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萦绕耳畔的“海角天涯”


一,简介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代咸丰年间,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光绪二十三年(1897)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倌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行当体制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 粗狂质朴是琼剧唱腔的特点,腔由字生、音域宽广。不仅有着优雅舒展的腔调、悠扬宽阔的旋律,且体裁丰富多彩,既有高亢激越,也不乏委婉缠绵。2008年6月,琼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
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琼剧的起源只能从对中国戏曲的正本清源中来进行,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模仿说”,代表为《海南岛志》。其志曰:“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明之初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2、“外来说”,其坚持者多为琼剧老艺人。崖城老艺人范景乐说:“琼州土戏的前身是杂剧,来源于福建。崖州人过去称琼剧为闽南杂剧、琼州杂剧。3、“土著说”,此说在琼剧界颇有影响。明确提出此说者,是著有《海南汉人戏剧概论》一文的岑家梧。他认为琼剧起源于海南当地民间歌谣,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艺术。拥护此说的较多,认为琼剧界流传的“无中板,即无琼剧”,就是此说的佐证。4、“宗教说”。这种观点其实是王国维的“巫觋说”。在《宋元戏曲考》中,王国维指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巫与优之别: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
这四种琼剧起源观,虽然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未必都很准确。正如中国戏曲的起源一样,琼剧的发生与形成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要素,而应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诸种要素的影响和作用。根据海南人喜闻乐见的习性,将传入海南的木偶戏、正音戏、梨园戏、高甲戏和潮剧等“外来”戏剧,与海南当地的方言土语、民间歌舞相结合,并对原有的各种声腔进行综合性发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艺术实战,才有可能形成地方性的戏剧——琼剧。琼剧不可能完全是“外来”的。
三,角色行当
琼剧的角色行当分为五大行。即生、旦、净、末、丑。
生行包括正生、贴生、武生、小孩生。正生:文戏佬倌,又名文雅小生。以唱、做功为重,扮相英俊.喜手持白纸小扇,举止动作温文文雅。潇洒大方。旦行有正旦、贴旦、花旦、老旦(婆角)、彩旦、梅香旦、武旦。正旦:文戏佬倌。多扮演娴淑含蓄,仪表庄端的女性角色,不论男旦、女旦,均用“子喉”(假嗓)唱戏。净行有大花脸、二、三花脸;末行(杂仔)有黑须未,白须未;丑行有杂角、花生。
四,唱腔特点
音乐唱腔:琼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如《琵琶记》《槐荫记》《蟠桃宴》《八仙贺寿》等一些剧目,唱词均有牌子,有的还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后期则演化为“板腔体”。
方言唱腔:琼剧用海南方言(俗称海南话.属闽南语系)演唱,清代俗称“土戏”,琼山、海口一带俗称为“斋”,清末民初又名“海南戏”;因其形成于古称琼州所在地琼山,因此国外琼籍华侨谓之“琼州戏”、“琼音”。
五,代表剧目
琼剧的艺术遗产丰富,它的传统剧目分三部分:一是文戏(以唱功为主),源于弋阳腔,杂以四平、青阳二腔,属曲牌体制,滚唱发达,带帮腔。如《槐荫记》、《琵琶记》等八百多出;二是武戏(以做功、武打为主),剧目有《八仙庆寿》《六国封相》《古城会》《单刀会》以及《三国》《水浒》《薛家传》《杨家将》《封神演义》等历史、神话小说戏等四百多出;三是文明戏,又称时装旗袍戏,剧目有《救国运动》《省港大罢工》《空谷兰》《断肠草》《秋瑾殉国》《啼笑因缘》等一百三十多出。解放后经过整理、改编、创作和移植其他剧种的古装、现代剧目共有一千五百多出。还出现了一批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如《红叶题诗》《张文秀》《搜书院》《狗衔金钗》等。这些剧目,故事动人,唱词通俗易懂,又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