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14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麦克白》repo
场次:4.14 座位:11排6座
写在前面: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可能有和各位观点不同的地方,欢迎大家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来友好交流
·原著党视角,有大量现场版和原著对比的内容
·提及其它剧真的没有拉踩的意思!求各位轻点喷!
·第一次写repo,逻辑有点混乱,各位见谅
看完真的完全平复不了心情,真的太惊艳太震撼到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了 其一,广话版《麦克白》对原著党真的太友好了。因为本人曾经把原著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基本上主要情节都还记得,而且也吃过法语音乐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苦头,所以在演出前要不要刷原著这点上还是有所疑虑的(毕竟要是看的时候发现省略或改动的东西太多原著党真的会特别失望)但是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先刷原著再去看剧,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原著里的大部分台词基本上都被1:1复刻了一遍,是那种原著党听到上句可以接下句的程度!而且选择的也是最通行的朱生豪译本,不需要像当年的《第十二夜》一样要对着角色表想好久这个人物在一般的译本里叫啥。幕间休息的时候跟朋友拿了原著出来重新品味真的感动到要哭了啊啊啊啊 (当然删改还是有的,后面细写) 其二是布景和舞美。广话的布景一直都是简单但是又能切题,这次的布景也是。灰暗厚重的舞台装置和悲剧的基调特别相称。舞美灯光的安排非常炸裂,个人最喜欢的场景是上半场最后台上众人点蜡烛为国家祈祷的场景(by the way, 这部剧里的蜡烛都是真家伙,可以看到冒白烟、蜡油滴下来那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这样舞台上所有角色一起点起蜡烛祈祷(或默哀)的场景,总是感觉很震撼很圣洁hhh另外就是最后一个场景了,在一片令人目眩的光明之中,马尔康站在舞台的制高点,麦克德夫引剑与麦克白交战,生者与死者分立两侧,一同注视着麦克白接受刀剑的审判走向死亡,虽然原著没有这样安排但还是特别喜欢( ̄∇ ̄) 其三就是情节的安排。上面说过情节是遵照原著走的,但是有一些情节是叠加呈现的(感觉有点像蒙太奇?)比如原著第三幕中第二场麦克白夫妇的对谈和第三场班柯之死就是交织推进的,第五幕中的大部分情节都合在了一起写,基本上就分成了两部分:麦克白夫人梦游和麦克白和马尔康军队的决战(顺带提一下,即使本人很喜欢最后一幕,可还是想说战争的部分个人感觉有点潦草,虽然正式演出的确很难也没必要像原著那样用七场戏来详尽地复刻决战的场面,但是广话版似乎又有点太……言简意赅了?有点意犹未尽就戛然而止的感觉) 其四,演员大大们都太神了好吗!每一个角色都特别符合我读原著时的想象,情感拿捏得真的很厉害 其五,谢幕。广话的谢幕总是幕布拉开时人物还定格在剧中的动作,然后再慢慢切成谢幕的状态,或说从角色中脱离出来重新成为演员,有一种如梦初醒的迷离感 顺带提一下配乐,很契合剧情不说,就说一点:麦克德夫的妻儿对话那一幕,配乐是风笛演奏的。广话在这种小细节上真的很有巧思。 个人最喜欢的情节:第一是班柯显灵,用极其敞亮的舞台渲染出了恐怖感,现场看真的很有味道(同样提前看了原著的朋友说ta都做好了心理准备,班柯一出场还是被吓到了)还有就是马尔康装颓废骂自己来试探麦克德夫的桥段,皮到让我差点忘记了这是一部严肃而沉重的悲剧(以及手帕这个小意象真的特别有意思啊哈哈哈) 总而言之就是,真的很好看,太值了。原著党已经满足到落泪了(T . T) PS:剧中有明显删节的部分: ①人物:一些只出场了一次,或者没啥重要戏份的人物被删掉了,比如麦克白的侍从西登,以及赫卡忒(赫卡忒原本的台词有部分由三个女巫承担)当然删去的人物不止这些,但是不影响观感 ②情节与台词:前面已经有一点提及了,另外删去的还有:原著三幕一场麦克白与刺客的谈话,以及第四幕第一场里那段被《哈利·波特》电影谱成了插曲的女巫炼药歌(另外,这里原本幽灵们一个个出现预言未来的场景变成了幕后有人读台词;班柯的鬼魂带着子嗣逐一登场的桥段也改成了三个女巫围着麦克白念了数次“班柯的子孙会相继为王”)还有就是麦克德夫的妻儿在刺客闯入之后和刺客的对话。暂时想到的只有这么多,欢迎各位补充。 题外话: ·这次的场刊好厚啊hhhhh感觉是广话出过最厚的场刊了吧
最后面的一本就是场刊,侧面看有厚度
·看网上才知道麦克白夫妇的演员是真夫妻啊hhh怪不得凯旋归来的时候夫人吻了麦克白 ·意外发现学生党竟然不止我和我朋友,欣慰(?) 后记: 这篇repo一直从我回到家写到了半夜一点有多,第二天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还是继续修改。一直以来看戏都不写repo,因为总感觉那股兴奋劲儿刚看完的时候有,但是真正付诸笔尖又写不出什么。但是这次我为《麦克白》破例了。 首先是因为这部剧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本人是非常忠实的莎剧粉,当年因为四大悲剧入了戏剧坑。《麦克白》是个人在四大悲剧中喜爱程度仅次于《哈姆雷特》的一部,所以听说能在现场看的时候真的兴奋到要疯了,马上约了朋友一起去看。 其次是因为十三号剧院,或说广话对我的影响。当年刚入坑莎剧就在地铁站里看到了广话版《第十二夜》的海报,由此踏上了观剧之路。这么说吧,广话版的《威尼斯商人》曾经就是我心目中的标杆之作,但是这次《麦克白》又一次把我震撼了,可以说比4月1日广州场《安娜·卡列尼娜》谢幕时大家一起拍大合照的场景还震撼。真的没想到四年过去重回十三号剧院就可以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突然就有一种漂泊在外许久之后终于回到家的温暖和幸福感(要是时间允许我可能就加场了hhh)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这是我疫情之后看的第一部话剧。曾经我接触的第一个剧种就是话剧,在现场看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话剧。随着对戏剧的了解日渐深入,我也接触了更多的剧种,戏曲、音乐剧、舞剧、歌剧……逐渐让我眼花缭乱,沉醉其中。当疫情的阴霾将散之时,在票务网站上看到了熟悉的剧目、熟悉的剧院,这才惊觉自己在戏剧的世界里走得已经如此之远,远到几乎望不到曾经的起点。当我和朋友们将四年之前的观剧流程重新进行一遍,回到十三号剧院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突然感觉我又成为了那个12岁时和父亲第一次走进剧院、坐在座位上望着台前低垂着的幕布,不知道应该期待什么的孩子。我想起我走进剧院的初心,就是我内心对戏剧最纯粹的热爱和渴望。 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有一句经典台词:你只能向前。时间不能倒流,我不可能重新成为曾经的自己,但是在观剧之路上每走出一段,回头再望一眼来时的方向,更能让我铭记戏剧之于我的意义,使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其实还有很多话想说,但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就此搁笔吧。下个月的《复活》,等我。
感谢@Lit-垣 @一只阿翘 陪我度过这个不眠之夜
最后,世界读书日快到了,祝莎翁生日快乐。
图源网络
最后的最后,许愿未来能有《哈姆雷特》《雷雨》《吝啬鬼》…… 还有就是能等到《玩偶之家》复排吗,去年错过了现在好悲伤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