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谁最讨厌刘姥姥?妙玉嫌脏,黛玉讥讽母蝗虫,薛宝钗心里恨意最深

大家好,今天说说《红楼梦》里谁最讨厌刘姥姥。
按理说刘姥姥是我们很多读者都喜欢的人物,因为她幽默诙谐,有情有义,既能舍下老脸去贾府打秋风,振兴家业,还能在贾府破败后知恩图报,仗义救赎落难的巧姐。
可是有的人就是很不喜欢她,头一个就是妙玉,她厌恶刘姥姥,厌恶到什么程度呢?连刘姥姥喝水用过的古董茶杯都要丢掉;第二个是林黛玉,她讥讽刘姥姥是“母蝗虫”“算哪门子的姥姥”,还调侃刘姥姥逛大观园要是画成画,就该叫“携蝗大嚼图”。
除了妙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一个人更加厌恶甚至憎恨刘姥姥,那就是薛宝钗。下面咱们挨个来分析一下,她们为什么都不喜欢刘姥姥呢?主要有三层原因:
一、贵族小姐不懂民间疾苦,妙玉黛玉都不能共情刘姥姥的苦难。
妙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为清高的两位姑娘,她们都身高贵,美貌与才华兼备,来自姑苏,自幼体弱多病的千金小姐,而且她们俩都有比较严重的洁癖。
有读者可能要提醒我,妙玉不是带发修行的女尼吗?是呀,可是妙玉虽然身在佛门,但她自称“咱们闺阁面目”,身边伺候的人又全是婆子丫鬟,又因为被权势难容,才躲在贾府的省亲别墅里避难,所以其实她本质上也是一位落难的权贵千金。
妙玉和黛玉这两位姑娘从小生在大户人家,可以说是十指不沾阳春水,每天都是锦衣玉食,金尊玉贵的生活,看看她俩的文采就知道,她们根本连针线都不常做,更多的时间应该都是用来读书了。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男人们都不一定能读得起书,何况女子?而且就连薛宝钗这种百万家财的富户人家的小姐,都不能正经请先生读书,而是从小要做针线,只有父亲教她读书写字,父亲死后,她还是陪着母亲管理家务事;武将出身的伯爵王家的女儿们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个个都没什么文化。
可见妙玉和林黛玉这样的古代女性,那就是活在古代社会金字塔尖上的人,按照现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她们俩的人生需求只存在于上面三层,也就是社交需要(友谊)和尊重与自我实现。
她们的人生中追求的就是这些,她们作诗也好,维持自己的自尊骄傲也罢,她们分别和宝玉的情感,她们彼此之间的知己友情,都属于这些范畴。
至于下面两层的需求:生理方面的衣食温饱还有人生安全与经济来源这些,妙玉和林黛玉根本从出生那天起就没考虑过,也完全没有体会到为这些事情发愁的感受。
她们最多也就是从书上看一些:“积谷防饥”、、“人烟断绝”、“易子而食”等典故,多半也就是唏嘘两句,感慨一番。反正她们平日里都是是玉粒金莼噎满喉,白米饭都不吃胭脂米,怎么能体会到“岁大饥,菜人哀”?
所以,她们两个体会不到刘姥姥的苦难,真的是再正常也不过了,因为她们之间身份悬殊实在太大。当年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惠帝不只是因为他智商有问题,更是因为他离古代那些穷苦百姓的生活太远了,根本难以共情。
二、妙玉和黛玉为人清高孤傲,看不惯刘姥姥的卑躬屈膝讨生活。
当然了,妙玉和林黛玉与刘姥姥的阶层差距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毕竟贾宝玉也是贵族公子,他就不嫌弃刘姥姥嘛,他还知道给刘姥姥讨个茶杯换钱,王熙凤也不嫌弃,还真心诚意的和刘姥姥结交。
妙玉和林黛玉厌恶刘姥姥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她俩的性情本就与众不同,她们骨子里有很强烈的古代文人的清高孤傲的风骨。
清高这个词在很多现代人眼里好像带着贬义和嘲讽的意味,甚至有人认为谁清高就是造作矫情,故作姿态什么的。但是在古代,清高真的是一个褒义词啊!
“夫清高之节,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不择天下之至道,行天下之正路。”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渴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李白也曾高歌:“天子呼来不上船”;还有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古代那些真正淡泊名利、清高骄傲的名士、隐士是真的会受到世人尊重的,很多古代的达官显贵,甚至皇帝都愿意亲自请他们出山,就算被拒绝也不带生气的,还会夸赞他们有风骨,并且赠送丰厚的财物,如果被拒绝收,皇帝可能还会赠送封号,表表心意。
曹雪芹也是真心在赞美妙玉和林黛玉的这一份清高骄傲、遗世独立的风骨,但他也早就预料到有人根本理解不了这种风骨。
时至今日仍旧有很多读者,明明跟妙玉无冤无仇的,也挑不出妙玉的错处,却还是要看她不顺眼,骂她“假清高,讨人厌,活该结局沦落风尘”云云。
作者也在书中多次写有人误会林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小性儿爱恼爱辖制人”、“刻薄爱挑人的错处”等等,不及宝钗豁达随和,如赵姨娘之流更是认为她眼里没人;妙玉的判词就干脆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这样有古代文人清高风骨的妙玉和林黛玉,她们厌恶刘姥姥也是必然的。因为她们也不知道刘姥姥后面会仗义的去救赎巧姐,是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在妙玉和林黛玉眼里看来,刘姥姥就是贾府的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来打秋风的。祖孙两个在贾府又吃又拿,站没站相,吃没吃相还故意装丑卖乖,一副滑稽清客想要多挣点钱的架势,请问谁喜欢这样的亲戚?
在妙玉和林黛玉看来,刘姥姥就是在为了钱财折腰,出卖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在趋炎附势,在卑躬屈膝,从清高骄傲的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角度出发,怎么可能看得惯刘姥姥这些行为?古代那些士大夫,宁愿饿死以成全气节的人还少吗?
所以妙玉才说,幸亏那个成窑杯子是她没用过的,要是她用过的,宁愿砸碎了也不会给刘姥姥。因为她从骨子里认为,她和刘姥姥就不可能是一种人,不可能做同样的事,毕竟唯有知己,才能共饮。
三、寄人篱下的尴尬处境,让妙玉、黛玉和薛宝钗都厌恶刘姥姥
接下来说妙玉和林黛玉讨厌刘姥姥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她们同样寄人篱下,依附贾府生存的尴尬处境,本来她们骄傲的内心已经很敏感了,觉得有许多不适,毕竟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
但是刘姥姥的出现,让她们感觉更加尴尬了。因为刘姥姥虽然是关系远,路子野,但她也算是贾府的亲戚故旧呀!从这个角度看刘姥姥和妙玉、林黛玉的是有共同点的。
那么贾母是怎么对待这位亲戚的呢?就是表面的客气,一口一个老亲家,然后实际上拿着人家当猴戏耍取乐。王熙凤和鸳鸯更是点明了,她们是把刘姥姥当成取乐解闷的女清客,让她做出种种滑稽表演,哄得贾母高兴。
那么林黛玉和妙玉这种敏感多思的姑娘,心里不多想是不可能的,而且她们这种真性情的姑娘,也不会过分矫饰伪装,心里有不爽就要表现出来。
所以妙玉气得丢下贾母众人,独自和黛钗吃体己茶去了,贾宝玉自己跑了来,一句话没说对,还挨了妙玉一顿讽刺:“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大约能体贴到妙玉的心情,妙语生气也不只是因为她有精神洁癖,所以他赶紧献殷勤,又索要茶杯搭话,又要让小厮打水来给妙玉洗地。
林黛玉虽然在席上笑得很开心,全当看了个笑话,但刘姥姥走后,她就当着姊妹们的面出言讥讽:“她是哪一门子的姥姥,直叫她是个`母蝗虫’就是了”、“昨儿`母蝗虫’不画上,岂不缺了典”、“你快画罢,我连题跋都有了,起个名字,就叫作《携蝗大嚼图》”。
林黛玉的反应没有妙玉那么明显和强烈,也是因为她是贾府的正经亲戚,贾母最宠爱的外孙女,而且她是带着母亲的嫁妆和林家的遗产来的,怎么说也比妙玉有底气。所以她才能这样高高在上的出言讥讽。
但是还有一位姑娘,她对刘姥姥的厌恶可能比黛玉、妙玉都要深的多,那就是薛宝钗。
薛宝钗既没有像妙玉黛玉一样高贵的出身,就连家底可能都已经远不如林黛玉寄存在贾母小金库里的财产多了。她其实和刘姥姥差不多,只是王夫人的亲戚,和贾府毫无血缘关系,连宝玉都认为她外四路的大表姐。
当刘姥姥在大观园给贾母做滑稽表演当女清客的时候,薛宝钗才是在场最难堪的一个人,她不但感受到贾母深深的内涵,而且还有她母亲屡次拍马屁都拍不到点子上,又有贾母对她的“雪洞”一顿批评。
薛宝钗在这一回从头到尾就没有笑过,只说过一句话还是讥讽贾府中人喜欢带人逛大观园,害的残荷都没工夫收拾。
妙玉请黛玉喝茶也叫了薛宝钗,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她们三个都是寄人篱下,一样依附贾府生存的同类人。
在林黛玉调侃“母蝗虫”的典故之后,宝钗对刘姥姥的厌恶表现的更加明显,她觉得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都不够过瘾,或者她害怕人听不懂,达不到足够讽刺效果,就跟着解释了一番,又夸了林黛玉,还不忘狠狠贬损了和刘姥姥惺惺相惜的王熙凤。
无非就是薛宝钗认为王熙凤和刘姥姥都是粗俗的人,只会一味世俗取笑,作为与王家有关的亲戚,打秋风打的这么直白明显,丑态百出,简直是丢人现眼,太不体面了。
所以薛姨妈作为王家的姑奶奶也没有给刘姥姥半点礼物,薛宝钗平时那么喜欢送礼助人,也没给刘姥姥任何帮助。
都怪刘姥姥在贾府表现的太直接了,说吃就吃,让拿就拿。可不像她薛大姑娘,费尽心机策划个“金玉良缘”,还要巴巴加上和尚预言、冷香丸、海上仙方等等种种噱头来包装。偷不叫偷叫窃,刘姥姥想要贾府的钱叫打秋风,舍老脸,薛宝钗想嫁给贾府的嫡孙,那就叫借东风,上青云,能一样吗?
薛宝钗共情不到刘姥姥的苦难可以理解,毕竟她也是大富之家的千金,从小是不愁吃喝的。但是她共情不到刘姥姥打秋风就只会显得她很双标。
毕竟她和她母亲、哥哥在贾府常年赖着不走,属于常年打秋风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想要反客为主。若论起拉下脸来趋炎附势、谄媚逢迎,薛姨妈母女敢称第二,刘姥姥也决不敢称第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