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熟年》不励志?中年失意学学她!张春梅被逼辞职成养老专家
《熟年》播播停停,停停播播,终于快要大结局了。根据剧情预告,剧版《熟年》和小说原著相比,的确做了很大的改编。
倪伟强也不是原著中的样子,也没有患上癌症。在剧版中,他的病变成了抑郁症。
抑郁症不要命,只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了价值感和存在感,抑郁症自然而然就会好了,抑郁症的本质是自身价值的丧失感,得了抑郁症,不要害怕,抑郁症反而是一个人生转变的契机,是一个发现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
一个人被别人把自己安排在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上,让自己勉强去适应自己不适应的模式,这才是抑郁症的根源。

不过,说到《熟年》,再难也难不过张春梅。
在吕帆的强势竞争下,张春梅最后离开了《完美生活》杂志社,离开了副主编的位置。她要去看一看自己以前从未看过的世界。
从吕帆发起挑战开始,我就预测到,这才刚刚开始,吕帆不把张春梅赶走是不会罢休的,我关注张春梅,主要关注她是如何重启人生,实现自己的中年转型,完成人生再定位的。
张春梅辞职后干什么了呢?一开始什么也没有干,就是在家伺候倪老太太。
从《熟年》剧情一开始,张春梅对倪老太太的伺候可谓无微不至,就算被离婚了,张春梅仍然一如既往,这太了不起了。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倪伟强一开始把倪老太太送到养老院,张春梅又接了回来。这样一往一来,张春梅就和严宁挂上钩了,再加上张春梅伺候倪老太太的经验,还有自己在杂志社的工作经验,张春梅投入了养老院的工作,一起和严宁四处拉投资,还帮着写策划书。
试想一下,如果张春梅不是日复一日,始终精心照料关心倪老太太,如果她的家庭不发生这么多变故,她怎么会有如此丰富的养老经验呢?
处着处着,严宁就对张春梅产生了好感。
第29集中,二人约见白总商量投资的事情,由于需求资金太过庞大,不是一笔小数目,所以白总还有些犹豫,没有当场做决定。张春梅确信白总会为这个项目投资,安慰严宁要坚信自己的目标。

同样也是为拉投资的事情,第30集中,王总确实对养老院项目很感兴趣,为此还专门做了一个市场调研,非常看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利益,所以要求严宁和张春梅应该提高收费标准,否则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回本。

也正因王总太过势利且贪婪,严宁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这次合作无疾而终。
的确,投资的问题,看似是一个资金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还是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问题,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春梅这个角色,总的来说,属于能够忍辱负重,有韧性,但是又能坚守底线和原则的人。这种素质,是为人做事成事的基本素质。
不是首鼠两端,哪里有利就到哪里去,没有一定之规的机会主义者。
第31集中,在张春梅家吃过饭后,严宁临走前跟倪伟强提及张春梅,认为她是非常优秀的女人,决定从那天开始正式展开追求。

不过,张春梅却没有接受,她正式向严宁摊牌,表示自己没有打算开始新的感情,希望彼此还是朋友兼合作伙伴的关系,否则她很难安心工作。
于是到了第32集中,张春梅希望彼此能保持正常的朋友关系,不要因为掺杂其他感情因素而受到影响,严宁理解张春梅的想法,笑着表示以后不会再提这件事情。


为能让宁心养老院改造计划顺利进行,严宁毅然决然卖掉房子凑集两千万,张春梅惊讶又敬佩,承诺会陪着他共渡难关。
关于张春梅的人生转型故事到此基本就结束了,不出意外,她和倪伟强最终还是会复合的,人生,很多事,总是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张春梅的人生转型和再定位,难道不是《熟年》中,最精彩的一笔吗?
没有青春励志剧的轰轰烈烈和跌宕起伏,在沉闷和苦闷中,张春梅一步一步地走出了中年的瓶颈期,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最后,用乔布斯的话,献给张春梅,献给那些正处在困惑、困难的中年,仍然在中年转型期迷茫和探索的人:
你在向前展望的时候不可能将这些片断串连起来;你只能在回顾的时候将点点滴滴串连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片断会在你未来的某一天串连起来。
你必须要相信某些东西:你的勇气、目的、生命、因缘。这个过程从没令我失望,只是让我的生命更加地与众不同而已。
人生之中,没有偶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当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安排。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寻找新位置,却是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