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能否战胜自己

2023-04-06 00:05 作者:文博会掌门人  | 我要投稿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原文】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通晓,明白。

【翻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解读】

本章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孟子说,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原文】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注释】

①贤:贤人,有贤德的人。齐:看齐。

②省.反省,检查。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解读】

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据史载,苏轼在年少的时候,他的母亲程氏教他读《后汉书》。当读到《范滂传》的时候,苏轼为范滂母子大义凛然的精神感动,就问自己的母亲说:“如果有一天,我做官成了范滂,那母亲将如何呢?”程氏回答说:“你要是能像范滂一样为国尽忠,我难道不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吗?”范滂是东汉名士,因清廉正直而得罪权贵。第二次党锢之祸时,十常侍诬陷范滂,下令将他逮捕。许多人劝范滂逃走,不少地方官甚至有意纵放。但是,范滂的母亲却劝他学习李膺,慷慨赴义。苏轼母子这番对话,就是典型的见贤思齐。也正因为有这样向善自省的修为,苏轼后来才成为一代贤士。

见贤思齐,是寻找一个进德修身的人生榜样;而见不贤内自省,则是找一个反面典型。以正面形象作指引,以反面教材作镜鉴,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其实,一个人起点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满身错误而不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正如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追悔可耻的行为就是对生命的拯救。”什么叫追悔,说白了就是正视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非但不能自省,还自欺欺人,觉得都是别人的过错,自己只是受到了牵连而已。对于这种人而言,他们很难会正视自己的错误,更不希望有人将他的缺点给揭露出来。对于别人的批评,大多会采取文过饰非,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就像已经发现了堤坝上的裂缝,却不进行修补,只是在上面涂上一点水泥将缝隙掩盖住。从表面上看,堤坝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洪水猛烈地冲击下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原文】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注释】

①几(jī):轻微,婉转。

②劳:劳心;担忧。

【翻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解读】

如何劝说父母

在本章中,孔子讲到了孝敬父母的问题。在他看来,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就是忤逆的表现。

其实,在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得体地处理这些矛盾。家中的矛盾,有时候是因父母而起,有时候是父母与子女共同造成的。如果的确是父母的不对,做子女的该如何劝说父母,让他们知错改错呢?这个时候,做子女的应当多体谅父母,他们也是普通人。

即便是圣贤也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再者说,作为子女,在遇上父母的失误或过失时,若是直言规劝,与父母大吵大闹或对其不理不睬,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到父母的心,于情于理都不符合孝道。而且,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是仅靠耐心或解释就能解决的。有些时候,大家也须懂得婉转的道理。比方说,做子女的可以利用婉转的方式劝说父母,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同时,还要注意,父母作为我们的长辈,在学识和人生经验上都要丰富一些。因此,在对父母进行劝说时,一定得注意好自己的礼仪态度,不能把话说得太直太露,咄咄逼人。

在《后汉书》里中就记载着这样的一篇故事:战国时的乐羊外出求学,有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家里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有一天,乐羊的母亲嘴馋,就把邻家的鸡偷来宰杀了。乐羊的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很不满意,不过,她却没有正面提出批评。当婆婆把鸡肉端上桌的时候,她却伤心地哭了起来。婆婆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哭,她答道:“因为家里面穷,我又没侍奉好您,才让别人家的肉上了咱们家的桌,我是为此而伤心啊!”婆婆听后,觉得十分惭愧,就将那鸡肉给倒掉了。乐羊的妻子规劝自己的婆婆,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并采用委婉的方式,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些父母的确是挺通情达理的,有了过失时,对子女的劝说比较容易接受。但是,有些父母则比较固执,明明是自己错了,却硬是不愿承认或悔改。若是碰上这种情况,我们更不应和父母吵闹,大家应多学学乐羊的妻子,开动一下脑筋,多想出些巧妙的办法,有策略地提醒劝说父母。不过,无论我们想出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要以尊重父母,不能伤父母的心为前提,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原文】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解读】

地理环境似乎能决定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中国是陆地国家,尤其是政治核心历来居于内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刀耕火种,男耕女织,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生活空间就在本巷、本村、本乡、本县、本市、本国。

这样的生产方式又产生了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由此也便重人伦,厚情谊。

而海洋边国家的人就不同,他们以捕鱼为生,为了捕到更多的鱼,必要逐渐远游,目之所及,海阔天空,心态就开放。远游到异地,还会产生交换,商业和贸易就会发达,也便生了侵略之心。再远游,就发现了新大陆;当然也发生了血腥的屠杀。

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今天就简单了,再也没有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了。一封E-mail、一个电话,就算你在地球的另一端,也能天涯若比邻,远游反倒成了光荣的事情。你的孩子在哪儿?美国呢!一脸的幸福和骄傲。只是,人情越来越稀薄。孩子与父母,就快剩下一个空中的电波和屏幕上的符号了。

冯志亮,字启玄(冯启玄),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冯启玄)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能否战胜自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