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价调查系列1——贵单位属于何种类型?
快车通道:
ISO 14064-1系列汇总
汽车行业碳中和系列汇总
广东汽车碳足迹系列汇总
汽车左B柱LCA系列汇总
汽车白车身LCA系列汇总
废旧轮胎再生橡胶系列汇总
动力电池发展趋势系列
磷酸铁锂专家交流汇总
磷酸铁系列汇总
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系列汇总
碳减排制度系列汇总
CCER制度系列汇总
CCER 项目减排效益测算系列汇总
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系列汇总
绿电专家交流汇总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中国碳价调查系列的相关知识,大纲如下:
一、贵单位属于何种类型?
二、贵单位目前是否被纳入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三、在贵单位的管理结构中,您担任什么职位?
四、贵单位在中国的年能耗是多少?
五、您对未来几年试点地区的最高与最低碳交易价格的预期是什么?
六、您预期发电行业过渡到全国交易体系将如何影响地方市场的价格?
七、您认为还有哪些行业将准备好加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八、您认为哪一种是最好的配额分配方法?
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定的基准线是否足以鼓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十、您认为基准线应多久更新一次?
十一、您预计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将在什么时间启动排放配额拍卖?
十二、您认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行)》是否满足交易体系的需求?
十三、您认为何种措施能够最为有效地确保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十四、 您认为公布碳排放数据何时可能成为强制规定?
十五、您认为需要公布何种数据以增强市场的透明程度?
十六、您认为何种惩罚/激励机制能够确保高比率的履约?
十七、您认为非排放行业何时能够参与全国碳市场?
十八、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您认为何种碳金融产品最适合被引入市场?
十九、除了 CCER 以外,您预计还将会有哪些碳抵消信用产品可被用于全国碳市场?
二十、您预计在碳抵消信用的使用方面会有何种限制?
二十一、您认为您是否能够熟练操作全国碳市场的注册登记系统?
二十二、您偏向在何时交易(出售或购买)配额?
二十三、您认为当前全国碳市场的碳价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二十四、您对未来全国碳市场的碳价预期为何?
二十五、您预计中国是否将规定绝对排放目标?
二十六、您认为贵单位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方面准备是否充分?
二十七、贵单位是否有指派专人岗位或成立专门团队来负责碳排放交易相关工作?
二十八、贵单位是否参加过有关碳交易的培训?
二十九、贵单位是否制定了参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履约策略?
三十、贵单位是否设定了减排目标?
三十一、贵单位是否在子公司之间进行了内部配额分配?
三十二、您预计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否会影响投资决策?
三十三、 您预期电力市场改革将于何时允许碳价从发电企业传导到终端用户?
三十四、 您预期中国碳排放将于何时达到峰值?
三十五、中国的碳中和目标是否会影响贵单位的碳排放管理策略?
三十六、您对欧盟拟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有哪种程度的了解?
三十七、您预计碳边界调整机制是否将影响您所在企业对欧洲的出口?
今天分享第一部分:贵单位属于何种类型?
问卷共收集到了 417 份符合条件的反馈。与 2020 年(567 人)、2019 年(389 人)、 2018 年(317 人)、 2017 年(260 人)、 2015 年(304 人)和 2013 年(86 人)的调查相比,2021年的受访者人数位居第二。本调查收集到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从业员的意见,广泛征集了来自中国碳市场专家群体、咨询机构和学术专家顾问的大量反馈。因此,本调查是对中国碳市场各参与方的观点和预期的合理 体现。除非另有说明,本调查中的百分比是指对某一具体问题提供了答案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 的受访者不包括在内。
问题:贵单位属于何种类型?
在 417 名受访者中,76%来自控排企业,其中 49%来自已被地方碳市场或全国碳市场纳入的企业。在控排企业中,发电行业占比最高(受访者比例为 33%),其次是建筑材料(包括水泥)(20%)、钢铁(7%)、化工(6%)和有色金属(5%)行业。10%的受访者来自碳市场相关服务提供商,包括咨询服务、核查服务、碳抵消项目开发和碳交易服务等,3%的受访者来自研究机构。其他受访者则来自学术界、金融业和地方政府。

16%的受访者所在机构来自北京。32%的受访者来自碳市场试点地区,67%来自非试点地区,只有两名受访者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机构,占比 0.5%。来自北京的反馈率相对较高,一方面反映了决策者、咨询企业和专家群体多集中在首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项目合作伙伴在北京拥有更强的人脉网络。除北京之外,受访者还多集中在山东 (8%)和湖北(7%)。随着调查的逐年开展,受访者的地理分布面也越来越广,这也反映出全国各地参与碳市场的程度越来越高。
中国碳价调查系列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明天和大家分享第二部分的内容:贵单位目前是否被纳入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
免费服务:
(在公众号发送以下关键字可以查看相关系列的内容)
国际碳市场,中国碳市场,碳中和,碳交易,碳资产,碳计量,碳排放,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案例,ESG,CCER,CCUS,电池回收,锂电池,电力碳中和,电价政策,抽水蓄能,汽车碳中和,碳汇造林方法学,磷酸铁锂专家交流,磷酸铁,林业碳汇专家交流,钢铁碳中和,氢能,ISO14064-1,绿电专家交流,广东汽车碳足迹,汽车左B柱LCA,汽车白车身LCA,碳减排制度,CCER制度,水泥碳中和,玻璃碳中和,化工碳中和,废旧轮胎再生橡胶LCA,发达国家碳排放政策,动力电池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案例,可持续发展调研,商业建筑碳中和,智慧园区,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数据中心,华为零碳智慧园区,中国乘用车双积分,低碳供应链
付费服务:
1、个人和企业层面的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培训
2、上市企业组织层面碳盘查、产品层面碳足迹、碳中和规划、碳配额资产托管、国内外碳信用申请和交易(CCER、林业碳汇、VCS、GS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