备“击虚”---火攻即将到来…
“火攻有五,一曰火人…”刘备命令大军驻扎在深山密林中,为陆逊的火攻提供了条件。“发火有时,起火有日”,天气酷热和深山密林是火攻的必备条件,陆逊看到时机成熟后即命令吴军士兵们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火攻蜀军连营,顿时火势猛烈,蜀军兵众尽死,刘备乘夜突围逃入永安城(白帝城,今重庆市奉节东)。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当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之时,孙权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竞然拒绝了。看来刘备真的不懂兵法,孙权求和,正是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孙子“伐谋”而“全胜”的最高境界。刘备没有釆用最好的“伐谋”战略,却釆用了最差的“攻城”战略。可以说,刘备拒绝了唾手可得的胜利,他就离失败越来越近了…
夷陵在《地形》上属于“隘地”,在《九地》上归于“轻地”。“轻地则无止”是《孙子兵法》中的用兵法则。刘备命令蜀军将军营驻扎在夷陵一带的深山密林里,以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这是刘备非常致命的错误!按照兵法规则,刘备应该在夷陵“进不能进”的时候,及时主动撤回蜀国境内,以等待下一次进攻机会。蜀军停在夷陵不动,再次说明了刘备不懂《孙子兵法》,他领兵与陆逊对垒必败无疑!
在白衣渡江中,陆逊协助吕蒙已经黄莺初啼,展现了他部分的军事才能。而在夷陵之战,陆逊再次完整展现了他的全部的优秀的军事才能。陆逊对《孙子兵法》的灵活运用能力,远远超过了三国时期刘备、关羽等将领。从孙子视角观察,陆逊的胜利是必然的,刘备的失败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