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抗申报数量破败百,究竟谁是PD-1/L1的绝佳搭档靶点?

2023-09-05 09:31 作者:Biotech前瞻  | 我要投稿

2021年是Biotech企业价值回调的初年,也是寻求后PD-1时代,免疫治疗大旗新一代扛旗手的一年。ADC、双抗、CART也都在2021年进入到临床可及阶段,相较于抗PD-1单抗的内卷,三个赛道的竞争同样激烈,今天以双特异性抗体为例,2021年我国双特异抗体申报可谓是井喷式爆发,一年的申报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六年(2015-2020),可以预见的是,即将到来的一年同样会有大量的双抗申报。目前我国药企参与或者在国内申报(国外药企申报)的双特异抗体已经达到了110款。

对于双抗来说,相比于单抗,成药的关键自然是搭档靶点的选择是否得当,毕竟双抗并非是新兴事物,最早的概念产生可以追溯到60年代,一直迟迟未能有较多成功的产品商业化,也足见该领域的成药之难。



图1 双抗发展历程(中文翻译)[1]


靶点选择是否合适,往往并不在II期阶段能够及时判断,III期大样本,PFS和OS等指标是否获益,与II期的结果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就极大增加了双抗的研发失败率。以德国默克的 M7824(PD-L1/TGFβ双抗)最为典型代表,目前已经终止了M7824的三项临床研究。而以PD-L1/PD-1为基础靶点,联用其他热门靶点组成的双抗,是当下双抗研发的主流。

以双抗双子星的康方生物的 AK104(PD-1/CTLA-4 双抗)和康宁杰瑞的KN046(PD-L1/CTLA-4 双抗)为例,浅谈基于PD-(L)1靶点的双抗,为何进展如此不同,搭档的靶点究竟如何选择?



PD-1/CTLA-4双抗

近年来,免疫单药联合化疗、放疗、靶向、免疫单药的试验也逐步增多起来。


2021年联合疗法试验采用的靶点


上图所示,抗PD-1/L1联合化疗方案依然占据主导地位(788),其次是联合VEGF/R抑制剂(558),与CTLA-4抑制剂的联用排在第三(537)。

同时,也有非常多的企业开始布局基于成药靶点PD-1和CTLA-4的双抗药物的研发。相较于两者单抗的联用,会否实现更好的效毒比呢?


双特异性抗体的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


鉴于近年来,以PD-1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迅速,双抗的研发,靶点选择也开始突破CD3靶点的限制,选择双免疫检查点的双抗,也成为不少企业的研发方向。





免疫检查点范畴下双特异性抗体概况


上图是通过不同颜色来表示基于PD-1/L1靶点联合其他靶点的双抗研发进展情况。

其中,进展最快的是康方生物的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研发代码:AK104),目前已经获批上市。我们再回顾下2022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卡度尼利单抗的研究数据。

2022 ASCO大会上,康方生物披露了AK104联合标准化一线疗治疗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R/M CC)的一项Ⅱ期临床数据(NCT04868708)。


AK104结构


研究背景

  • 目前R/M CC(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SOC)是铂类化疗药物+/-贝伐珠单抗(bev)。

  • AK104单药疗法在晚期复发宫颈癌(NCT04380805)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方法

  • 本研究为AK104联合SOC一线治疗R/M CC(NCT04868708)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全国多中心、开放性、II期研究,纳入了既往无全身治疗过的R/M CC患者。

  • 符合条件的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腺癌或腺鳞状细胞癌。Pts被分配到3个队列(A-15/A-10:AK104 15/10 mg/kg+PTX 175mg/m2+DDP 50 mg/m2/CBP AUC 5,q3w;B-10:AK104 10 mg/kg+PTX 175 mg/m2+DDP 50 mg/m2/CBP AUC 5+bev 15 mg/kg,q3w)。

  • 所有pts均接受AK104治疗,直至出现PD或不可接受的毒性。

  • 主要终点是安全性;次要终点包括ORR(RECIST1.1)、PFS。

研究结果

  • 2021年6月3日至2021年11月5日,共有45名患者在6个中心注册。截至2022年1月10日,所有pts至少经历一次肿瘤评价的安全性和疗效数据。


  • 有效性:A-15的ORR为73.3%(11/15),A-10的ORR为68.8%(11/16),B-10分别为92.3%(12/13)。且无论CPS如何,都能从治疗中获益。截至截止日期,PFS或OS数据尚未成熟。

  • 安全性:最常见的TRAE为贫血(55.6%)、白细胞计数下降(46.7%)、皮疹(24.4%)和感觉减退(24.4%)。

结论

  • AK104联合标准治疗方案,在R/M CC患者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耐受性良好。目前,正在进行一项III期试验(NCT04982237),以评估AK104加标准疗法在R/M C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让人期待最终的数据结果。

由此可见,康方生物的AK104(PD-1/CTLA-4双抗)在晚期复发宫颈癌的单药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基础上,将适应症前移到一线R/M CC,并联合一线标准化疗方案±贝伐,实现了宫颈癌系统治疗一线及后线的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阿斯利康也在积极拓展双抗赛道,开发了MEDI5752—同时靶向PD-1和CTLA-4,Fc段经过工程化改造的单价双特异性人IgG1单克隆抗体。MEDI5752采用的是DuetMab技术,即二硫键移位避免轻链错配。由于单价形式,MEDI5752对于PD-1和CTLA-4的阻断效应是有所减弱的。



图3 DuetMab技术


虽然价态和结构与AK104有所不同,但在《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的MEDI5752基础研究试验结果,为PD-1/CTLA-4双抗在临床上表现出的更好疗效、更低毒性的效果给出了具体机制。


图4 MEDI5752的靶点结合 [2]


文章报道,与PD-1-T细胞相比,MEDI5752优先饱和PD-1+T细胞的CTLA-4。此外,MEDI5752也会导致PD-1的内吞和降解,并且可以优先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积聚,在阻断PD-1通路的同时,在TME中提供更强的CTLA-4抑制作用。而PD-1与CTLA-4在T细胞上的共表达情况,在多个癌种上都有发现。


图5 小鼠放射性标记实验 [2]


另一项试验中,在携带MCA205肿瘤的小鼠中,使用放射性标记分子进行生物分布的探索研究,与传统的抗CTLA-4单抗或同型单克隆抗体相比,MEDI5752在肿瘤中的定位水平明显更高。

基于MEDI5752的试验,Cancer Discovery同期也配发了评论文章,认为PD-1/CTLA-4双抗很好的解耦了疗效与毒性。随着AK104上市的临近,期望PD-1/CTLA-4能够早日造福患者。








PD-L1/TGFβ 双抗

PD-L1、TGFβ两个靶点也是比较成熟的靶点,TGF-β是一种在肿瘤发生晚期表达大幅升高的肿瘤促进因子,通过诱导免疫逃逸、促进血管形成、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与转移。PD-1/PD-L1的机制也研究很透彻了,如果能同时靶向PD-1/PD-L1及TGF-β免疫抑制通路,从两个不同通路上同时阻断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管,将大幅恢复并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降低肿瘤细胞转移的机会,并最终增加肿瘤治疗有效率。从机制上来说,也将优于PD-1/PD-L1抑制剂或TGF-β抑制剂单独用药的抗肿瘤效果。



图5 M7824的结构和模型 [3]


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开始布局PD-L1/TGFβ双抗和PD-1/TGFβ。以M7824为例,M7824是一种双功能融合蛋白,该蛋白由靶向PD-L1蛋白的IgG1单克隆抗体和TGF-β受体II型融合而成。M7824一端识别结合PD-L1的抗体,另一端用于trap TGF-β的受体,同时阻断相互独立又彼此互补的PD-L1通路和TGF-β通路能够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M7824在早期开了不少临床试验,也展示出不俗的表现,但后期遭受接连打击,目前仍在进行的临床研究主是一线和二线宫颈癌、进展型非小细胞肺癌、三阴乳腺癌。期冀能够在这些癌种上能够有所突破。


从研发进度来看,除了上述两个靶点的双抗,信达生物的IBI318( PD-1/L1双抗)、康宁杰瑞的 KN046 (PD-L1/CTLA-4双抗)也都处于临床III期阶段。在后PD-1时代,双抗赛道也开始逐渐内卷起来,一众可选择的靶点搭配,究竟哪一款是合理的组合,可能还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进行验证。相信这时代,也必然褒奖真正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1]  https://doi.org/10.1038/s41573-019-0028-1IF: 120.1 Q1 .

[2]  DOI: 10.1158/2159-8290.CD-20-1445IF: 28.2 Q1 .

[3]  Lan et al., Sci. Transl. Med. 10, eaan5488 (2018).


双抗申报数量破败百,究竟谁是PD-1/L1的绝佳搭档靶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