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你去健身的最大障碍,不是金钱,时间,是人性

写在前面:
干了十多年互联网,今年大跨步转行进入健身行业,第一次作为从业者而不是爱好者的角度,去进行观察和思考,接下来我会把这段时间的一些想法,做个小小的年终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参考和启发,本文是第一篇,后续暂定两篇,陆续更新,标题为:
中国不需要这么多健身房,更不需要这么多健身教练
团操课的流行密码
—————以下为正文:—————
以前,当我还是一名爱好者的时候,会觉得健身对大多数人都是个刚需,毕竟有谁不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身材好看?
但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
健身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个伪刚需,即使是广义的,像跑步,打球,游泳等等这些健身形式都算上,数一下你身边会去健身的朋友,也永远只是少数。
很多人以为,我没法去健身,是因为金钱或者时间不够的关系。
不是的。
每天都有人问,“老杨,你的工作室在哪里”?
“在宝安,建安新村”。
“好,这段时间我比较忙,等忙完了就来找你上课”!
“好的”!
然后他就消失了,仿佛从来没有问过我。
每天还有人问,“老杨,你的健身课要多少钱”?
“新手入门课程400元一节,每节约2小时”“提高课程为期2天,1700元”。
“好,等我发工资了就来找你上课”。
“好的”!
然后他就消失了,仿佛从来没有问过我。
如果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健身房里,来来回回的就那么几张熟脸,其他都是陌生面孔,隔几天就换一批,尽管他们装备很齐全,看起来斗志也很高昂。
那些天天去健身房的老熟人应当心怀感恩,如果没有这些庞大的陌生面孔支撑,你不可能以一两千块的低价办一张健身年卡兼澡堂票,折合每次仅需不到10块钱,就能天天看新鲜妹子以及免费搓澡,搓多久都可以。

作为一名从业者,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健身,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去健身,包括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因为阻碍你去健身的最大障碍,是人性。
健身和读书一样,都是反人性的。
两者都需要一遍一遍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逐渐建立有效的神经链接,才能熟练掌握,取得明显效果。
然而我们的大脑天然厌恶单调的重复,所以当你做重复操作时,最好能有一个及时反馈,来给大脑一点点奖励。
就像游戏里面打怪升级,重复打怪难道不是最无聊的事情吗?
但每打死一只怪,你的经验条涨那么一丁点,哎,你就又能忍下去了。

可惜的是,健身,读书,它能给你的成果反馈,都需要长期才能体现,而我们的大脑,对长期的激励和反馈,就实在没那么感冒,所以啊,你宁愿打游戏,刷短视频,浏览段子,这比健身可有意思多了。
那还有什么理由要坚持健身,自虐啊?
这是人性中的 懒惰 。
健身的效果反馈,非常依赖正确的方法路径,否则你累死累活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发现,自己仍然没有一丁点的训练痕迹。
初学者很少能意识到,自己缺乏正确的指引,他们只是看完营销号发的,鸡血满满的“跑步的十大好处”,简单易行的“三个动作练就完美胸肌”,以及不知道被人ctrl+v多少遍,图片都变绿了的“史上最详细健身动作图库”,然后对着配图的生化模特流一阵子口水,就冲去健身房了。

什么?跑步还要学?我三岁就会跑了!
健身不就一个字,干就完了?还要动脑?
视频里面的模特身材那么棒,我就照着他示范的做,有什么问题?
这是人性中的 傲慢 。
最后,健身又是个非常容易卖幻想和焦虑的行业,拜一些机构、营销号所赐,
“你省下的健身卡钱,早晚会花在医院”
“不健身就是loser,健身就提升性功能勾搭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控制不了体重,何以控制人生”
——说的好像北方那位80后白马王子的人生,过的比你们健身教练惨似的。
所以前段时间,艺人高以翔去世的时候,网上有个热门问题:
“高以翔酷爱健身,为什么还会猝死?”
无数吃瓜群众把健身等同于修仙,你要是敢说自己健身,能跑的过博尔特?打的过泰森?搬砖比工人搬的又快又好?哎呀,你们健身的居然还会感冒,还会猝死?
那你健的是个鸡脖啊!
实际上呢?
健身无非能够一定程度提升你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但它们更与你的合理膳食、规律作息、压力调节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健身只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如果这三点你做的不好,然后寄希望于健身能够吊命,乃至于让你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是人性中的 贪婪。

然而韭菜毕竟长的没那么快,越割越少,这也是整个健身行业,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获客的难度越来越高,因为对市场盲目乐观,以往更依赖各种销售手段而不是专业技能服务,来促使大量的,原本不那么想去健身的客户,产生冲动消费,从而一步步扩张的传统商业健身房,势必要大批量地出清。
这是最近几年,不少知名连锁商业健身房倒闭的根本原因。
所以,如果你对健身暂时还没什么想法,这真的没有关系,它不是刚需,不要被漫天鼓吹的焦虑所绑架,你只要做好合理膳食,规律作息,调节压力,你的身材和健康状态,差不到哪去,只是相对而言,你开始健身以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往往能更容易做到这三点,与健身相辅相成。

世界上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如此,不去做它,最多是享受不到它的好处,但不至于有什么明显坏处。
所以,那些“生前必去的20个地方”“人生必读的50本书”“健身必练的10个动作”。。。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目的你都懂的。
我真心希望,健身这个行业,规模可以小一些,从业者少一些,那些现在还不太想健身的朋友,不需要被哄骗过来开卡,从而丧失对行业的信任,彻彻底底地这辈子不会再碰健身。
而当你想要开始健身的时候,也不需要花费太多鉴别的成本,就能轻易找到可信任的场馆和教练,获得自己需要的技能服务。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