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处不见!人类胎盘中也首次发现染色微塑料!

2021-01-21 10:04 作者: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 我要投稿

在过去的七十年里,塑料生产量增长了200倍,并且自2000年以来还在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1]。根据塑料行业的数据,2018年全球塑料产量就高达3.59亿吨[2]。

由于塑料常被用作一次性材料,且仅有一小部分塑料被回收利用[3],因此超过75%的塑料都成了废物[4]。这些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管理不善而被泄漏到大自然中成为塑料污染[5]。

土地上布满了塑料袋等,哥伦比亚 © Esteban Vega La-Rotta

塑料污染影响着地球上大多数物种的自然环境与生存,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甚至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6]以及北极海冰[7]中也发现了塑料。

同时,经由护理品用途的塑料微粒、轮胎磨损、废弃塑料袋等形式产生的微塑料颗粒,正通过污染我们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以及喝的水,反过来对我们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根据研究表明,一个普通人每周可能会摄入大约5克的微塑料,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大小[8]。

现在,一份发表在《环境国际》(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的新研究[9]揭示出了,在正常生理怀孕女性的胎盘样本中也检测到微塑料碎片……


微塑料对我们的健康构成隐患

塑料在自然环境中所经历的降解,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大气中的因素(如紫外线辐射和光氧化等)与细菌共同作用下,塑料碎片会被降解成微颗粒和纳米颗粒。

但这种被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10]的微塑料(MPs)不仅来源于更大的塑料碎片,也常被用于各种商业用途中,甚至在我们的饮食与空气中也存在微塑料,特别是海鲜、海盐和饮用水。

像是进入海洋里的塑料并非永远沉积到海底或被冲到海滩上,一些微塑料颗粒可能会离开海洋,通过气泡爆裂喷射和波浪作用过程,从而与海盐、细菌、病毒和海藻一起进入大气[11]。

模拟的海盐气溶胶和有机物质从海洋到大气的气泡爆裂喷射(上)与波浪作用(下)过程图

如今的海洋里究竟存在多少微塑料,真实情况恐怕仍未得到完全认识。但如果保持这个趋势,到2025年,海洋中鱼类与塑料的重量比将达到3:1[12]。

现有的研究已经在一些海洋动物的胃肠道和人类的肠道[13]中检测到了微塑料。

这些微塑料被我们摄入后,身体会将其视为异物,从而引发局部免疫反应。此外,微塑料可能会成为其他化学物质的载体(如环境污染物和塑料添加剂),这些物质在被释放出来后,对我们的健康是有害的。

© Sam Hobson / WWF-UK


人类胎盘也检测到染色微塑料!

在这份研究里,研究团队在经六名正常生理怀孕女性的同意下,通过拉曼显微光谱(Raman Microspectroscopy)技术来评估微塑料的存在,结果在4个胎盘中发现了12个球形或不规则的微塑料碎片。

这是首次在人类胎盘检测到染色微塑料以及人造颗粒存在的研究,而所有经分析过的微塑料都发现含有色素沉着

其中三种被鉴定为聚丙烯(一种热塑性聚合物),而其他九种被鉴定为涂料类,包括常用于人造涂料、油漆、粘合剂、石膏、手指涂料、大分子塑料聚合物和化妆品等个人护理产品的用途。

在人类胎盘中检测到的微塑料的显微照片和拉曼光谱

这是因为这些化合物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塑料产品,还被广泛用于油漆和涂料类。

例如染料氧化铁黄常应用于聚合物(塑料和橡胶)和各种化妆品的着色,如BB霜和粉底;染料蒽酮紫常应用于纺织(棉/聚酯)染色、涂料、粘合剂、香精和空气清新剂;染料群青常应用于化妆品中,如香皂、唇膏、睫毛膏、眼影等化妆品的配方。

微塑料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微塑料一旦进入人体,就可以到达胎盘组织的各个层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分析了一小部分胎盘,提出了整个胎盘内微塑料的数量要高很多的假设。

不幸的是,我们还未能明确微塑料是如何到达血流、以及它们是来自呼吸系统还是胃肠道系统。

但这种外源性和隐患性的微塑料在胎盘组织中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胎盘在支持胎儿发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胎盘也是代表着胎儿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面。


净塑自然,让我们的健康减负

虽然微塑料的摄入对人类健康的具体影响仍不完全清楚,但科学家们判断,这种健康危害要比我们目前了解的更为严重

例如在接触塑料纤维超过一定水平后,吸入塑料纤维似乎会导致呼吸道轻度炎症[14];而在海洋动物里,消化和呼吸系统中高浓度的微塑料可能会导致过早死亡[15]。

同时,某些类型的塑料也含有对人体健康构成隐患的化学物质和添加剂,目前已确定的包括塑料生产过程中的残留物、添加剂、染料等,其中一些已被证明会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癌症发生率等[16]。

空气中的微塑料也可能携带周围环境的污染物,例如在城市环境中,可能会携带多环芳烃(煤、焦油和金属中的分子)。

© Troy Mayne / WWF

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全球发起“净塑自然”的号召,从支持全球减塑国际政策、推动企业践行循环经济与责任、助力城乡的废物管理等方面着手,配合提高社会对塑料问题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减少自然环境受塑料污染的侵害。

在我国,熊猫君一直在为实现“净塑自然”而努力,并推动“净塑城市”在中国落地。目前三亚市和扬州市已首批加入该倡议,在此,我们也期盼更多城市加入WWF“净塑城市”倡议,以城市之名,为自然减塑。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伟大的第一步做起:

  • 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餐具、塑料袋、塑料吸管;

  • 选择可重复使用的水杯、餐具、环保购物袋等;

  • 鼓励更多地使用“地球友好”的生活用品与护理品;

  • 物尽其用,重复使用塑料制品;

  • 做好源头分类,支持回收;

    ……

资料翻译&整理:鹅子
排版:捷西本文数据资料来源:➤ WWF Report No Plastic In Nature – Assessing plastic ingestion from nature to people (2019)➤ 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 (2020)

[1] Roland Geyer, Jenna R. Jambeck and Kara Lavender Law (2017)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 made.

[2] Plastics Europe. Plastics–the Facts 2019.

[3] Anderson Abel de Souza Machado, Werner Kloas, Christiane Zarfl, Stefan Hempel, Matthias C Rillig (2018) Microplastics as an emerging threat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4] Roland Geyer, Jenna R. Jambeck, and Kara Lavender Law, Production, Use, and Fate of All Plastics EverMade. 2017

[5] De Souza Machado et al. Microplastics as an Emerging Threat to Terrestrial Ecosystems. 2018

[6] Jamieson, A. J., et al. “Microplastics and synthetic particles ingested by deep-sea amphipods in six of the deepest marine ecosystems on Earth.”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6.2 (2019): 180667.

[7] Peeken, Ilka, et al. “Arctic sea ice is an important temporal sink and means of transport for microplastic.”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2018): 1505.

[8] K. Senathirajah, T. Palanisami,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How much microplastics are we ingesting? Estimation of the mass of microplastics ingested.Report for WWF Singapore, May 2019

[9] Antonio Ragusa, Alessandro Svelato, Criselda


无处不见!人类胎盘中也首次发现染色微塑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